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免签新政背后的故事:来华外国人的情感与反应剖析

发表时间: 2025-01-17 18:24

免签新政背后的故事:来华外国人的情感与反应剖析

文|韬钤深处

编辑|司徒


“China travel”的爆火,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的意义,它和“Tik Tok难民”入驻小红书一样,是非常优秀的文化输出方式。

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更延长为 240 小时(10 天),进一步扩大了停留活动区域。

风向已彻底改变,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这些外国游客来华后,见识了中国的真正模样。

等他们回国后,反倒是各种不适应,因为中国太“city”了。

舌尖上的中国

要说中国的什么东西对外国人的吸引力最大的话,毫无疑问是美食。

他们跨越重洋来到中国,除了领略壮丽山河与悠久历史,中华美食更是他们行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美食的诱惑,早已成为他们奔赴中国的强大动力。

中华美食的美味,让外国人回国后产生了强烈的“戒断反应”。

“舌尖上的中国”让他们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英国人吃一辈子土豆难道是因为土豆好吃吗?

让他们尝尝中华美食不得香迷糊了?

由几片面包、炸鸡汉堡、酸奶组成的“白人饭”,中国人往往不会喜欢。

但吃惯了“白人饭”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后,却被中华美食“同化”了。

当他们来到“碳水天堂”西安

除了可以领略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数不清的美食。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美食的诱惑排在风景之上。

肉夹馍牛肉饼、羊肉‎泡馍、胡辣汤等各种美食让他们欲罢不能。

还有什么比走了好几公里的路却还胖了几斤更“悲伤”的故事呢?

这在中国美食之城游客的身上却是常态。

天府之国四川也是许多外国游客的目的地。

一位法国游客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声称:

“我喜欢它的味道,这是全宇宙最可口的佳肴之一。”

很多外国游客来华后,都成为了火锅的忠实粉丝。

当他们第一次吃火锅时,可能被翻滚的红油吓得不轻。

可当鼓起勇气涮了一片毛肚或肉卷后,便深深爱上了这种 “热辣滚烫” 的美味。

从刚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无辣不欢,这就是美食的魅力。

外国人还可以在我国实现“果蔬自由”。

特别是韩国人,自己国家的水果极其昂贵,只有来到中国才能大口大口地炫水果。

在上海的自助餐厅里,常常看到一群韩国人的饭桌上摆满了水果。

网友戏称这是“双赢”。

韩国人觉得赚了,老板也觉得赚了。

无论在中国的哪个城市,外国游客都可以尽情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夸赞中国菜是世界第一流。

还有外国人沉迷于老干妈无法自拔,回国后也是无辣不欢。

成年人尚且如此,小孩子更加抵不住美食的诱惑。

一位英国的小朋友回国后,茶不思饭不想,哭着对妈妈说:

“我想吃面面。”

在这场美食与文化的交融盛宴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因美食相聚,因美食相知。

从热闹非凡的街头小吃摊,到古色古香的传统餐厅,中华美食的魅力无处不在。

除开美食外,中国人的生活之便利更是让老外们眼前一亮。

真实的中国

在中国,夜生活是年轻人流行文化之一。

但是外国的夜晚却不是那么安全,时刻都要提防小偷和暴力犯罪。

一位外国游客发布视频称:

“在中国,我晚上可以随意出门压马路。”

随着摄像头和电子支付的普及,中国的治安水平已经在世界前列。

在夜晚的街道上,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在玩耍。

但对于老外来说,这种场景很难发生在国外。

一位外国博主说道:

“但在中国,这是非常安全的。”

并且,中国的基建水平也让外国游客惊讶。

即使是二三线的城市,所拥有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也完全不输于发达国家的城市。

在此之前,大多数老外对中国都有“除了北京上海香港都是农村”的刻板印象

事实证明:人教人,不如事教人。

有些外国博主说,当他们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旅游时,会发现街道很窄,而且楼房上有密密麻麻的电缆线。

但这种现象在中国不会出现。

因为这是基建能力的体现,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都实现了线缆的地下隐藏化。

这些外国游客拿着手机,扛着摄像机来到中国。

他们用镜头记录镜头中的中国,向旁人展示、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

他们发现,真实的中国,和西方媒体所营造的“脏乱差”、落后等形象严重不符。

有外国人在视频中直言:

“感觉自己被西方媒体骗了。”

中国网友调侃:

“西方人睁眼看世界了。”

中国的变化令他们惊叹,中国的景色同样让他们沉醉。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地势地貌应有尽有,大好河山秀色可餐。

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公共交通系统。

背靠完善的交通系统,在中国一部手机、一个背包就可以行走天下。

当他们来到被西方口中“政治化”“工具化”的新疆。

他们被这里的景色折服,被这里的美食征服。

他们手里捧着香气四溢的奶茶,嘴里啃着硕大的馕,头顶是一碧万顷的蓝天。

他们这才见到真正的新疆,才真正见识到新疆人民的生活风貌。

他们来到北京,品尝香喷喷的北京烤鸭

然后来到故宫门前,跟着中国游客有样学样地用各种姿势拍照打卡。

他们登上长城,看着旁边的中国大爷,然后对着镜头说:

“这里有很多老外啊。”

他们来到西安和洛阳,这些金发碧眼的游客也穿上了汉服,冲着国人招手。

恍惚之间,有了一种唐朝万国来朝的感觉。

广式早茶也是外国游客的心头好。

精致的点心摆满一桌,虾饺、烧麦肠粉、叉烧包......

每一款都小巧玲珑,味道鲜美。

广州的早茶店里,经常能看到外国游客熟练地使用筷子,夹起虾饺放入口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那么,“China travel”为何会如此爆火呢?

外国人来华热潮

外国博主宝宝熊,用镜头记录着真实的中国,并发出灵魂之问:

“city不city?”

由于声音过于魔性,引来世界各地网友的效仿。

一时间,“city不city”成为了一个热梗。

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每个外国博主在记录中国时,都会配上“city不city”。

凭借着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如此“city”的中国。

如今,“city”已经成为了“时尚”“城市化”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中国推出的一系列免签政策更是居功至伟。

如今,‎我们对外国游客的免签政策已经从144小时(6天)提升至240小时(10天)。

这些免签政策,展示了我国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240个小时虽长,但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这些外国游客有的致力于游览风景,有的一门心思扑在“吃”上面。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看到了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中国。

这些人回到国内后,反倒会变得不适应,茶不思饭不想。

同时,他们还会在社交媒体介绍中国,成为了中国的“最强嘴替”。

打破信息茧房

想起来一句话:入关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当这些外国游客看到真实的中国后,他们开始对中国各种花式夸夸。

他们夸赞高铁的快和稳,说高铁是:

“史上最好最快的火车。”

他们惊叹于街道的繁华和整洁,能在这里体验到少有的放松感。

他们还说:“可以永远相信中国制造。”

外国游客回国后,纷纷化身为中国文化的使者,通过各种方式向身边的人讲述在中国的奇妙经历。

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中国拍摄的照片、视频,详细描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他们的分享吸引了大量国外网友的关注,评论区里满是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

美国媒体依旧倒行逆施,声称:

“中国游客消失让全球旅游业损失1300亿。”

什么意思呢?

之前很多国人喜欢出国旅行,如今绝大多数国人只喜欢在国内旅游。

而中国却成为了很多外国游客的旅行必选地。

当他们抨击中国、抹黑中国,渲染“中国wei胁论”的时候,没见他们难过中国人不来花钱了。

这些外国游客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自爱尔兰的一对夫妇,用摄像机全程记录了中国行的过程。

视频中展现出了中国的真实风貌。

外国网友观看之后直呼:

被西方媒体骗了!

长久以来,在美西方,贬低中国是一种政治正确,是一种统一认知。

没有人敢挑战这种统一认知。

如今,当越来越多的人见识到真正的中国后,这种“统一认知”才显得那么可笑。

结语

唐朝人不需要用各种文字去描述、去形容巨唐有多么强大,多么繁华。

外国人会自发地踏上华夏大地,然后惊叹于唐朝的繁华与强大。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部分参考资料:

新华社|意想不到的文化输出

重庆日报|老外来华旅游热​潮

环球时报|美媒称“中国游客消失让全球旅游业损失1300亿”,评论区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