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桥西区,张家口不为人知的旅游亮点

发表时间: 2025-01-29 18:50

桥西区,张家口不为人知的旅游亮点

张家口桥西区:一个被忽视的宝藏之地

你知道在河北,有一个藏着无数惊喜,却总被游客错过的地方吗?它就是张家口市桥西区。这座位于河北的城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风俗,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特色美食,以及众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却常常被人们遗忘在旅游地图的角落,实在是旅游界的一大损失 。

一、历史的长河:千年沉淀的故事

桥西区历史源远流长,是张家口的 “根”。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东窑子镇东湾子村、石匠窑村一带陆续出土的石铲、石斧、石杵等石器及大量陶片,便是最好的证明 。

(一)古代时期的风云变幻

商周时期,桥西区这片土地属于幽州之地,就像一颗被历史尘封的明珠,等待着被世人发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它归属上谷郡广宁县管辖,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此后,历经岁月变迁,这里始终是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

战国时期,赵襄子灭代,在如今的张北地区建立了北边军事要塞 “无穷之门”,而桥西区境就处于赵、燕、匈奴、东胡的交界地带,成为了各方势力角逐的前沿阵地。当时的这里,战火纷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燕昭王二十九年(前 283 年),大将秦开攻东胡,拓地千里,置上谷郡,桥西区属燕上谷郡。这一时期,燕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到了秦王政二十三年(前 224 年),秦取燕赵大部,重置上谷郡,桥西区又属秦上谷郡。秦统一六国后,它仍属上谷郡,在大一统的秦朝统治下,桥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桥西区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和民族迁徙。汉代时,汉武帝元光六年(前 129 年),置广宁县,桥西区属广宁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 年),分疆域为 13 部郡,桥西区境属幽州上谷郡广宁县管辖。东汉初,一度属匈奴,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 年),复置广宁县,桥西区再次归属。三国时期,本区境属曹魏幽州上谷郡。晋代,西晋咸宁二年(276 年),分幽州置平州,桥西区属幽州广宁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分上谷郡置广宁郡,辖下洛县,桥西区属下洛县。东晋时期,它又属前秦幽州大宁。南北朝时期,桥西区境大多时候成为割据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区域,直到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 年),桥西区属燕州广宁郡广宁县。

隋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桥西区属北燕州。大业三年(607 年),将州一级改为郡,桥西区境属涿郡(原幽州)怀戎县(今怀来县)。唐朝时,政区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桥西区属河北道武州文德县。然而,后晋天福元年(936 年),高祖石敬瑭将 “燕云十六州” 割贿契丹,桥西区境从此属契丹。辽时期,桥西区境属契丹(辽)西京道归化州文德县。金大定八年(1168 年),改归化州为宣德州,本区属西京路宣德州宣平县(治今万全宣平堡)。元朝时,桥西区境始终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德府宣平县。

(二)明清时期的繁荣兴起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废宣平县,置万全左右卫,桥西区境属万全右卫地,这是桥西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宣德四年(1429 年),张家口堡(即堡子里)的建立,更是为桥西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家口堡最初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而建,它背靠万里长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明朝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边疆形势发生了变化,张家口堡的功能也逐渐从单纯的军事城堡演变为具有商业贸易效用的边境城市。明隆庆年间,“互市” 的开启,让张家口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时,这里成为了蒙汉民族贸易的重要场所,商业活动日益繁荣。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匹、皮毛、牲畜等物资在这里进行交换,张家口堡逐渐发展成为了商贸繁盛之地。

明朝末年,张家口堡在历次大小战争中从未失守过,故以 “武城” 之誉而雄冠北疆。如今,张家口市仍有 “武城街”,这条有着五百余年历史的街道,见证了当年的繁华,是中国著名商业步行街之一。

清朝时期,桥西区的商业继续繁荣发展。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裁改旧制,撤镇卫,置府县,以万全右卫地和西路属地为主体合置万全县,桥西区境属之。清雍正二年(1724 年),设张家口理事同知厅,管理口外察哈尔八旗并口里各州县钱粮、稽盗、互讼等事务,张家口厅侨治桥西区。清光绪七年(1881 年),改为抚民厅。

(三)近现代的沧桑巨变

民国初年,桥西区境属直隶省口北道万全县第六区。1914 年,北洋政府设察哈尔特别区,都统署侨治张家口堡(堡子里),万全县治由德胜口(万全卫城)迁至桥西张家口堡。1928 年,直隶省易名为河北省,撤销察哈尔特别区,将口北道 10 县划归察哈尔,与原察哈尔所辖张北、商都、多伦、沽源、康保、宝昌六县组成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省府机关驻桥西。这一时期,桥西区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了察哈尔省的核心区域。

1937 年,日军侵占张家口后不久,扶持建立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张家口为首府,称特别市,办事机关驻桥西区。在日军的残酷统治下,桥西区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桥西区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5 年 8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首次解放张家口,桥西区境划分为三、四、五、六、七 5 个区,隶属察哈尔省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驻桥西区长青路。然而,1946 年 10 月,解放军因战略需要主动撤出,张家口及桥西被国民党傅作义部占据。直到 1948 年 12 月 24 日,张家口第二次解放,桥西才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仍属察哈尔省张家口市,区境内划分为三、四、五、六、七 5 个区。

1949 年 3 月 12 日,桥西境内五个区合并为张家口市第二、第三区。1952 年 11 月 7 日,撤销察哈尔省建置,桥西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仍划分为第二、第三区。1955 年 10 月 26 日,张家口市第二区、第三区合并,始置桥西区,属河北省张家口市管辖。此后,桥西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二、人文的魅力:独特的文化底蕴

桥西区的人文底蕴,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里的古堡文化、商贸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桥西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古堡文化:张家口堡的传奇

在桥西区的中部,有一座被誉为张家口 “根” 与 “源” 的张家口堡,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 “堡子里” 。这座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 年)的古堡,距今已有近 600 年的历史,是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堡,也是张家口市区的起源之地。

张家口堡最初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而建,它背靠万里长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明朝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堡的建筑特色鲜明,城墙高大厚实,城门坚固雄伟,街巷布局严谨有序。现存的城墙高约 3 米,周长约 1.5 公里,城墙上设有瞭望台、箭楼等防御设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硝烟。

随着边疆形势的变化,张家口堡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军事城堡演变成具有商业贸易效用的边境城市。特别是在明隆庆、万历年间,明廷与蒙古俺答部之间实现了 “茶马互市”,张家口堡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场所,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到了清代,张家口堡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外商贾云集,这里成为了张家口的经济、文化中心。

如今,张家口堡内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各异,有象征着 “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山西风格的单檐屋舍,也有一些异域风格的西式建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 “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漫步在堡子里的古街古巷,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时代。其中,玉皇阁是堡子里最高的建筑,坐北朝南,共有 52 级台阶,兼具军事瞭望功能。站在玉皇阁上,堡子里的一砖一瓦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变迁。

堡子里还有一座著名的抡才书院,它是张家口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堡子里唯一的书院,曾经是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地方。如今,书院内新建的图书馆环境雅致,阳光透过木阁窗户洒在读者们的身上,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 张家口堡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宝库,更是张家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张家口从一个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繁华城市的历程。

(二)商贸文化:张库大道的辉煌

张库大道,这条从张家口堡起始,通往蒙古乌兰巴托,直至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路线,全长 1400 多公里,被誉为 “北方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 和 “草原茶叶之路” ,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以及历史地位。

张库大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它是一条重要的驿路。明清两代,张库大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官马大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库大道逐渐演变成了一条繁荣的商业贸易通道。在这条商道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骆驼和老倌车在日夜不停地行走,运输着来自内地的丝绸、茶叶、瓷器、食盐等商品,以及来自蒙古和俄国的牲畜、毛皮、药材等物资。

张库大道的兴盛,不仅促进了中原与北方、乃至欧洲的经济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在商贸往来的过程中,中原的儒学、佛教、道教等文化在草原地区广泛传播,而蒙古的游牧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内地的艺术、音乐、服饰、语言、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同时,张库大道也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商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商品,使得张家口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

在张库大道的繁荣时期,张家口堡成为了中外商贾聚集之地。这里的商号、票号、钱庄林立,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晋商家族,如祁县乔家大院的乔氏家族、祁县的渠家、太谷的曹家等。他们在张家口开设了各种店铺和票号,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据记载,1918 年张家口商业贸易出现鼎盛,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增加至 1600 多家,年贸易额达到 1.5 亿两白银,张家口被称为 “华北第二商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张库大道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如今,张库大道已成为张家口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历史遗迹,感受它曾经的辉煌。

(三)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的传承

桥西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里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春节的民俗巡游、新春灯展、庙会等,不仅是当地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每年春节期间,桥西区都会举办盛大的民俗巡游活动。巡游队伍由威风锣鼓、舞龙舞狮、变脸、老北京叫卖、古彩戏法等民俗表演组成,热闹非凡。其中,舞龙舞狮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两条红龙上下翻飞,六头舞狮翩翩起舞,伴随着紧密的鼓点和锣声,舞出了喜庆氛围,舞出了浓浓年味。其他非遗、社火表演也紧随其后,传统变脸、古彩戏法带领群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划旱船、踩高跷、耍杂技让巡游展演妙趣横生;秧歌队的演员们身着彩衣、手持彩扇,在锣鼓声中舞出新春祝福 。

新春灯展也是桥西区春节期间的一大盛事。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在街头巷尾绽放,有传统的宫灯、荷花灯,也有现代的卡通灯、科技灯,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灯展不仅为市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庙会也是桥西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庙会期间,人们会来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好运。庙会上还有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和民间表演,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张家口美食,如莜面、荞面、烤羊肉串等,还可以购买到精美的剪纸、面塑、糖画等手工艺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桥西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展示张家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三、风俗的画卷:多彩的生活方式

桥西区的风俗文化,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传统节日庆祝方式别具一格,日常风俗也充满了质朴的魅力,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传统节日的独特庆祝

春节,是桥西区人民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也是展现当地风俗文化的重要时刻。每年春节期间,桥西区都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民俗巡游。

以 2024 年甲辰龙年民俗巡游活动为例,这场活动在 2 月 2 日盛大开启,地点就在张家口堡景区万全县衙。活动由定点演出和巡游两部分组成,上午 9 时,万全县衙内,威风锣鼓、舞龙舞狮、变脸、老北京叫卖、古彩戏法等民俗表演轮番上阵,精彩的表演赢得广大市民与游客阵阵叫好 。

巡游队伍更是阵容庞大,由 “龙鸣狮吼”“红火非遗”“幸福秧歌” 与青年团队 4 个方阵 300 余人组成。巡游路线全长逾 4 公里,从张家口堡万全县衙出发,经武城街北口,沿明德南路、明德北路一路向北,最后穿过明德口街,到达大境门北广场。一路上,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在巡游队伍中,“龙鸣狮吼” 方阵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2 条舞龙、6 头舞狮与威风锣鼓队组成的这个方阵,引领着巡游队伍,伴随着紧密的鼓点和锣声,两条红龙上下翻飞,六头舞狮翩翩起舞,舞出了喜庆氛围,舞出了浓浓年味。它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伏地翻滚,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其他非遗、社火表演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传统变脸、古彩戏法带领群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变脸艺人在瞬间变换着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古彩戏法演员则在舞台上展示着各种神奇的魔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的世界。划旱船、踩高跷、耍杂技等表演更是让巡游展演妙趣横生。划旱船的演员们坐在装饰精美的 “旱船” 里,模仿着划船的动作,在街道上穿梭自如;踩高跷的演员们则踩着高高的木棍,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让人提心吊胆的同时又忍不住拍手叫好;耍杂技的演员们则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各种道具玩得得心应手,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秧歌队的东窑子镇村民、文艺队志愿者们身着彩衣、手持彩扇,在锣鼓声中舞出新春祝福。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活力和热情。扭在 “幸福秧歌” 方阵最前面的孙悟空、猪八戒、济公等经典喜剧人物,更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带动起热闹的气氛。围观群众在秧歌的热闹喜庆中,纷纷找回记忆中的年味。

青年团队的志愿者们则献上 “科目三”、街舞、快闪等创意舞蹈,同时与群众零距离互动,分发糖果、景区门票、购物券、吉祥物、对联等新年福利,带给巡游活动无限青春气息。他们的加入,为传统的民俗巡游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一路上,过往群众和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拍照分享,巡游队伍也逐渐壮大。在活动的终点大境门北广场,巡游演员们献上精彩演出,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奏响桥西区迎春序曲。这场民俗巡游活动,不仅为市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浓浓的年味气氛中开启了喜迎新春的模式 。

除了民俗巡游,新春灯展也是桥西区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每年春节,桥西区的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荷花灯,也有现代的卡通灯、科技灯,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灯展不仅为市民们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成为了人们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

庙会也是桥西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如糖葫芦、糖人、烤羊肉串等;还可以购买到精美的手工艺品,如剪纸、面塑、糖画等;同时,庙会上还有各种民间表演,如杂技、魔术、戏曲等,让人目不暇接。庙会不仅是一个购物和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

(二)日常风俗的质朴魅力

在桥西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独特的风俗和魅力。这里的居民热情好客,邻里关系和睦,互帮互助是常态。

就拿社区里的胡国艾老人来说,他是桥西区白山南社区的居民,今年 74 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却闲不住,总是热心地帮助邻居们解决各种问题。每天清晨,他都会手拿扫帚簸箕,打扫楼道卫生,为大家创造一个整洁的居住环境。小区里的楼宇门坏了,他会组织大家一起更换;单元的灯泡坏了,他会拿着梯子去修理。每次下完雪,他总是第一时间下楼,将单元楼前清扫出一条小路,方便居民出行。遇到老人们买了米、面、油拎不动,他会主动用自己的电动三轮车给拉到单元楼门口。在他的带动下,小区里的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

在饮食方面,桥西区的居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习惯。张家口人最爱吃的主食之一就是莜面,莜面在张家口的 “地位” 可见一斑。莜麦喜寒凉、耐干旱,在张家口地区种植历史悠久。当地人做莜面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蒸饺等。吃莜面讲究三熟,首先把淘净的莜麦粒放到大锅里炒熟,再磨成面;和莜面时用开水冲熟;推出的莜面窝窝要蒸熟。经过三熟,莜面就会散生出一种浓郁诱人的馨香。夏季,人们喜欢吃蒸莜面,配上用盐、醋等调和成的 “冷盐汤”,清凉爽口;进入冬季,天寒地冻,人们则多会用烩菜、羊汤热调莜面,吃一碗热腾腾的蒸莜面,全身都暖和起来。

除了莜面,张家口的黄糕也很有名。黄糕是用黄米做成的,具有色泽金黄,软和筋道,甘甜可口,解饥耐饿的特点。现在仍然是农民家庭的家常便饭,人们对其情有独钟,甚至有的人还形象地说,三天不吃黄糕就想得不行了。城乡一般人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迎宾送客、盖房上梁、生孩子满月都要吃糕。当地人认为黄糕不仅好吃,而且能带来一种喜气,吃糕要蒸糕,蒸糕意味着蒸汽,亦即争气;炸糕是圆的,内里是黏的,吃炸糕意味着团团圆圆、年年(黏黏)高(糕)、步步登高 。

这些日常风俗,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蕴含着桥西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们是桥西区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这座城市最温暖人心的地方。

四、文化的瑰宝:传承与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桥西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桥西区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近年来,桥西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源永口皮传统制作技艺是桥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大源永细皮坊始建于清朝中后期,由赵生慧创立,老店旧址位于堡子里东关街大源永巷 。其经营的细皮及成衣、马鞍、皮具等产品,通过张库商道远销外蒙、欧洲,以 “选料上乘、工艺精湛” 而享誉海内外。民国初年,大源永细皮坊成为张家口皮裘业行头之一,历经一个半世纪,持续经营传承至今 。大源永以经营狐皮、灰鼠、貂皮、肚剥羔、黄鼠、银鼠、沙狐、旱獭等珍贵生畜皮及其制品的细皮业为主,同时制作马鞍、皮箱等手工皮具,工艺精湛,产品远销外蒙及京津等国内各地。历代大源永人始终恪守 “出品必精价廉物美,制皮需固外巧内坚” 的祖训,在产品上坚持 “工匠精神”,纯手工生产,传统手工技艺通过 “师傅带徒弟” 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 。如今,大源永口皮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赵莹在传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元素创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让这一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杨氏面塑也是桥西区备受瞩目的非遗项目。其传承人杨海峰将传统的面人制作技艺和现代美术思想与技法相结合,把一块块面团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他的作品内容主要取材于戏剧、动漫、民间历史传奇人物等,以色彩艳丽、朴实自然、生动逼真的特点深受大家喜爱 。进入腊月,到桥西区大境门景区感受年味的游人明显增多,而这条仿古街上的非遗体验区也成了人们必去的打卡地,其中 “杨氏面塑” 人气颇高。走进店内,仿佛来到了童话世界,几百件颜色鲜艳、形态逼真的面塑作品随即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在众人的围拢下,杨海峰制作的 “龙娃系列”,既保留了鹿角、鲶须、狮鬃、鹰爪等传统龙的特征,又融入了当下年青人喜闻乐见的漫画创意,加之或手持福字球,或穿着带福字的肚兜,让作品年味十足,也趣味十足,颇受大伙儿喜欢 。杨海峰还积极入社区、进校园,展示面塑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为面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彩戏法同样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表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手法、搓弄、藏掖” 三类。张家口传承和发展的古彩戏法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涌现出一大批古彩戏法艺术表演大家,并一直传承至今。古彩戏法强调演员本身的手法技巧,以 “夹带藏掖撕携摘解” 为手段,通过 “手法、搓弄、藏掖” 方法表演,以口彩相连(边说边变,连变带说)为表演特色 。在桥西区的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古彩戏法的精彩表演,它为人们带来了欢乐,也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蒙餐制作、香楼四方肉制作技艺、烩南北制作技艺等也都是桥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餐体现着草原民族特有的文化餐饮风俗,以牛羊肉、奶、面为主体食材,吸纳了地域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点,如今其体系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受到越来越多食客的喜爱 。香楼四方肉原名 “四喜肉”,是香楼餐饮镇店名菜,也是同治年间在张家口留下来的一道历史名菜。其选材严苛,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炸、卤制、焖煮、笼蒸等多道工艺 20 余小时制成,口感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深得大众食客的好评 。“烩南北” 是河北张家口一种特色传统名肴,属于冀菜系,是口蘑宴中的代表菜。它由张家口坝上大草原盛产的口蘑与江南冬笋相遇而成,口蘑香气绵延长远,肉质肥厚,被誉为 “素中之肉”,这道菜也成为了中国北方历史名菜,更是河北省唯一入选《舌尖上的中国》的地方名菜,让食客们只需品此一菜,就能饱尝祖国南北两大名味 。

截至目前,桥西区现有 17 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 项 。桥西区相关部门对列入名录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指导方针,制定保护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切实做好各项保护措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 。

(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桥西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近年来,桥西区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致力于打造 “张家口堡 + 大境门 + 张库大道” 为一体的 “大好河山” 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张家口堡作为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堡,是桥西区文化旅游的重要核心。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 “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桥西区持续推进张家口堡保护利用工作,启动实施了近 10 年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效果最好的整治工程。通过腾退住户、拆除违建、雨污分流、道路铺装、强弱电入地等一系列措施,张家口堡摆脱了居民大杂院的现状,为堡内文物院落的保护利用腾出了空间 。按照 “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的原则,桥西区最大程度恢复了建筑的历史原貌,中营署、兴吉票号等一个个文物院落对游客开放,一展昔日风采 。2024 年元旦,万全县衙、大德通银号、康熙茶楼、大源永细皮坊等院落正式对公众开放,它们与已建成的口皮博物馆、金融博物馆、桥西区图书馆、张家口足迹老照片展、三雕艺术摄影展一起,勾勒出一座张家口古城的轮廓 。同时,随着康熙茶楼、大源永细皮坊、堡子有礼等新业态的加入,张家口堡正以一种全新的、现代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

大境门景区则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境门段的核心展示区,也是重要的主题展示园区。大境门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长城 “四大关”,连接着曾经车水马龙的万里茶道,是张库大道的起点 。近年来,桥西区按照 “保护、修复、开发、利用” 的总思路,持续推进长城保护工作,遵循 “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原则,修复了大境门城楼、小境门、大境门东西两侧城墙和敌台,并组织人员进行文物日常保护维护工作 。从大境门穿门而入,迎面便是商铺林立的明德口街,这里不仅有美景美食,还有观光小火车、打卡小景观等,古香古色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市井图卷 。如今,长城脚下,大境门前,各类精彩活动轮番上演,生动展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 。今年年初,“第五届大境门新春庙会” 开街,万余人齐聚明德口街,观剪纸、面塑等非遗展演,赏舞狮、打树花等传统民俗 ;6 月,“大境门古长城越野赛” 在大境门广场鸣枪开赛,2000 余名选手在享受体育竞技的同时,沉浸式感受古长城的历史文化 。此外,大境门附近的明德口街、元宝金街等一批仿古街区相继亮相,夜幕降临,灯光璀璨,大境门景区变得更加热闹起来,游古堡、看演出、尝美食,古老城墙和现代休闲在这里交相辉映;听相声、逛展览、品书香,丰富的业态让有着恢宏气韵的大境门活力满满 。

张库大道作为 “北方丝绸之路”,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桥西区充分挖掘张库大道的文化内涵,将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与张库大道相关的旅游项目和活动 。游客可以沿着张库大道的历史遗迹,感受当年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了解中原与北方、乃至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 。同时,桥西区还积极开发与张库大道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大境门文创店集合了上百种长城文创商品,其中不乏以张库大道为主题的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成为了传播张库大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

除了以上核心景区和文化线路的打造,桥西区还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新型 “农文旅 IP” 。沿着桥西区西沟流域,分布着众多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如可甜果园、檀邑溪谷、安家沟等 。游客可以在可甜果园沉浸式体验果蔬丰收的喜悦,在檀邑溪谷打卡网红小木屋,在安家沟转一转丛林里的游乐场 。此外,桥西区还通过 “一村一策、一村一品” 的方式,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五墩台村充分利用自身近郊村的交通优势与紧邻西沟绿道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打造了观光采摘园项目,吸引游客体验乡村采摘的乐趣 ;南天门村着力打造特色研学基地、精品民宿产业集群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稍道沟村建设醋坊、酒坊、酱油坊,盘活了集体经济,引来了八方游客 。

桥西区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还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动力,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未来,桥西区将继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进一步提升 “大好河山” 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

五、特色景点: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桥西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雄伟壮观的历史遗迹,也有充满古韵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有宁静优美的自然景区。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一)大境门:长城的重要关隘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北端,是明长城著名关口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为万里长城四大雄关 ,被誉为 “万里长城第一门”。它始建于 1644 年,修建者是顺治皇帝。大境门的建筑风格独特,与常见的 “门上建楼” 形式不同,其城门顶部的平台上没有任何建筑,与长城浑然一体 。城门中央的大拱门,进深 13 米、高 12 米、宽 9 米,是长城之最 。两扇木制铁皮大门上方镶有巨大匾额,上书 “大好河山” 四字,是 1927 年时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写,这四个字笔力苍劲,气势豪放,现已成为张家口的象征 。而且,这块匾额还具有回文艺术特色,顺读 “大好河山” 意境深远,倒读 “山河好大” 也别有一番情趣 。

在大境门东侧不到百米的位置,还有一个 “小境门”,实名为西境门,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它门高只有 2.7 米,宽只有 1.62 米,与大境门相比确实小了不少 。别看它小,它可是明朝在考虑安全和保证贸易的双重条件下,开设的一个仅容一车一马通行的门,既是战争前线,又是边境贸易的桥头堡 。

大境门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经济文化交流的舞台 。1697 年,康熙亲率大军出大境门征讨噶尔丹,浩浩荡荡挺进漠北 ;1945 年 8 月,日军投降,八路军及时挺进大境门,收复被日军及蒙奸德王占领 8 年的张家口 ;1948 年 12 月,解放军在大境门外全歼国民党军队 5 万余人,最终解放张家口 。此外,大境门还是传奇商道 —— 张库大道的起点 。从清朝起,大境门内外车马往来,物资流通,张家口从军事重镇转变为西北商途上的贸易之都 。前来贸易的不仅有汉、回、蒙、满、藏等民族,还有美、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商人,大境门的交易市场呈现出 “旱码头” 的繁荣景象,张家口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商业中心 。

如今,大境门已成为张家口市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站在大境门下,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变迁 。

(二)堡子里:历史文化街区

堡子里,又称张家口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市区内,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群,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它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 年),是张家口市区的起源之地,背靠万里长城,起初为防止外敌入侵而建,后来随着边疆形势的变化,由单纯的军事城堡演变成具有商业贸易效用的边境城市 。

堡子里占地 23 公顷,东西长 590 米,南北长 330 米,有 12 街 8 巷,明清院落 478 处,保存较为完好的重点院落 93 处 。这里的建筑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张家口文化特色,作为交通枢纽,它融汇多元文明,沟通蒙汉两个民族,是文化的大熔炉 。其建筑遗产已被清华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张家口建院等多所高校设为研究实习基地,曾被建筑泰斗吴良镛誉为 “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

走进堡子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明清时期 。古街古巷中,石板路、红灯笼,古色古香 。东门大街 36 号的康熙茶楼,建于清朝初年,据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多次来此品茶,为当时堡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茶楼,有名的京都四合院格局,颇有气势 。红色的柱子和门窗,写有 “康熙茶楼” 字样的牌匾,虽被历史 “洗刷” 得褪了色,但仍能让人透视当年的盛景 。

坐落在堡内北城墙上的玉皇阁格外夺目,它是堡子里的最高建筑,也是宗教祭祀场所和军事瞭望台 。从地面到山门原有 54 阶台阶,由于地势的抬高,有两阶被埋入地下 。站在玉皇阁上,俯瞰堡子里,一砖一瓦尽收眼底,还能把东西太平山上的长城及烽火台尽收眼底,边关战情一目可及 。孙中山、詹天佑、冯玉祥等人也曾到此参观过 。

堡内标志性建筑文昌阁,处在堡中心,与玉皇阁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贯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老百姓俗称 “四门洞” 。它兼具钟楼和鼓楼的作用,建筑设计融合了佛、道文化,是张家口多元文化的代表 。“四门洞” 每个门洞的翻拱带着浓郁的西方拜占庭风格,让堡子里的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丝西方色彩 。在文昌阁墩台东南、西南角各有一石质基座,基座上左边置钟,右边置鼓,仿佛能让人听到当年的晨钟暮鼓,诉说着堡子里不尽的繁华 。

堡子里的关帝庙建于元代,清咸丰年间重新修缮,正殿内三面壁画保存完好,十分精美 。从前住在这里的人,用黄泥将墙上的壁画封了起来,多年后腾退时,老人们特意嘱咐了墙上封藏的壁画,所以壁画得以保存完好 。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堡子里的历史文化,近几年,堡子里在原有古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了 “三馆两展” 免费向游客开放 。“三馆” 即金融博物馆、口皮博物馆与图书馆 ;“两展” 即老照片展与三雕展 。其中金融博物馆建在兴吉票号旧址上,重在展示张家口繁荣的通商集贸历史 ;口皮博物馆建在张家口堡中营署旧址上,重在展示张家口 “皮都” 历史,向外界传播 “口皮” 文化 ;图书馆建在堡子里最有名气的抡才书院,主打古香古色的阅读感受 。

如今的堡子里,不仅有古老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各种文创商店、茶楼、手工作坊等,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它的魅力 。

(三)檀邑溪谷景区:自然的宁静之美

檀邑溪谷景区位于桥西区,是一个充满自然之美的地方,也是张库大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承担着传承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古商道饮食,创立特色美食品牌的重任 。

初秋的檀邑溪谷,绿叶转黄,是赏秋的好去处 。深秋时节,这里更是层林尽染,五彩斑斓,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映衬着蓝天,仿佛置身于秋天的童话世界中,与世隔绝 。水光潋滟,美景如画,秋天的檀邑溪谷就像是一幅幅色彩浓烈的油画,让人陶醉其中 。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檀邑溪谷的美食也不容错过 。近年来,数名大师精心研究打造的张家口地标性餐饮品牌张库宴隆重推出,丰盛的文化大宴独具特色 。张库宴的蒙餐主厨潜心研发烤全羊技术,引进商贸大道上库伦草原特色的牛羊肉,在原有蒙餐烧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烤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库宴烤全羊 。

在住宿方面,檀邑溪谷文化园木屋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 。独栋木屋四面逢春,每间客房都可以观赏到独特的山景地貌和灿若明霞的美丽自然山水景色 。谷底及山脚植被茂盛,一片翠绿,木屋内不同的主题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受 。这里位置视野开阔,不仅能看到秀丽的风景,打开窗户更能体验山间徐风带来的舒适 。

无论是欣赏美景、品尝美食,还是享受宁静的住宿时光,檀邑溪谷景区都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让人流连忘返 。

六、特色美食:舌尖上的桥西区

(一)传统美食的独特风味

在桥西区,有一种美食堪称一绝,那就是张库宴。它作为张家口地标性餐饮品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张库大道历史与美食文化的完美融合 。

张库宴的菜品丰富多样,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张库宴烤全羊更是独具特色,备受食客青睐 。这道烤全羊选用库伦草原特色的牛羊肉,这些牛羊在天然的草原上自由生长,肉质鲜嫩多汁,营养丰富 。蒙餐主厨潜心研发烤制技术,在原有蒙餐烧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烤制时,先将整只羊处理干净,涂抹上精心调配的秘制酱料,让酱料充分渗透到羊肉的每一个纤维中,赋予羊肉独特的风味 。然后将羊放置在特制的烤架上,用果木或落叶松木屑进行烤制 。在烤制过程中,要不断地翻动羊身,控制好火候,使羊肉受热均匀,确保每一处都能烤至金黄酥脆 。经过数小时的精心烤制,一只外皮金黄酥脆,内部鲜嫩多汁的烤全羊就呈现在食客面前 。咬上一口,外皮的酥脆与羊肉的鲜嫩在口中交织,浓郁的肉香瞬间弥漫整个口腔,让人回味无穷 。

除了烤全羊,张库宴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菜品,如火山泥烤鸡、四方肉等 。火山泥烤鸡选用在檀邑溪谷中肆意奔跑一到两年的跑山鸡,这些鸡运动量充足,肉质紧实,口感鲜美 。大厨们先用秘制酱料为鸡进行两个小时的 “马杀鸡”,让酱料深入鸡肉内部,然后将鸡包裹在荷叶中,与火山石一起放入烤箱中烤制两个小时 。这样烤出来的鸡,骨头里都飘散着香味,酥软的肉质在口中爆出无穷的香气 。四方肉原名 “四喜肉”,是香楼餐饮镇店名菜,也是同治年间在张家口留下来的一道历史名菜 。其选材严苛,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炸、卤制、焖煮、笼蒸等多道工艺 20 余小时制成,口感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深得大众食客的好评 。

张库宴不仅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体验 。在这里,食客们可以一边品尝着美味的佳肴,一边感受着张库大道的历史文化,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商贸时代 。

(二)街头小吃的烟火气息

桥西区的街头巷尾,弥漫着各种小吃的香气,这些街头小吃是桥西区烟火气息的生动体现,也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驴肉火烧是桥西区的特色小吃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以驴油起酥,用传统烤炉烙制的火烧,外皮酥脆,内里柔软 。夹上老汤卤制的驴肉,驴肉香而不柴,与酥脆的火烧完美搭配,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香味 。再配上一碟咸菜和一碗热粥,便是一顿美味又满足的早餐 。制作驴肉火烧时,卤制驴肉是关键步骤 。将驴肉 20 斤冲去血水,斩成块状,倒入锅中,添清水 30 斤,放入盐 350 克、生抽 300 克、香料包 1 个(葱段 100 克、姜片 100 克、八角 10 克、花椒 8 克、桂皮 6 克、香叶 5 克、良姜 5 克、肉蔻 4 克、草果 3 克、丁香 2 克、白芷 2 克)大火烧开,转小火煮制 3 个小时,关火焖制一夜入味 。这样卤制出来的驴肉,味道醇厚,香气扑鼻 。制作火烧时,盆中倒入面粉 500 克,添清水 250 克、盐 5 克搅拌均匀,取出放在案板上,揉至 “三光” 后,擀成 0.5 厘米厚的面饼,在朝上的那面刷一层驴油酥,卷成筒状(约卷 6 - 7 道),轻轻按扁,揪成每个约 60 克的方形剂子 。将剂子的四个角向内折起,团成圆形,揪掉面头,按压成圆饼 。烤炉预热 10 分钟,先将面饼摆入上层铁板,烤至略上色时翻面,用木印子轻压一下定型,烙至两面断生 。从炉膛中取出烧热的炉叉子入凉水降温,然后依次摆上面饼,放回炉膛中烤制 5 分钟,期间翻一次面,使面饼均匀上色,烤至表面鼓起时出炉即成 。最后,将卤熟的驴肉切碎,将烤好的火烧用刀尖片开二分之一,填入驴肉碎,装入纸袋即可食用 。

莜面鱼鱼也是桥西区的传统美食 。莜面是一种非常健康营养的食材,在北方很常见 。莜面鱼鱼的做法虽然略微繁琐,但做起来比较快手 。先准备 200 克的莜面粉,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再准备 200 克热水,水温大约在 85 度到 90 度左右,一点点把热水倒入莜面中,用手将莜面粉与热水混合成团 。将面团搓成长条状,用刀把莜面面团切成一个个花生米大小的小面粒,用手将每个面剂子按在砧板上来回滚动搓,搓成两端尖尖,中间鼓鼓的面条状,就像小鱼一样,这便是莜面鱼鱼 。搓好的莜面鱼整齐地摆在蒸笼上,上锅蒸大概 8 到 10 分钟,蒸好以后把莜面鱼倒出来晾着,粘连起来的用手把它们分开 。莜面鱼鱼可以搭配各种臊子卤,如西红柿鸡蛋卤、肉酱卤等,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吃起来筋道可口,香气四溢 。

手把肉同样是张家口饮食文化的鲜明代表 。它选用小尾羊腰窝带骨肉,这个部位的肉肥瘦比例恰到好处,既有瘦肉的紧实与嚼劲,又有肥肉的醇厚与香浓 。而且肉纤维长短纵横不一,还夹有三层筋膜,炖煮时,筋膜逐渐软化,为肉质增添了丰富的口感 。制作手把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将精心挑选的小尾羊腰窝带骨肉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杂质和血水,放入锅中,加入足量的清水,务必让水完全没过羊肉 。开大火将水烧开,及时撇去表面浮现的浮沫,这些浮沫主要是肉中的血水和杂质,若不及时撇去,会影响手把肉的口感和色泽 。撇浮沫时,动作要轻缓,尽量将浮沫撇除干净,保证汤汁的清澈 。待浮沫撇净后,向锅中加入适量的盐和葱段,转小火慢炖,让羊肉在温柔的火候中慢慢释放出自身的美味 。炖煮的时间需根据羊肉的大小和个人口感喜好来定,一般需要 1 - 2 小时左右 。当用筷子轻松插入羊肉,且没有血水渗出时,就说明羊肉已经熟透了 。这种简单的烹饪方式,不添加过多的调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 。每一口肉都散发着浓郁的肉香,鲜嫩多汁,让人陶醉其中 。在品尝手把肉时,搭配上韭菜花、蒜泥等调料,更是锦上添花 。韭菜花的清爽与辛辣,能够中和羊肉的油腻感,同时为其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味,让羊肉的味道更加层次分明 。蒜泥则以其浓郁的蒜香,进一步提升了手把肉的口感,使其更加鲜美可口 。

这些街头小吃,虽然看似普通,但却蕴含着桥西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 。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是桥西区独特文化的象征 。每一口小吃,都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息,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亲切 。

七、结尾:争议与探讨

张家口市桥西区,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区,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风俗、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诱人的美食。它就像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等待着更多人去发现它的光芒。

然而,在桥西区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历史文化是桥西区的灵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发展经济也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推动区域发展的必要手段。那么,在旅游开发中,究竟应更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还是追求经济利益呢?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为桥西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期待这座宝藏之地能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