鱼漂用品网

浙江父女豪气冲天背后的震撼故事

发表时间: 2022-10-13 06:15

浙江父女豪气冲天背后的震撼故事

2022年9月25日,贵州娃茅酒在杭州举办全国财富峰会暨品鉴会。

该公司宣传的酱香酒一经推出,便引来热议。

原来,这款酱香酒在包装酒瓶、瓶身构图等方面与飞天茅台极为相似。

28日晚间,娃哈哈集团发布声明:该产品和生产企业与娃哈哈无关。

据公开资料显示,娃茅酒业的大股东是宗泽后,他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二弟。

2016年,他成立大理宗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宗庆后在宗盛智能担任董事一职。

也就是说,娃茅的老板主要是宗泽后、宗庆后兄弟。

一时间,宗庆后兄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件如何进展,我们暂无法判断,也不好评论。

但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却在渐渐隐退时,再次被推向前台。

宗庆后在多个场合表示,要把娃哈哈做成百年老店,至少还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从娃哈哈创立至今,宗庆后曾三次问鼎中国首富宝座,荣光无限。

同时,他掌舵娃哈哈这艘大船,在商海里乘风破浪,经历无数纷争,也遭遇不少争议。

他以小博大收购杭州罐头厂,据理力争应对达能官司之争,励精图治艰辛探索转型,书写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传奇。

如今,娃哈哈作为国产饮料曾经的大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光环不再。

未来,宗庆后和其家族能否重振娃哈哈的雄风?续写新的传奇?

我们满心期盼,拭目以待。

(娃哈哈关于“娃茅”的声明)

农村⁡包围城市

1945年,宗庆后出生于江苏宿迁,家族曾显赫一时,可惜到他父亲手里,家道中落。

1949年,他们家搬到浙江杭州,父亲一度找不到工作,只能靠当小学老师的母亲独力支撑。

1961年,宗庆后初中毕业,他本想报考师范学校,却因为家庭成份问题,被拒之门外。

16岁的他只得告别校园,踏入社会挣钱,帮母亲分忧解难。

他修过车、卖过爆米花、发过传单、给人看过门。

一晃两年过去了,他仍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这让他苦闷不已。

1963年,18岁的宗庆后迎来新机会,他到舟山马目农场找到一份工作。

在农场干了一年,他又到绍兴茶场工作。

从城市到农村,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劳动苦不堪言,他一呆就是15年。

期间,许多人浑浑噩噩,放弃梦想,但宗庆后却是个例外。

在艰苦的劳作间隙,他始终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

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外,他还喜欢读伟人的选集,这是他精神上最大的寄托。

其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战略,为他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1977年,32岁的宗庆后依然在农村,而他的三个弟弟都已经返回杭州。

为了让他安心工作,父母拿出全部积蓄,给他做了一套家具并寄给他,希望他在绍兴娶妻安家。

但宗庆后却把家具退了回来,他坚信,自己在农村蛰伏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到杭州,大展身手,干出一番事业。

(宗庆后兄妹照片,后排中为宗庆后)

1978年,宗庆后终于等来顶替母亲的机会,回到杭州,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第一步。

起初,他被安排在一个校办纸箱厂当工人,干的依然是繁重的体力活,但宗庆后却很满足。

毕竟,城市的发展机会,比农村要多,只要肯努力,就不愁没有机会。

后来,因为头脑灵光,他干起销售,先后当过纸箱厂的供销员,电气仪表厂的销售员,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斗转星移间,又过了8年,加上在农村的15年,23年的大好时光,就如白驹过隙,一闪即逝。

1986年,41岁的宗庆后终于等来机会,他被任命为杭州市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

这张薄纸,改写了宗庆后的命运。

虽然他不再年轻,但施展才华的雄心壮志,丝毫不减。

他仍旧四处奔波,为了几厘钱的利润,他拼命推销2分钱的橡皮,6分钱的作业本。

夏天时,还要卖冰棍、汽水。

上城区所有小学的路线,他熟记在心,比自己掌心的纹络还要清晰。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达到买卖在,人情也在的效果。

1987年,城市兴起企业承包责任制,宗庆后抓住机会,承包了原来的经销部。

尽管利润低得可怜,人干起来累死累活的,但宗庆后却苦中求乐。

他相信,再小的买卖也能生财,只要踏实肯干,也能聚沙成塔。

短短一个月时间,他的经销部就赢得好口碑,老客户就认准宗庆后这个人。

此时,一家生产花粉口服液的公司,瞅准中国独生子女多的特点,想在儿童营养品上下功夫。

他们找到宗庆后,让他代理营养液产品。

结果,短短三个月时间,他就销售120万盒口服液。

一年后,销售总额达到436万,远远超出预定的指标,厂家连连夸赞他是个神人。

自此,他在杭州这座城市,开始真正立足发展,为以后开疆辟土奠定了基础。

(宗庆后早年给学校送作业本照片)

小老板大气魄

在销售口服液期间,宗庆后不甘为他人作嫁衣。

他找到一个灌装车间,为厂家代加工口服液,当年创造了180万支的高产奇迹。

这个车间,正是后来娃哈哈总部的一个雏形。

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宗庆后思考一个问题:

这些所谓的营养品,到底对孩子们有多大的好处?

如果花粉口服液质量不过关,即便自己有灌装车间,也会因为对方企业垮了或者热销潮过了,跟着倒霉。

这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宗庆后下定决心,自己组团研制生产儿童营养液,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从零研制出一款儿童营养液,需要科学配方、提取工艺、生产流程三道关口。

而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匮乏。

为了招到高素质人才,他下足血本,费尽心思找到三个人,解决了大问题。

第一个人是朱寿民教授。

他是当时医学营养领域的权威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儿童营养问题。

宗庆后找到他时,带着5万元研发资金,这令他很感动。

要知道,当时的5万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见他的诚心。

而最让他感动的是,宗庆后不是想着怎样赚钱,而是实实在在关心儿童健康问题。

这个小老板,竟有如此大气魄,让他心服口服,不久之后就答应了他。

朱教授的加盟,成功解决了配方问题。

(娃哈哈之父朱寿民教授)

第二个人叫张宏辉。

当时,他是胡庆余堂的技术骨干,胡庆余堂是个老国企,效益很好。

而宗庆后的私营小厂,刚刚起步,前景不明,怎能与胡庆余堂相提并论?

在宗庆后的盛情邀请下,他提出先借调过去待三个月。

接下来,宗庆后做了一件事,让人大跌眼镜,彻底打动张宏辉。

原来,张宏辉一家挤在窄小的旧屋里,多一个人都无法下脚。

宗庆后得知后,把教育局刚分给他的大房子让给张宏辉。

要知道,那时的宗庆后一家,也是挤在只有10平米的小破屋,同样需要改善住房条件。

这种情况下,他能这样做,胸怀和魄力可见一斑。

张宏辉留了下来,一干就是20年,2019年4月,他从娃哈哈总经理的职位光荣退休。

第三个人是顾郁恩。

彼时,她已经退休了,因为长期和药品接触,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于身体考虑,她想拒绝宗庆后。

但宗庆后多次邀请,她答应先到厂里看看情况。

令顾郁恩吃惊的是,宗庆后的生产车间,仅仅用了两个多月就建起来了。

而常规情况下,没有一年半载,光设计安装都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其他报批等环节。

瞬间,她对这位朴素的老板另眼相看,决心要好好帮他一把。

当她提出流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后,宗庆后表示,一个月后他会整改问题,到时候请她过来再次指导。

一个月后,宗庆后请她验收整改成果。

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小企业,竟有如此高的效率。

看着宗庆后和工人们憔悴的面孔,她认识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能够创造奇迹的团队。

她被感染了,随即出山加入其中。

这三个人的加入,夯实了娃哈哈技术层面三足鼎立的基础。

而那时,宗庆后就显示出挺起脊梁、海纳百川的气魄。

(娃哈哈早期的厂部)

家文化暖人心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很快,宗庆后的厂子生产出第一批样品,离产品上市,还差这样的东风: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1988 年 6 月 16 日,杭州日报头版出现征集产品名称和商标图案的广告。

这些都是宗庆后亲自设计的。

他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是得到一个响亮的名字,二是为以后的营养液提前造势。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应征信件堆满宗庆后的办公室,这让他很兴奋。

随后举行的审核会议上,宗庆后对这些作品不太满意,他抽着烟,静静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直到工作人员读到“娃哈哈”这个名字时,宗庆后立即掐灭烟,当场称赞:这个名字好。

他解释,这个名字新颖、奇特,和歌曲《娃哈哈》相吻合,朗朗上口,温暖亲切,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记住,很有冲击力。

最后,他拍板采用这个名字,娃哈哈诞生了。

1988 年 10 月 20 日,第一批“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下线后,宗庆后百感交集。

43岁的宗庆后 ,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娃哈哈温暖亲切的名字,宗庆后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娃哈哈形成“家文化”的企业文化核心。

多年来,娃哈哈给予员工最真挚的关怀。

2000年后,娃哈哈每个员工都拥有公司股份,通过分红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

这一项,提高了员工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全国工资平均值。

2005年,娃哈哈打破身份限制,外来务工人员也可以持股,实现同工同酬,按贡献分配,利益共享。

娃哈哈在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上,花样百出。

从早期的房改房、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集体宿舍,娃哈哈员工享受的住房待遇,在其他企业是很少遇见的。

2021年,娃哈哈还在黄金地段,给员工建造人才公寓,拟于2023年交付使用。

每年除夕,娃哈哈还为不能回家过年的员工
,举办“千人年夜饭”、春节团拜会等,安抚他们惆怅的心情,传递娃哈哈家文化的温情。

宗⁢庆后亲自到各个基地,与大家共迎春节,向大家敬酒。

而2022年春节,娃哈哈准备了6亿多元奖金,给员工发红包,平均每人2万元。

而之前的2019年,娃哈哈就发放过6亿多元奖金,还给每个员工发了一条钻石项链。

这也是宗馥莉担任公关部部长以来,和父亲为员工发的第一次福利。

有了家的感觉,30多年来,许多员工跟着宗庆后,一直为娃哈哈服务到退休。

而各地的经销商,也与娃哈哈同甘共苦,义气相随,在并肩作战中共同成长。

有的经销商是上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两代人支持娃哈哈的事业。

1996年,宗庆后大胆尝试,强势在经销商中推行保证金制度

同时,娃哈哈保证每个经销商都能赚钱,给他们支付利息,给予特别优惠等待遇。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经销商拖欠货款的老大难问题,还把经销商牢牢捆绑在娃哈哈的战车上,起到收人收心的效果。

娃哈哈的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铺向全国,他们功不可没。

在娃哈哈遇到纷争时,他们坚定地站在宗庆后身边,支持拥护他。

娃哈哈不是没有感情的赚钱机器,而是温暖有爱的大家庭。

在这里,管理者、员工和经销商簇拥一处,各司其职,为共同的目标一直奋斗着。

(宗庆后搬货后汗流浃背)

打硬仗父女兵

娃哈哈作为国内最大的饮料企业,多年来一直占据行业老大的位置。

随着宗庆后年龄增大,接班人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

作为宗庆后的独女,宗馥莉理所当然被推到前台。

1982年出生的宗馥莉,从小便养成独立忍耐的性格。

父亲宗庆后整日忙于事业,很少有机会陪伴她。

等她初中毕业时,又被送到美国读书。

2004年,宗馥莉学成归国,她从基层做起,入车间、进厂房、搞实验,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2005年3月,她升任娃哈哈萧山一个基地的副主任,管理着6家分公司,涉足饮料、童装、方便食品等产业。

2007年,宗馥莉执掌宏胜饮料集团、从海归女到集团掌门人,她迈出关键一步。

父亲宗庆后给了她1000万美元启动资金,随后买地、生产线采购、安装调试都由她一步步开拓。

两年时间里,她天天和时间赛跑,一门心思学习实践,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此时,父亲宗庆后正陷入与法国达能的官司泥潭中。

本来,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被一时传为美谈。

达能是法国的一家大型饮料企业,是世界第六大饮料企业,和娃哈哈有长达11年的合作。

在娃哈哈非合资公司发展壮大后,达能想低价吞并,遭到宗庆后强烈反对,这下激怒了达能。

于是,中国商业历史上最激烈的一次纠纷发生了。

从2006年到2009年,双方开始长达三年的拉锯式官司战。

达能曾发出狠话,公司准备了100亿元打官司,让宗庆后身败名裂,甚至要让他余生在讼诉中度过。

而宗庆后也是狠人一个,面对达能的威胁,他毫不畏惧。

他首先辞掉娃哈哈合资公司董事长的职务,表明自己走司法路线的态度。

他还亲自写应诉‬证词,前后应对八九十场应诉。

为了打败宗庆后,达能用各种手段对他进行攻击。

不惜造谣、诬蔑娃哈哈和宗庆后,说宗庆后及家人非法敛财、偷税、持有美国绿卡等。

花重金聘请专业人士,对宗庆后进行全天监视。

宗庆后奋起抗争,揭露达能与娃哈哈之间不为人知的内幕。

他一语中的指出,达能收购娃哈哈,就是要把娃哈哈这个民族品牌占为己有。

达能一贯使用这种方法,实现资本扩张。

因为娃哈哈的坚决抵制,扰乱了达能谋划了20年的发展策略。

2009年9月30日,达能与娃哈哈在北京签署和解协议。

双方终止合资关系,达能以3亿欧元转让自己的股权,之前,达能向娃哈哈开出的16.2亿欧元的天价。

对娃哈哈来说,这是一种胜利,是中国与跨国企业直接对抗的成功案例。

宗庆后与达能硬抗成功后,彻底奠定了娃哈哈饮料帝国的地位。

宗庆后打赢与达能的硬仗时,27岁的宗馥莉也打赢了一场成长蜕变的硬仗。

2009年,在宗馥莉的带领下,宏胜集团营收增长率超过30%,成绩喜人,集团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2年,宏胜集团营收高达108.74亿元,成为娃哈哈集团的中坚力量。

宗馥莉迅速成长起来,宗庆后看到希望,娃哈哈后继有人,幸甚至哉。

2018年,宗馥莉出任娃哈哈集团品牌公关部部长。

作为未来接班人,宗馥莉大胆尝试品牌破圈,让“娃哈哈味道”逐步升级。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掉娃哈哈代言人王力宏,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代演员许汉光。

她直言不讳:自己不喜欢王力宏,他老了,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她强硬的做派,一时间,遭到王力宏粉丝的抵制和异议。

直到后来王力宏人设崩塌,许多人直夸宗馥莉眼光超前,还说欠她一个道歉。

2021年12月9日,宗馥莉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成为集团名副其实的二把手,为娃哈哈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宗馥莉)

应对中年危机

从1987年创立,经过35年风雨的娃哈哈,如今已经迈入中年行列,危机四起,疲态已显。

娃哈哈灵魂人物宗庆后,铁定接班人宗馥莉,因为出生年代、个人经历不同,两人的管理风格迥异。

执掌娃哈哈多年,؜宗庆后几乎没有辞退过员工。

但宗馥莉不一样,她主张员工要跟岗位契合。

如果不符合要求,随时会被辞退,即便是娃哈哈的元老级人员,也不能幸免。

灵魂人物终有老去的一天,明星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2013年巅峰时期,娃哈哈创下营收782亿元的傲人业绩。

而随后业绩一路下跌,2017年,娃‪哈哈营收仅为456亿元,5年缩水超300亿元。

宗庆后直言,娃哈哈缺少创新产品,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想到跨界,借助品牌和渠道优势,孵化明星新品,结果大多差强人意。

2010年,娃哈哈跨界婴幼儿奶粉领域,不惜重金投入,但其产品爱迪生奶粉只是昙花一现,销量不佳;

2013年,在贵州茅台镇投资150亿元,生产的“领酱国酒”,也一直是不温不火;

跨界童装后,2012年销售额也只有2亿元,与预期10亿元的销售额相差甚远。

此外,娃哈哈还推出月饼、粽子、雪糕等跨界产品,也没达到理想效果。

2019年,“娃哈哈奶茶店”横空出世,还没真正盈利。

2021年9月,便发生加盟商维权事件,给娃哈哈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宗庆后)

“花式”跨界不顺,主流产品又如何呢?

AD钙奶营养快线作为娃哈哈的两个王牌单品,收入面临着下滑危机。

最致命的是,娃哈哈销售渠道在一二线城市布局不足,大多在三四线城市。

产品推新、渠道换新,市场更新,在新字上下功夫,寻找新增长点,尝试新发展点,显得迫在眉睫。

如今,77岁的宗庆后慢慢退到幕后,娃哈哈的重担压在宗馥莉肩上。

属于宗馥莉的时代开始了,如何破解中年危机也全看宗馥莉了。

2021年,娃哈哈营收519.15亿,其中娃哈哈AD钙奶表现抢眼,销量再次突破百亿大关。

这是自2013年以来,娃哈哈收入取得的最大增量。

但这个数字和2013年巅峰时刻的782亿元相比,仍旧相差甚远。

正如《八十抒怀》里的那句话,“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

35岁的娃哈哈一直在努力革新。

宗庆后及其家族从未放弃努力!

娃哈哈减去宗庆后,还有宗馥莉。

我们期待宗馥莉能创造新奇迹,带领娃哈哈走进一个全新时代。

(宗庆后和女儿宗馥莉)


作者:朱小鹿&心平气和


关注我,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