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啤酒市场遭遇寒冬,销量下降背后的原因令人震惊

发表时间: 2025-01-10 17:55

啤酒市场遭遇寒冬,销量下降背后的原因令人震惊

夏天的街头,总是会传来“叮呤哐啷”的酒瓶声,如果没这声音,那根本不能算是夏天。

周末放假,忍着30多度的高温,约上三五好友来上一框“大绿棒子”,再吃着烧烤、小龙虾,吹几句牛,应该是全国人民欢度盛夏的标配。

但最近几年,这些声音越来越少了,啤酒不再像以前那样出现在大街小巷了。

据统计,啤酒近几年的销量一跌再跌,甚至跌至谷底,没有任何反弹的迹象。

可现在的打工族的生活压力更大,啤酒不应该更有销量吗?难道全国人民都开始戒酒了?

啤酒竟然也能被人“抛弃”?

1980年代的夏天,啤酒曾是街头巷尾的稀罕物。

那会儿,路边小店的老板总爱把啤酒放在店门口最显眼的位置,绿瓶子在阳光下泛着光,吸引路过的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一瓶啤酒的价格够换几个馒头,普通工人买一箱啤酒,得盘算半天才舍得掏钱。

即便如此,啤酒依然是难得的“享受”。聚餐时能开一瓶酒,全家都觉得日子有滋有味。

到了90年代,啤酒变得不那么贵了,甚至成了家家户户的常备饮品。

那时候的超市里,各种品牌的啤酒挤满货架,价格牌上三块、五块的数字晃得人心里舒坦。

街边的大排档到了晚上,塑料凳子摆满了一条街,服务员端着一盘盘冰镇啤酒,在热闹的人群中来回穿梭。

夏夜里,啤酒和烧烤、小龙虾简直就是绝配,大家围在一起,一口啤酒,一口肉,吹着牛,笑得肚子疼。

那时候的老板们从来不用担心啤酒卖不出去,“一天十几箱,连仓库都不够用了。”人们的日子是那样痛快,啤酒就像生活里的老朋友,永远少不了。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啤酒的销量开始下滑了。

便利店的老板说,“以前一天能卖几箱,现在三天才卖完一箱。”那些大牌啤酒厂的日子也不好过。

华润雪花的股价在短短两个月内跌了三分之一,啤酒厂的生产线也没以前忙了,库存越堆越多,厂里的经理每天愁得脑门发亮。

更离谱的是,夏天这个传统的啤酒旺季,如今销量却不升反降,超市里打折促销的“买二赠一”标签越来越醒目,但消费者好像没那么心动了。

啤酒不再那么“香”了,原因其实挺复杂。

啤酒销量低迷的多重原因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啤酒喝起来没以前那种麦香味儿了。老一辈的酿酒师提起这事总是一脸叹息,“过去是纯粮酿造,原汁原味,现在全加糖浆、淀粉,能好喝吗?”

现在不少啤酒为了节省成本,在配料表上动了手脚。麦芽少
了,啤酒花也不那么讲究了,味道自然变淡了。

再加上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啤酒的“灵魂”⁨似乎也消失了。人们喝得出这种变化,但又说不出来具体哪里不对,只是渐᠎渐没了以前那种热情。

不过,口感变了是一方面,价格也变了是另一方面。以前三五块钱能喝到过瘾,现在啤酒的价格直线上涨。

一瓶稍微好一点的啤酒,动不动十‭几块,甚至二三十块,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儿。

厂家倒是解释过,麦芽和包装材料的成本都涨了,所以酒也跟着贵了。可消费者不买账,“味道不行还这么贵?干脆不喝了。”

不喝啤酒的人确实多了,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酒桌上不再像以前那样拼酒了。

聚餐时,朋友们举着杯子,却装着茶或者无酒精饮料。有个哥们掏出手机,认真地说:“你们知道一瓶啤酒的热量有多高吗?跟吃两碗米饭差不多!”

大家听了哈哈一笑,结果还真没人接着喝了。

除此之外,精酿啤酒的出现也抢了不少传统啤酒的风头。

街头的小酒馆里,年轻人更喜欢点一杯精酿啤酒,五颜六色的玻璃瓶,带着水果香气的酒液,拍个照片发朋友圈,瞬间吸引一堆点赞。

虽然精酿啤酒价格高,但人们觉得“值”,好喝、好看,还能提升“档次”。相比之下,那些传统工业啤酒似乎一下子变得平淡无奇了。

而且,现在各种新型饮料层出不穷。

无酒精啤酒、低度酒、功能饮料,甚至是茶饮料,都开始抢占市场。尤其是那些追求健康的消费者,宁愿花钱买一瓶高品质的饮品,也不愿再随便喝几瓶啤酒了。

这些变化让传统啤酒的日子更加难熬,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如今被这些新品瓜分得七零八落。

啤酒市场的冷清,其实也在提醒那些啤酒厂商,时代真的变了。

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喝便宜的大众啤酒,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品质、更健康的选择。啤酒厂商如果不能跟上这种变化,还按照过去的老路子做产品,可能会被市场彻底淘汰。

而曾经⁤人山人海的书店,现在也成了货源堆积如山、门可罗雀的典例。

不是我们不获取知识,而是方式变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本地书店曾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周末的闲暇时光,常常会花上半天泡在书店里,翻阅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或者坐在店内的沙发上,边喝咖啡边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些书店还举办读书会、作家签售会,成为了人们交流思想、分享感悟的重要场所。

街头巷尾的书店门口,往往挂着新书推荐的海报,吸引着路人驻足,里面店员的推荐热情而细致,让顾客不仅买到书,还感受到了一种“文化温度”。

而如今这种场景已越来越少见了。

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书店的光辉逐渐被电商平台的便利和低价掩盖了。

亚马逊京东、淘宝这样的电商巨头以令人难以抗拒的折扣吸引了大批消费者,顾客再也不需要花时间逛书店,只需点几下手机屏幕,就能在家收到心仪的书。

而电子书的普及则进一步冲击了实体书店市场。像Kindle这样的阅读器不仅能存储上千本书,还能随时随地打开阅读,无需携带沉重的纸质书。

对很多年轻读者而言,书店变成了一种“多余的存在”。

面对这种巨变,许多书店尝试通过差异化服务来挽回顾客。

比如增加咖啡区、举办读书沙龙,甚至融合文创产品销售,但依然无法抵挡客流的持续减少。尤其是小型本地书店,因为缺乏品牌效应和价格竞争力,关门的速度更快。

曾经那些承载着社区文化的小书店,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只留下寂静的橱窗和一抹难以重现的温情。

信息来源‏:

证券日报——全球多国啤酒价格上涨 国内消费者称“无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281358311531095&wfr=spider&for=pc

华夏时报——中国市场销量收入双下降!百威亚太难掩渠道焦虑,啤酒高端路上渐拥堵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675570918047256&wfr=spider&for=pc

中国青年报——气候危机或让啤酒口感变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079348248398603&wfr=spider&for=pc

澎湃新闻——消失的“啤酒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