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揭秘弘一法师谈亲人去世的原因与意义

发表时间: 2024-10-27 14:34

揭秘弘一法师谈亲人去世的原因与意义

弘一法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当你读完弘一法师的这五句话,相信你会对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感兴趣,同时你也会发现书中所讲的弘一法师的一生,也正是我们寻常人的一生。这五句话,会带你重新审视身边的人际关系,包括或许曾经困扰过你的亲情:

一、女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辈子都没弄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终其一生都是你一个人。孩子迟早会长大,繁华落尽,爱情消失,生活归于柴米油盐的平淡。老公只是住同一个屋檐下,共同养育孩子的合作者而已,原来你还是一个人生活。

弘一法师在面对前来寻他回家的妻子时,希望妻子能够放下过往,放下彼此,好好生活。其实这段故事大多数人看起来时,都会感觉弘一法师的无情。

但是无情是对世俗而言的,李叔同属于世俗,但弘一法师不属于。所以他的两任妻子,包括他的所有亲戚朋友之所以在看到他出家时感到痛苦,就是因为大家还处在世俗之中,然而弘一法师此时早已遁入空门,既然对这个结果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内心。

反观世俗中的男人和女人们,男人尚且还好,男人从不会把感情过于集中在一个点上,但是女人却不同。大多数的女人痛苦悲哀一生的根源,都是放不下感情,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最终就是什么都没办法掌控,为别人而活的一生怎能不悲哀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就是学会为自己而活,当注意力从别人转移到自己身上时,女人们你会发现,没有谁能控制得了你的情绪,只有你自己。

二、活得通透的人,没有特别想维持的关系,也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走近的人不抗拒,离开的人不强求,就连吃亏都懒得计较,时间不言不语,却能见证真情,岁月悄无声息,却能看透人心。

弘一法师在出家前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那时候的他名字还叫“李叔同”,因为从小生活无忧,出手阔绰,常年混迹于剧院和文人雅士出入的场所,那时候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后来李叔同迷恋上书法和绘画,自己的艺术造诣让他的书法作品几可乱真,丰子恺就是这个时期和李叔同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可即便如此,当李叔同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并决定付出努力去完成时,仍然放下了所有的朋友关系选择出家。

在李叔同出家前,有很多朋友是选择自动离开的,因为这部分人本就和他不是一条道上的,只因暂时的利益相同才走到一起。但还有一部分人一直陪伴他一生,李叔同在刚刚遁入空门的时候,他知道这些朋友会想念他来寺庙看望他,但他知道自己想要完全投入到佛门,必须要六根清净,他便让寺庙里的人提前告知前来拜访的人,谢绝所有的人看望。

有多少人能有这样大的毅力和决心,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总是埋怨被打扰,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像弘一法师那样坚定做好一件事情的决心?

三、亲人去世不来梦里或者很少来梦里,因为冥界有规定,不可以没有缘由的靠近在世的亲人。人鬼殊途,他的靠近也会让在世的亲人生病,磁场受干扰。所以不来梦里是他(她)过的很好,不想让活着的亲人受羁绊。

弘一法师年少时受其母亲的影响,跟着母亲诵经念佛了好些年,后人都说这段经历造就了后期他出家的情感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弘一法师在年幼时期就在心里埋下了“佛”的慧根,他一生对任何情感都没有过执念。

在弘一法师执意要出家的时候,他的日本妻子在寺庙外站了三天三夜请求他回家,但是弘一法师却毅然决然的转身离去。不了解的人无一不说弘一法师绝情,弘一法师真的是个绝情的人吗?并不是,他只是有更大宏愿需要去完成,他知道要完成这些必须要放弃另一些,为了帮助世人解脱情感上的困惑,他只能舍弃自己的世俗情感。这是弘一法师对人世间的大爱。

很多人不光对爱情带有执念,对亲情亦是如此。当亲人不在人世后,我们留恋执着他们活着时候的一切事物,悲伤一时是至情至深的表现,但是陷入悲情中无法自拔则会对自己以及其他活着的人另一种折磨。逝者已逝无法重生,要懂得适时放下才是对活着的生命的尊重。

四、有的女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嫁得良人一生幸福。有的女孩天生善良,可是人间疾苦,一样不落。命运就像蒲公英,风起而涌,风止而息。

李叔同年少时因为喜欢过一段时间的戏曲,在这期间认识了一个戏子,他曾经向自己母亲说过想要娶这个戏子的想法,但是因为家庭地位的悬殊,母亲最终拒绝了他。后来李叔同辗转于上海和天津多次,失去了和这个戏子的联系。母亲最终让他娶了正妻于氏,但是李叔同却不爱于氏。

无论是那个戏子还是受母亲之命娶的正房于氏,亦或是后来自由恋爱娶的日子妻子,对于这三个女人来说,各有各的命,谁都没办法说谁的命最好。

戏子因为身份低微被人瞧不起却也得到过李叔同真挚的爱,相比正房于氏一天没有被李叔同正眼看过,似乎强一点。日本妻子和李叔同相爱半生,所以在面对李叔同出家这件事上,她又是承受痛苦最深的一个。

我们总爱把自己遭遇的幸与不幸归结为命运,这是宿命论的基调,同时何尝不是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和理由。

五、人生千千结,就有千千劫,你的结,就是你的劫,解开一个结,才能渡过一个劫。不要和过去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不要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而修行路上,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劫”。劫渡完了,福气就来了!渡得过就是涅盘重生,成为人生的赢家;

看过这本书的人或许会觉得李叔同出家前的一生顺遂平安,几乎没有劫难,其实并不是。 李叔同在杭州教书期间, 有一天深夜,他听到屋外有人喊了一声: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江湖再见!等到李叔同追出来的时候,早已看不见人影,后来才知道来人正是自己的挚友许焕元。他回到房间,抑制不住情感的喷发,立刻铺纸研磨写下了流传至今的那首《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或许李叔同一生没有遭遇过物质生活的劫难,但是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他肯定遭遇过,只是李叔同本身并不是容易偏执的人,难过时也是真的难过,但是他更懂得朝前看,人总是要往前走的,所以他更懂得放下。

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次关口,会深陷很多次困苦与磨难,我们走过这些磨难你会发现,自己今天的强大都得益于这些磨难。即便我们依然排斥磨难,但是当磨难再次降临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依然要打起精神继续为自己战斗,这就其实也就是人生的意义。

弘一法师的一生曾被很多人羡慕,说他把自己的一辈子过成了两辈子。前半辈子在“入世”状态中潇洒驰骋,后半辈子在“出世”中遁入空门。羡慕的核心还不在此,而是弘一法师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能守住本心,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

其实世人羡慕的还不止于此,弘一法师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他懂得“放下”。世人常被世俗所累,正是因为世人做的最多的是拿起:拿起财富、拿起名利、拿起情感......拿的越多越觉得自己不够,还想拿更多,然而人的欲望是总也填不满的,于是肩上的担子便越沉重。

弘一法师用自己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不下的。

如果你对深陷某种执念无法自拔,或许你能从弘一法师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感受到,“放下”的力量要比“拿起”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