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7 09:51
在静谧如诗的岷江河畔,有一座依江而立的小山——蟆颐山。
△侯建明/摄
在蟆颐山的怀抱里,有一座承载千年岁月的古观——蟆颐观。传说,在苏东坡诞生之前,便已与这蟆颐观结下了不解之缘。
“蟆颐山,治东八里,以滨玻璃江,林峦特秀,如虾蟆状,故名。”据《眉山县志》介绍,蟆颐山,因山形如蛤蟆而得名。
“蟆”指形,是对山体的整体把握。“颐”指意,即养,休养、颐养。
自唐以来,蟆颐观一直是眉州胜景,三苏父子、陆游以及唐、宋、明、清历代文人墨客题咏颇多。那些或激昂、或婉约的诗篇,串联起了蟆颐观的千年风华,让这座古观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
然于景区之中,最撩人心弦者,当属三苏父子于此间遗落的传说故事。
苏洵求子处
在蟆颐观的悠悠岁月里,流传着一段动人传说。北宋年间,苏洵常踱步于这蟆颐观中,于袅袅香烟间虔诚求子。仿佛是上天垂怜,此后,苏轼与苏辙两位才俊相继降临人间。
人们为了纪念这一段典故,便把三清殿前的这眼泉水称为老人泉,宋苏洵《张仙碑》也有记载。虽其事尚无法辨真伪,但说明了蟆颐观历来兴盛,颇具影响力。
此后,苏洵于此求子的佳话,便在这碑文中静静流传。传说苏洵求子如愿后,于太岁殿外亲手植下两棵银杏树,似在以树为笔,书写感恩。
△侯建明/摄
兄弟踏青游玩地
这里是苏轼、苏辙兄弟童年踏青游玩之地。
苏轼于《送贾讷倅眉二首》中曾欣然写道:“人日出东郊渡江,游蟆颐山,眉之故事也。” 苏辙亦在《踏青诗・序》里深情描绘:“眉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曰蟆颐,山上有亭榭松竹,下临大江。”
蟆颐观是眉州人郊游登山、寻仙问道的首选地。特别是在宋代的眉州城,每年正月初的踏青习俗,地点就在蟆颐山。
苏轼、苏辙兄弟著名的《踏青》唱和,就详细描写了眉州人新春踏青的盛况。
兄弟二人读书地
相传,蟆颐山上的望江楼便是兄弟二人读书之处。
因苏洵于蟆颐观祈愿求子的往昔,苏轼与苏辙兄弟,自小就与这方天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二人常至蟆颐山,漫步其间,或赏景怡情,或吟诗赋词。蟆颐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们年少的欢声笑语,每一处角落,都深藏着他们青春的珍贵回忆。
岁月如流,如今望江楼虽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蟆颐山与蟆颐观,这两处承载着深厚情感与记忆的所在,屡屡现于三苏父子的诗、词与文章之中,成为他们笔下永恒的意象,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蟆颐山宛如一位历经沉浮的老者,虽山势如旧,却已不复往昔模样。
然而,那些散落在山间的碑刻,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那静静伫立的古木,枝叶间藏着时光的秘密;还有那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一砖一瓦皆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如今的蟆颐观,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里不仅有可供人们亲近自然、享受野趣的露营地,更成为众人心中的三苏文化朝圣地。
△侯建明/摄
世界各地的苏迷们,或怀揣着对自然的热爱,或满怀着对三苏文化的敬仰,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