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9 06:28
易县,这座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的县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总面积达 2534 平方千米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约 50 万勤劳朴实的人民。截至 2023 年 8 月,易县下辖 11 个镇和 16 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易州镇朝阳西路 23 号,这里是全县的政治中心,也见证着易县的发展与变迁。
易县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距北京 90 公里、天津 160 公里、石家庄 170 公里、雄安 50 公里,这样的区位优势,让易县既能享受到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又保留着自身的宁静与质朴。它就像一个连接城市与乡村、繁华与自然的纽带,独特而迷人。
易县的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早在新石器早期,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就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足迹 ,这里被誉为 “华北史前村”,遗址文化脉络从新石器早期绵延至战汉,出土的陶制面具、磨制石器和精美玉器等文物,见证了易县最早的人类定居聚落的生活。
夏商时期,有易氏部落聚居于易水之滨,他们逐水而居,与这片水域息息相关,并将其命名为 “易水”。有易氏部族与南邻的商部族之间对峙又争锋,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促使了中原商王朝的诞生。
周朝时,周武王分封诸侯,召公封地在燕,即后来 “战国七雄” 之一的燕国。燕昭王迁都于易水,建燕下都,在这里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邹衍、剧辛等各路人才纷纷前来投奔,使得燕国一度强盛起来,在战国时期崭露头角。后来燕王喜时期,燕太子丹派荆轲渡易水西去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千古绝唱,更是让易水之名传遍华夏大地,成为了慷慨悲歌的象征。
秦朝时,易地分属上谷郡、广阳郡。西汉以将军的身份跟随高帝在易水附近打败了举兵反叛的燕王;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时,他的第一谋士郭嘉病死在易县城,并在这里留下了 “遗计定辽东” 的美谈 。
北魏时期,地方官为纪念太武帝结束东巡、回归时于路演示神射而立皇帝东巡之碑,即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注徐水条所称御射碑,曾立于今易县南管头之北画猫村漕河(古徐水)西岸,虽原碑已毁,但拓本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隋开皇元年(公元 581 年)置易州,开皇十六年(公元 597 年)置易县,上属易州,从此,易县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五代时期属后晋,开运三年(公元 946 年)至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属辽。宋代宣和四年(公元 1122 年)改属武遂郡,宣和七年(公元 1125 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金天会(公元 1133 年)十一年归属金。元代太祖八年(公元 1213 年),易县属顺天府。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易县由县升州,领涞水、广昌(今涞源)两县,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民国二年(公元 1913 年),降州为县。在抗日战争时期,易县先后设易满徐县、定易涞县、易县、龙华县,1946 年恢复易县。1995 年 1 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易县隶属于保定市,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易县的地势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呈现出 “七山一水二分田” 的独特格局 。其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可细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河流沟壑四大地貌类型。
西北部是连绵起伏的山区,面积达 1501 平方千米 ,占全县总面积的 59.2%,海拔高程在 1300-200 米之间 。这里山峰林立,别蜉岭、五峰寨、五回岭、摩天岭、云蒙山、狼牙山等六座山峰高耸入云,其中摩天岭海拔 1813 米,为全县最高峰。区内山岭陡峭,沟谷狭窄,犬牙交错,有些地方基岩裸露,草木不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耕地土薄块小,零碎分布。但正是这样的地形,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中部是丘陵区,面积为 586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 23.2%,海拔在 200-100 米之间 。地势平缓,沟谷平直,多土丘状孤山,山顶岩石裸露,山下多碎石黄土,坡度在 10° -45° 之间。丘陵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许多果园和养殖场在这里星罗棋布,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南部为冲洪积平原区,面积 447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 17.6%,海拔在 100-35 米之间 。主要分布在中易水、北易水两侧,地势比较平坦,土层厚,土质肥沃,是易县的主要农业产区。这里灌溉水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在这里茁壮成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易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的变化和差异较大。春季干燥多风,气温回升较快,但冷暖变化频繁,常常伴随着大风天气,有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但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秋季晴和高爽,气温逐渐降低,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一片金黄,瓜果飘香;冬季寒冷少雪,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据气象站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 11.9°C,极端最高气温 41.6°C,极端最低温度为-23.1°C,多年平均无霜期 185 天,全年日照 2621 小时 。易县多年平均降雨量 544.8 毫米 ,最大降雨量 1136.1 毫米,最小降雨量较少,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县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易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清西陵,这座位于北京西南 98 公里的河北易县永宁山下的清朝皇家陵寝,是中国最后一处封建帝王陵墓群 。它始建于 1730 年,历时 185 年,于 1915 年完工,陵区占地面积达 83 平方千米 。这里共有 14 座陵寝,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等,埋葬着 4 位皇帝、9 位皇后、57 位妃嫔等共计 80 人 。清西陵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雍正皇帝的泰陵建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 ,道光的慕陵则拥有世界最大的楠木雕龙隆恩殿 。1961 年,清西陵被列为中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 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0 年 1 月 7 日,被评为中国 5A 级旅游景区 。
燕下都遗址,静静地矗立在河北省易县东南,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 。它是目前已知战国时期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东西长约 8 公里,南北宽约 4 - 6 公里,总面积约 40 平方公里 。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 。东城是主要活动区,包括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和墓葬区等,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则主要为防御性附城,遗存较少 。燕下都的建筑特点鲜明,以武阳台为中心的宫殿区采用高台建筑形式,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汉代 。城内外探明的高台多达 50 多个,其中 “武阳台” 宽深 110×140 米,残高 11 米,展现出燕国建筑的雄伟气魄 。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从民国初年至今,已出土十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如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 。1961 年,燕下都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 年 3 月,被评为 “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 之一 ;2021 年 10 月 18 日,入选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名单 。
万里长城 —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 40 千米的紫荆岭上,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也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 ,素有 “畿南第一雄关” 之称 。它由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五座小城组成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各代扩建、修葺 。元太祖为夺取金中都,曾派兵南下攻克紫荆关后,与居庸关内外夹击;明洪武初年,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后,更是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对关城进行了改筑、扩建,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 。1996 年 11 月 20 日,紫荆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易县城内东南隅,刻于唐玄宗开元廿六年(738 年) 。它体积高大,高约 6 米,由幢顶、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 。幢顶为坐顶式,作八角形,高 0.38 米,为一整石雕成,顶部平齐 。幢身全高 4.29 米,为八角柱体,直径 0.90 米,每面宽 40 至 42 厘米不等,由两块整石衔接雕成,上面刻有 “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 十八个楷书大字,以及唐玄宗颁发的用来推送《道德经》的诏书和全部八十一章《道德经》 。幢座为石雕仰莲,高 25 厘米,直径 1.10 米 。整座经幢简洁、大气,虽有所残损,但不影响整体美观,其文字线条流畅精炼、刚劲有力,是唐代书法中的精品 。龙兴观道德经幢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较完整的道德经幢,不仅是研究老子《道德经》的可靠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书法艺术以及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1996 年,国务院公布龙兴观道德经幢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易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它们是易县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易县独特的文化魅力。东韩村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 。它演奏时使用的乐器众多,最多时达到 108 件,故著 “拾” 字以概其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 10 面幡旗,所以称为 “拾幡古乐” 。据易县县志记载,东韩村拾幡古乐源于清初,为御用音乐 。清代乾隆年间,满族人顾勋字善堂在北京清廷皇宫任乐师,回到家乡东韩村后,组织村民传习拾幡古乐 。在清代道光年间,该村又有一位满族人 “鞠某” 曾在皇宫当内廷供奉乐师 。在两代乐师的影响下,拾幡古乐在音乐方面造诣颇高 。它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乐器包括吹管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多个种类,如云锣、笙、管、月琴、三弦等,其中火不思、轧琴、提琴等为现存稀有古老乐器 。演奏时以笛子起奏,其他乐器跟进合奏,乐曲节奏古朴、鲜明,旋律优美、婉转,具有江南丝竹的韵味 。演奏形式有 “坐乐” 和 “行乐” 两种,“坐乐” 是指坐堂演奏,“行乐” 是指在行进中演奏,全体队员身着满族服饰,前为仪仗队,后依次为文、武乐队 。演出队伍最前面的队员手执龙、凤大旗,随后是两杆门旗,门旗后面是十面条形幡旗 。每到一地,先鸣礼炮三声,阵容庞大 。东韩村拾幡古乐会现保存的乐曲工尺谱本为宫廷乐师顾善堂所传,其中载有文曲 25 首,武曲 10 余首 。2008 年,拾幡古乐被评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易县摆字龙灯,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将舞龙与摆字相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摆字龙灯的龙身由多节组成,每节都装有特制的灯具,在夜晚舞动时,灯光闪烁,犹如一条巨龙在夜空中飞舞 。舞龙者通过巧妙的配合,将龙身摆出各种吉祥的字样,如 “福”“寿”“喜” 等,寓意着美好的祝愿 。易县摆字龙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明代,最初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祀神灵而表演 。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如今,易县摆字龙灯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都会有精彩的表演 。2008 年,易县摆字龙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易水砚制作技艺,是易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以易水河畔的紫翠石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易水砚质地细腻,温润如玉,发墨快,不伤笔毫,书写流利,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易水砚的制作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唐代,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在唐代,易水砚就被列为贡品,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到了宋代,易水砚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品种也更加丰富 。易水砚的制作工序复杂,包括选料、制坯、设计、雕刻、打磨等多个环节 。其中,雕刻是易水砚制作的关键环节,雕刻师们根据石料的形状和纹理,精心设计图案,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将石料雕刻成精美的砚台 。易水砚的图案题材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2006 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狼牙山,这座位于保定市易县西部太行山东麓的英雄之山,因 “狼牙山五壮士” 的英勇事迹而闻名于世 。它犹如一把锐利的狼牙,傲然挺立,主峰莲花瓣海拔高达 1105 米,曾入选古燕国十景之一的 “郎山竞秀”,如今又被誉为 “北方小黄山” 。狼牙山由五坨三十六峰构成,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这里的人文内涵丰富,景点众多,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精神的传承。主要景点有莲花峰、棋盘陀、石棋盘、蚕姑祠、老君堂、迷魂谷、燕王仙台、红玛瑙溶洞等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那座摄人心魄的玻璃栈道与气势磅礴的巨龙玻璃观景台 。它们矗立在狼牙山棋盘坨峰顶,五勇士纪念塔北侧的悬崖峭壁之上 。踏上透明的玻璃栈道,脚下即是数百米深渊,仿佛凌空漫步,每一步都充满了刺激与挑战,同时也能让人尽情欣赏到周围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号称 “中国最危险” 的巨龙玻璃观景台,更是傲视群峰,站在上面,视野开阔,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在惊叹之余,也深刻感受到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完美结合 。
易水湖,位于易县城西南 25 公里处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太行山脉之中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被誉为 “北方小桂林” 。易水湖是利用四周高耸的山势而修建的一座人工湖,水域面积约 27 平方公里 ,容量为 3.9 亿立方米,最深处达 48.5 米 。其湖水清澈见底,水质优良,是华北地区少有的天然淡水湖泊之一 。
易水湖的美景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上 。这里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湖畔的树木郁郁葱葱,花草繁盛 。在春季,湖畔的樱花、桃花、杏花等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夏季,湖水清凉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游客可以在湖中游泳、划船、垂钓,尽情享受水上活动的乐趣;秋季,枫叶变色,湖畔的红叶、黄叶、绿叶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宛如一幅绚丽的油画;冬季,湖面结冰,游客可以在湖上滑冰、打雪仗、观鸟,感受冬日的宁静与欢乐 。
除了四季如画的自然景观,易水湖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 。这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游客可以参观易水湖古城遗址、易水湖博物馆等文化景点,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易水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如皮影戏、秧歌等 。依托绝佳的山水自然资源,易水湖已经建设有易水文化休闲度假小镇、养生岛康养小镇、老子峰 3100 米临水栈道、高端度假湖景酒店、水上运动等业态项目 。其中,老子峰是景区的精华所在,3100 米的临水观景栈道蜿蜒曲折,如同一条巨龙穿梭于山石林立之间,引领着游客一步步走进那如诗如画的仙境 。沿途,“大道之源”“天地根”“无为屏” 等 12 处风景,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易文化,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
清西陵,这座位于北京西南 98 公里的河北易县永宁山下的清朝皇家陵寝,是中国最后一处封建帝王陵墓群 。它始建于 1730 年,历时 185 年,于 1915 年完工 。陵区占地面积达 83 平方千米 ,共有 14 座陵寝,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等 ,埋葬着 4 位皇帝、9 位皇后、57 位妃嫔等共计 80 人 。
清西陵的选址、设计和营建,严格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指导下进行 。选址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的宽阔谷地,这里万山拱卫、众水朝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陵区内的古建筑群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既雄奇壮丽,又清幽典雅 。陵寝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屋宇是清代标准的官式造型,不同功能建筑使用的建筑样式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体现了清代陵寝建筑的设计思想及清代陵寝制度 。其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 ;道光皇帝的慕陵建有世界最大的楠木雕龙隆恩殿 ;嘉庆皇帝的昌陵隆恩殿,地面采用花斑石铺墁,有满堂宝石之誉 ;光绪皇帝的崇陵采用贵重的铜铁木建造,有 “铜梁铁柱” 之称 ;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建有中国古代陵寝中唯一的回音壁和回音石 ;清西陵永福寺、行宫为清代陵寝附属建筑仅存孤例 。
清西陵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961 年,清西陵被列为中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 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0 年 1 月 7 日,被评为中国 5A 级旅游景区 。如今,清西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让人们在欣赏古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
易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在农业发展上独具特色,以优质畜禽、生态林果、道地药材和有机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2021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62 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在优质畜禽产业方面,易县是国家级畜牧大县,也是河北省黄牛改良重点县,更是京津保鲜活畜禽及产品的 “菜篮子” 供应基地 。2021 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 87 万头,出栏 60 万头,500 头以上规模养猪场超 200 家 ;肉牛饲养量 13.5 万头,出栏 9 万头,肉类总产超 10 万吨,蛋产量 2.5 万吨,鲜奶产量 7000 吨 。生猪产业中,以狼牙山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标准化示范企业,带动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每年向京津保等大中城市供应生猪 30 万头以上 ;肉牛产业作为传统产业,良种率达 85% 以上,清真牛肉在北京市场口碑良好,塘湖清真汇伟肉类有限公司和百泉四方通屠宰场年屠宰能力达 10 万头 。此外,蛋鸡、肉鸡、鹅业以及秸秆舍饲养羊产业也各有亮点,蛋鸡产业形成了以青山种禽公司为龙头的产业化格局,鸡蛋畅销北京、广东等地 ;肉鸡产业引进太行禾丰等龙头企业,年饲养量达 3000 万只以上 ;易县凌云鹅业有限公司是河北省唯一的全产业链养鹅企业 ;以集发牧业肉羊繁育场为龙头,易县大力推进规模化舍饲养羊进程 。
林果产业也是易县的特色产业之一 。易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果品产业 。通过与河北农大、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 “产、学、研” 三结合基地,每年举办技术培训 400 多场次,培养科技能手 2000 余名 。在规模拓展上,规划建设了狼牙山、清西陵、高村、豹泉四大有机精品林果示范园区,示范面积达 26 万亩 。全县果树总面积达 40 万亩,果品总产量 4.2 亿斤,果品产业产值 4.3 亿元,林业总产值达 7.8 亿元 。同时,易县还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产业面积达 8 万亩,总产值 9500 万元 。在品牌建设上,注册了狼牙山、九月九、独乐等柿果特色品牌,叫响了 “中国磨盘柿之乡” 。
道地药材和有机杂粮产业也在易县特色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易县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合多种道地药材生长,当地农民积极种植,为医药产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有机杂粮产业也不断发展,种植的各类有机杂粮,以其绿色、健康的特点,受到市场的青睐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易县的道地药材和有机杂粮产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易县的工业以绿色建材和先进制造为主导,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在绿色建材产业方面,易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现有的石材、板材、管材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 。2021 年,全县建材业完成营业收入 49 亿元,同比增长 25.4%;上交税金 2.23 亿元,同比增长 6.3%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型,易县编制了《易县绿色建材产业园》专项规划,谋划东西部 “两个片区” 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绿色建材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京津冀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易县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建材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2021 年,建材企业完成技改投资 5 亿多元,实现大幅增长 。同时,积极培育京兰水泥、太行和益环保科技等头部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的龙头作用 。例如,中铁建设集团建筑发展有限公司绿色建筑(材)产业园项目,通过改造利用废弃的 “老三线” 工厂厂房,采用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装配式建筑相关产品,其生产的预制混凝土路面板已应用于雄安新区建设 。易新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产业生产基地项目,用地通过对废弃矿山实施综合治理而来,已开始试生产 。
先进制造产业方面,易县经济开发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发区成立于 2009 年,2011 年被批准为 “省级经济开发区”,2015 年被授予 “军民结合产业省级示范园区” 。目前,开发区规划面积 12.65 平方公里,现有企业 72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22 家,省级 “专精特新” 企业 5 家,部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 家,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9 家 。开发区依托 “航天科技民品产业园”,侧重于军民融合领域,以电子信息、电力装备为重点发展方向,着力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 。
然而,易县工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绿色建材和先进制造产业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部分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 。另一方面,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 。此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易县工业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以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
易县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文化旅游方面,易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清西陵作为清朝皇家陵寝,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其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规模宏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对于研究燕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狼牙山因 “狼牙山五壮士” 的英勇事迹而闻名,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红色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 。易水湖山清水秀,被誉为 “北方小桂林”,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此外,易县还有万里长城 — 紫荆关、龙兴观道德经幢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东韩村拾幡古乐、易县摆字龙灯、易水砚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凭借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易县的文旅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2023 年,易县连续四年入选 “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并位列第 18 位,成功创建首批河北旅游名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县拥有 5A 景区 1 处(清西陵),4A 级景区 3 处(狼牙山、易水湖、太行水镇),3A 级景区 1 处(燕都古城);省级旅游度假区 1 处(易水湖),省级特色小镇 1 处(太行水镇),乡村旅游专业村 58 个,农家乐 580 余家 。以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太行水镇为代表,形成了 “山水康养” 景观带 。易县还积极举办各类文旅活动,如狼牙山山花节、清西陵徒步大会、太行水镇 “24 节气”、燕都古城端午诗会等,进一步提升了文旅品牌影响力 。
在康养产业方面,易县依托毗邻京津区位优势、“七山二水” 生态优势、千年古县文旅优势、“易水学派” 中医优势和较低生活成本优势,全面构建 “康养 + 文旅” 的新型产业格局 。目前,已引进培育了杏林医院医养、易水公寓社养和太行水镇、保定小院旅居等康养项目,形成了 “居家、社区、机构、旅居” 四种医养模式,全域康养产业生态链已经形成 。易县计划通过外引内培、扩容提质等方式,疏解 2000 余名京津老人的康养需求 。
未来,易县文旅康养产业将朝着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方向前进 。一方面,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和康养项目,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康养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区域文旅康养品牌 。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
易县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西陵满族宴,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继承了宫廷菜肴的特色,又注重吸收融合,取材广泛,选料严格,讲究作工,注重口味、营养、色彩的科学搭配 。在凤凰台村,大多数村民都是满族后裔,他们开办的农家乐、满式餐馆,为游客提供了品尝正宗满族风情菜的机会 。蒸羊羔、蒸鹿尾儿、晾肉香肠、旗肠和肘花等都是特色菜,其中蒸鹿尾儿、旗肠曾是慈禧太后的最爱 。这些菜肴不仅味道鲜美,更蕴含着满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易州清真宴以其独特的清真风味吸引着众多食客 。在梁格庄镇百泉村的义山饭店与峨眉饭庄,清真宴的精品菜系让人垂涎欲滴 。清真牛头宴味道醇厚,烤羊头内里肉质鲜嫩,涮羊肉、红焖羊肉分别以其鲜美的口感和浓郁的汤汁,展现了清真菜系的独特魅力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是对伊斯兰教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
易水长寿宴则是易县 “长寿之乡” 安格庄乡的特色美食 。这里紧临风景秀丽的易水湖,生态环境良好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打造特色和品牌,当地邀请中国烹饪大师陈爱军利用易水湖周边的特色食材研发 “长寿宴” 。“长寿宴” 包括绿色健康的 40 道菜品,充分利用易水湖里的鱼虾和附近山上的柴鸡、野菜等特色食材 。这些菜品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体现了易县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食材的巧妙运用 。
狼牙山烤全羊是狼牙山地区的特色美食 。一般选用不足一年的山羊,烤出来的肉质色泽金黄、鲜嫩不腻口 。在狼牙山景区附近,有很多农家院提供这道美食,经济实惠又有特色 。烤全羊的制作过程讲究,需要经过腌制、烤制等多个环节,厨师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羊肉的鲜美发挥到极致 。品尝狼牙山烤全羊,不仅能感受到美食的诱惑,更能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 。
除了这些特色宴席,易县还有许多其他的美食值得一试 。易水湖野生鱼,因易水湖干净的水质,造就了鱼虾类的优良品质 。花白鲢个头肥大,肉质紧实细嫩,用来做鱼头泡饼,让人回味无穷 ;易水湖小油鱼,口感焦嫩酥脆,椒盐味、香辣味,入口难忘 。易县良岗缸炉烧饼,有酥脆、口味微咸、形状呈圆鼓状、纯手工缸炉烤制的特点,口感独特,香酥可口 。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沿袭了上百年的传统风味 。血糕,将猪血放在玉米面中和匀,再添加香菜、葱蒜等蒸制成糕状食用,口感入口即化,味道独特 。据传,这道菜始于清乾隆年间,承载着易县的历史记忆 。
易县,这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在经济发展方面,易县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优质畜禽、生态林果、道地药材和有机杂粮等产业的竞争力,打造更多具有易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工业领域,绿色建材和先进制造产业将不断创新升级,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增强工业经济的实力。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易县的优势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易县将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旅项目和康养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地区的文旅康养胜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易县将加大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易县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易县的文化软实力。
易县还将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易县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未来的易县,必将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欢迎大家走进易县,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共同见证它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