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8-13 14:18
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福山村与大黑山后村,这段时间很“出圈”:古窑重燃烟火,传统美食飘香,就在8月10日,福山村的旱酥鱼畅销到“做不出来”,而再过20天,每年卖到脱销的大黑山后村“康硒金米”又将上市。
修复后的南园窑
福山圆窑再现古韵新生
修复一座古窑需要什么?福山人的答案是:一滴新材料都不用。
“没花一分钱买砖,全是旧料!”八陡镇福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延胜指着身后的圆窑说道,今年4月,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召开了一场热闹的座谈会,大家一致同意:用最传统的“夹灰泥”工艺,来“复活”福山人心中的这一集体记忆。
从废墟中拣出砖块,以石灰膏为黏合剂,像拼图般复原古窑。经过70天的精心修缮,这座始建于1862年的南园窑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了福山村的土地上。
“咱们为什么叫陶琉古村,人文福山?这座南园窑,就是过去咱们福山生产陶瓷的历史见证。”王延胜自豪地说道,这座曾见证福山陶瓷辉煌的南园窑,与周边48座散落古窑串联成网,成为“窑远记忆乡愁古街”的核心地标。
王延胜向记者讲述福山古窑的历史
南园窑的修复并非易事,这种“用旧修旧”的方式,不仅保留了圆窑的历史风貌,更体现了村民对传统文化深切的热爱。
如今,福山村正深入实施“窑”远记忆乡愁古街项目,他们不但修复杏园百年古窑,还特别打造“古韵生花”景观带。同时,村民自发捐赠老宅陶坛、匣钵、瓦片等500余件,化旧物为景观小品,实现“废材新生、家园共美”的治理蝶变。村里还预留了文化解说、陶艺工坊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空间,为文旅开发和村集体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
福山村实施“系统清源—立体增绿—长效固本”三步战略,以“破立并举”思维破解福山工业园环境治理难题,以村企定期联合整治实现常态长效长治,年节省治理成本2万元。打造了福山街、福山中街“四季画廊”路域景观带,采用立体彩绘、错层绿化手法焕新街巷,配置黄杨、月季、樱花等形成季相变幻的视觉盛宴。
窑火重现淬金韵,古窑遗址获新生。
“我们希望通过修复古窑,让游客能够在这里感受到福山陶瓷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王延胜表示,在福山村还有很多胡同,像是闫家胡同、侯家胡同、孙家胡同、张家胡同等等。修窑只是一个起点,未来,游客可在此“逛古街、玩陶艺、住窑居”,沉浸式体验博山的胡同文化、陶琉文化。
福山旱酥鱼
传统美食掀开产业新篇
在福山村,还有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传统美食——旱酥鱼。8月10日,在博山北门里美食城“串”山越海烧烤争霸赛现场,福山村的旱酥鱼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王帅,这位来自八陡镇福山村的年轻人,仅仅8月9日一天就卖出去了200多斤旱酥鱼,畅销到“做不出来”。
王延胜表示,旱酥鱼的制作工艺源于1983年,当时福山陶瓷厂的两名退休职工开了一家小饭店,他们经过反复琢磨,将豆腐、海带、肉皮和鱼卷起来,经过高温蒸煮和长时间浸泡,制作出了这道既保留了博山酥锅原有味道又便于携带的美食。如今,旱酥鱼已经成为福山村的特色产业之一。
2023年,福山村成立了淄博市博山区福颜彩陶小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旱酥鱼确定为一村一业优先发展的项目。通过媒体报道和参加各类大赛,福山旱酥鱼的名声逐渐传开。今年1到5月份,旱酥鱼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9.3万元。
在山东烧烤美食争霸赛上,福山旱酥鱼受到消费者追捧
“立足‘旱酥鱼’传统美食打造产业集群,我们以‘合作社+商户’模式新培育了10家餐饮单位加入合作社制作旱酥鱼,形成了集制作、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运营模式。”王延胜介绍,依托“窑”远记忆乡愁古街项目,村里还改造了杏园古窑等历史古建及周边民居,培育“福山窑火IP+文旅业态”消费场景,形成了“逛古街、玩陶艺、住窑居”的深度体验闭环。
福山村构建“党建领航·网格聚力”治理体系,形成“1个村党总支—3个片区网格—9个微网格—27个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以积分考核激发长效治理活力。20家“驻村好企业”鼎力支持村级建设发展,共建“振兴同盟”;4个邻村、社区跨域协作,形成了“资源联享、难题联解”的格局。
“我们希望通过旱酥鱼这个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王帅满怀信心地说,未来,福山村还要不断创新,让旱酥鱼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张道忠正在查看苹果梨的长势
从“小米致富”到“果园生金”
距离福山村不远的大黑山后村,也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大黑山后村的“康硒金米”品牌,每年都会生产五六万斤富硒小米,而且每年都卖到脱销,仅此一项就能为村集体带来一百余万元的收入。
“我们村的一村一业主要产业是富硒小米。”大黑山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道忠介绍道,“我们通过对‘先天禀赋’的精准价值挖掘与定位,深度识别并锁定‘富硒土壤’这一核心稀缺资源,聚焦小米、水果等特色单品,走‘小而精、特而优’的高附加值路线。”
除了富硒小米,大黑山后村还建起了七八十亩的采摘园,种植了苹果、梨子、桑葚、杏、桃等十余个果树品种,专供给村里的老百姓。村里通过“一网三联”志愿服务模式,将治理单元精细化,责任主体明确化,并通过可量化、可视化的激励机制,构建精细网格体系。全村划分为3个片区,156名群众自愿认领全村绿化区,群众参与率从30%提升至85%,年节省管护资金10万元。
大黑山后村专供村民的苹果
“我们通过多劳多得,鼓励大家把咱们村庄建设好。达到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张道忠说道,“果园出产的水果又成为村民的一项福利,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我们果园采用园中生草的先进种植模式,不仅不打除草剂,还能调解果园的温度和湿度。我们还在园中养了大鹅,大鹅不仅能除草,鹅粪还能肥地。”张道忠介绍,2025年引进200只大鹅打造“林-禽-肥-果”循环模式。每日清除杂草200斤、害虫3斤,粪便发酵成有机肥,年省化肥成本1万元;果枝粉碎作饲料,实现“零废弃”。大鹅和鹅蛋总收入5万元,形成“以禽护林、以肥促果”的良性经济循环。
大黑山后村打造了“采摘+体验+研学”链条,如“硒米加工体验”“林下捡鹅蛋”等项目,提升产业的黏性与附加值。如今,大黑山后村的富硒小米和采摘园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一座古窑复刻着村庄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一盘旱酥鱼卷起了山海的味道,一串饱满的谷穗结出共同富裕的希望……在八陡镇“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百姓乐”的图景中,就蕴藏着一串乡村振兴的密码。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通讯员孙建超 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