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1 20:28
闽南沿海,晋江入海口,泉州这座曾经的“中国鞋都”,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今年过年期间,朋友圈突然间毫无征兆的刷爆泉州,全国人民都在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感受年味。
2024年,泉州接待旅游人次超过1亿人,旅游总收入达1211亿元。而在十年前,这座城市的旅游总收入还不到30亿元。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7%的制造业大市,第三产业占比在2023年才首次突破45%,其中文旅产业贡献率超过18%。
这座被网友称为“神明人间办事处”的城市,究竟如何完成从“工厂流水线”到“国潮打卡地”的惊险跨越?
01 世遗引爆:被重新发现的“东方第一大港”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22处遗产点如同珍珠散落全市。这个看似寻常的文化事件,却在抖音掀起飓风——申遗后三个月,“泉州旅游”关键词搜索量暴涨670%,开元寺东西塔在短视频平台获得12.4亿次播放。
深究数据会发现惊人细节:2023年泉州22处世遗点接待游客达4120万人次,较申遗前增长248%。其中安平桥景区单日最高客流突破8万人,超过故宫旺季流量。而在蟳埔村,400元包妆造的簪花围体验,让这个渔村日均接待游客超1.2万人,村民月均收入从3000元飙升至2.3万元。文旅部数据显示,泉州非遗相关产业2023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就业超15万人。
这背后是泉州政府“文化资产证券化”的顶层设计:投入23亿元实施“古城提质”计划,将6.41平方公里古城区划定为“步行友好区”,拆除违规广告牌1360处,恢复历史街巷肌理。更关键的是引入“微改造”理念——中山路骑楼修缮时保留48家老字号,同时嵌入21个文创空间,让游客既能买到百年老铺源和堂的蜜饯,也能在改造后的侨批馆喝手冲咖啡。这种“修旧如旧”的智慧,使泉州古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02 产业转身:从流水线到体验场的制造业革命
在晋江磁灶镇的安踏982创动空间,参观者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到1991年丁世忠背着600双运动鞋北上闯荡的场景。这个由旧厂房改造的工业旅游项目,2023年接待访客42万人次,衍生品销售收入突破8000万元。而这只是泉州“制造+文旅”战略的冰山一角:
七匹狼男装博物馆将库存面料转化为定制体验,游客可亲手制作专属夹克,带动周边产品复购率提升37%;
恒安集团卫生巾工厂开设“女性健康研学路线”,通过透明车间展示智造流程,年接待女性游客超15万;
德化白瓷产业带推出“一日匠人”体验,游客在月记窑亲手拉坯烧制茶器,带动当地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2%。
这种转型有着残酷的现实倒逼:2023年泉州鞋服出口额同比下降9.7%,但工业旅游收入逆势增长58%。晋江市经信局的数据揭示更深层变革——开展文旅融合的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比纯代工企业高出6.3个百分点。正如特步董事长丁水波所言:“当年轻人愿意花299元参观工厂时,我们就知道必须把车间变成剧场。”
03 流量炼金术:Z世代的“神明经济学”
凌晨四点的通淮关岳庙,香火缭绕中闪烁着手机屏幕的微光。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庙宇,2023年接待游客达480万人次,其中30岁以下占比67%。年轻人不仅求签问卦,更在抖音发起#当代青年拜佛赛博化#挑战——用电子木鱼APP配乐拍摄拜神vlog,相关视频播放量超26亿次。
这种“传统信仰+赛博文化”的碰撞,催生出独特的消费场景:
电子烧金炉在清净寺旁热销,既能扫码选择金纸样式,又能生成数字功德证书;
开元寺樱花雪糕连续三年断货,文创团队将弘一法师书法做成3D浮雕巧克力;
蟳埔簪花围带动全村新增化妆店43家,甚至出现“簪花师”新职业,时薪高达200元。
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2023年泉州文旅相关内容播放量达412亿次,带火“半城烟火半城仙”等城市IP。
本地MCN机构“闽南浪”掌握流量密码:让簪花女踩着平衡车巡游西街,在古厝屋顶举办电音派对,这种“反差萌”内容平均点赞超50万。95后创业者林思思在梧林古村落打造的“侨批咖啡馆”,把华侨家书做成拉花图案,单店日销咖啡600杯,印证着Z世代为“情绪价值”付费的逻辑。
04 暗线突围:县域经济的文旅合纵连横
在安溪县云岭茶庄园,游客可以白天采茶制茶,晚上住进由茶叶仓库改造的星空房。这个投资3.2亿元的茶旅综合体,2023年带动全县茶产业增收17亿元,更关键的是让每斤茶叶均价提升42元。泉州文旅的爆发绝非单点突破,而是一场县域经济的集体觉醒:
德化县依托3700家陶瓷企业,打造“世界瓷都”体验线路,陶瓷研学游收入占文旅总营收的61%;
惠安县将传统石雕技艺转化为互动项目,游客支付888元即可在大师指导下雕刻迷你石狮;
永春县凭借百年制香史,开发“闻香识城”旅游产品,香道体验馆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
这种“一县一IP”的战略,使泉州县域旅游收入在2023年首次突破400亿元。而交通基建的升级更添助力:兴泉铁路开通后,德化到厦门时间缩短至1.5小时,2023年暑期德化接待铁路游客同比增长320%。地方政府深谙“流量变现”之道——安溪在抖音发起“铁观音寻根之旅”话题,联合茶企发放1亿元消费券,带动全县茶商直播销售额突破25亿元。
05 困局与野望:当工业文明碰撞文旅浪潮
站在清源山老君岩前,游客很难想象这座道教圣地三公里外就是九牧卫浴的智能工厂。这种奇特的“混搭”,正是泉州转型的缩影:2023年全市工业旅游收入达79亿元,但文旅配套短板依然明显——高端酒店数量仅为厦门1/3,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超2万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业博弈:当某运动品牌计划将总部展厅改为网红打卡点时,遭到老员工强烈反对,“我们是造鞋的,不是开茶馆的!”这种观念冲突,暴露出传统制造业城市转型的阵痛。但数据给出另一种答案:2023年泉州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文旅融合业务的企业员工流失率下降14%,年轻人更愿意留在“有温度”的工厂。
政府的顶层设计正在破解困局:投入50亿元建设“海丝文旅走廊”,串联起洛阳桥、真武庙等世遗点;出台《制造业文旅化转型十条》,对改造旧厂区为文旅项目的企业给予20%补贴;更在全国首创“文旅特派员”制度,选派128名设计师驻村改造古厝。
当我们在西街看到头戴簪花的女孩与骑电动车的外贸老板擦肩而过,在五店市红砖厝里听到跨境电商主播用闽南语讲解石雕工艺,就能理解泉州转型的本质:这不是对工业文明的背叛,而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构城市DNA。
这座城市用“神明经济学”破解了文旅流量密码,用“车间剧场化”探索出制造业新价值,更用“县域IP集群”证明了共同富裕的另一种可能。2024年泉州GDP总量突破1.31万亿元,泉州的成功,昭示着一个真理:当机器轰鸣与南音清唱共鸣,流水线与簪花围共舞时,一座城市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三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