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童年的欢乐时光:过年时的美好记忆

发表时间: 2025-02-01 12:17

童年的欢乐时光:过年时的美好记忆

过年这几天没有什么事,就开车到外面去转转。忽然想起到老家去看看,老家离城区有二三十公里远,路好,开车也就半个多小时。

说是老家,其实只有一套老房子,带着院子。多少年都没有人居住。车子停在村口的路上,下车步行。村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家家户户都锁着门。有些人家讲究的,大门上贴着一副鲜红的对联,也就是这几天才贴的。家里没人,大概是专门跑回来贴对联,贴好以后又回城里去了。大多数人家连新对联也没有贴。

村里太安静了,没有人烟,连鸡鸣犬吠声都没有。

过了我家的老屋,西边隔着四五家,只有一家人的门开着,里面好像有推麻将牌的声音。

我很小就离开家乡,在外边闯荡了几十年,老一辈的人早已去了天国,与我差不多大的人,也成了老人,留在老家的也没有几个。那几个打麻将的,肯定认不得我,我更认不得别人,我也就知趣地停了步,回转身体,向着停车的地方走去。

还是走吧,这里已经找不到几十年前的记忆了。

小时候,最热闹的时候就是过年。

过年要从送灶那天开始,

民间说法,送灶是过小年。官三民四,官家送灶是腊月二十三,老百姓送灶是腊月二十四。送灶前两天,就要开始做豆腐,泡好豆子,用小磨拐。父亲在外边上班,做豆腐就是母亲和爷爷。母亲一手扶着石磨上的磨把,一手拿着一张葫芦瓢,往磨眼里倒豆子,爷爷推着一根两米多长的磨棍,磨棍下面还有一根木头支架。小石磨吱吱作响,豆浆淌进石磨下面的木盆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在石磨跟前转来转去,等着熬豆浆时喝碗新鲜的豆浆。

母亲还要忙着到磨房里磨面。被蒙着眼睛的小毛驴,在磨道上不紧不慢的走着。磨完面,母亲揭下蒙在头上的毛巾,衣服上也沾满了白白的面粉屑。

过年是要吃元宵的。那时候,淮阴地区的大部分农村还没有种水稻,农民就种粘谷子和粘高粱,谷子用淮阴土话来说,就是“小国子”。高粱用淮阴土话来说,就是芦黍

谷子


高粱

粘谷子和粘高梁,要用碓来舂成面。碓,年轻的人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就是一种舂米的工具。老‬家‬的碓‬,‬是‬一根树‬段‬用‬支‬架‬撑‬起来的‬,树‬段‬的一‬头‬有‬两个‬分‬岔‬,‬可以由‬两个人‬同时踩‬踏‬,‬当然一个人‬也‬可‬以‬踩‬,‬树‬段‬的另一段‬系‬着‬石头(‬也‬有的‬是‬嵌‬着‬一‬块‬硬‬木‬头‬)‬,用脚踏另一端,连续起落,脱去下面臼中谷粒的皮。


石碓

在老屋东边第四家,姓王,他家门口就有碓。过去,不光是农村有碓,城市里也有。我记得,清江浦城里,新半斋饭店西边有家扎花圈的店,店主的家院里就有石碓。城市居民也会借他家的碓来使用。这家人的房子至今还保存着。不知道,这个石碓还在不在了?

母亲还要忙着蒸馒头,母亲蒸的馒头是有馅子的。有红小豆山芋丁混在一起的,还有马净菜马齿苋)馅的。淮阴农村旧时有个习惯,正月初一到初五不弄饭,只用笼笹溜馒头包子。所以,馒头要多蒸一些,记得家里有个大笆斗,里面装满了馒头。

腊月二十四晚上,母亲做了好几个菜,在厨房的小桌子上摆好,爷爷拈着三支香,向贴在锅灶上的灶王爷礼拜,嘴巴里念着:灶王爷上天,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念叨完了,向灶王爷鞠了三个躬,然后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揭下灶王爷画像,塞进灶膛里点燃了。

灶王爷走了,美味佳肴就摊到我们享受了。送灶那天晚上,大快朵颐,真是一个快乐的小年。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