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深度解析张家口万全区的潜力与价值发现

发表时间: 2025-02-01 06:41

深度解析张家口万全区的潜力与价值发现

被遗忘的宝藏之地

在河北的西北部,藏着一个被时光偏爱的地方 —— 张家口万全区,它有着不为人知的独特魅力,却总被世人忽视。很多人提起张家口,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崇礼的滑雪场,或是热闹的张家口市区,而万全区,就像一颗遗落在角落的明珠,默默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动人的故事 ,每一种风俗都彰显着独特的人文,每一道美食都饱含着生活的烟火气,每一处景点都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发现。

千年沧桑,历史的厚重足迹

万全区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岁月深处缓缓展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是燕国的北境,见证着华夏大地的风云变幻,那时的万全,虽地处边陲,却已然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时光流转,到了秦汉时期,万全属上谷郡,成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戍边将士浴血奋战,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他们的热血,洒在了万全的每一寸土地上,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万全的归属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万全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位置,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

到了明代,万全迎来了它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为了抵御蒙元残部的入侵,加强军事防御,万全右卫城拔地而起。这座城池 “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堪称 “万全之策”,万全之名也由此而来 。万全右卫城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采用 “城套城”“门套门” 的结构,三道城门、弯曲的进攻线路大大增加了敌军攻城的难度。城内设有瓮城、城楼、角楼等防御设施,形成了一套固若金汤的城市防御体系 。在明代的数百年间,万全右卫城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却从未被攻破过,成为了拱卫京师的坚固堡垒 。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万全右卫城的城墙之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厮杀声,看到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为了保卫家园而奋勇拼搏的身影。

人文魅力,一城五堡的传奇

(一)万全右卫城:历史的守望者

在张家口万全区,万全右卫城宛如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的卫城,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卫城,被誉为明代 “卫所规制活化石”。

万全右卫城的建筑风格独特,规制略显菱形,城墙东西长 880.4 米,南北深 880.7 米,周长 3522.2 米,高 12 米 ,占地面积 0.78 平方公里。城墙底部宽达 15 米,上部宽 5 米,呈梯形结构,异常坚固。城开南、北二城门,南门 “迎恩门”,寓意迎受君恩,是迎官、娶亲、敬神的吉祥之门;北门 “德胜门”,象征着胜利与荣耀,承载着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南、北建有两座瓮城和东、西建有两座翼城,瓮城采取 “城套城 (关城套瓮城)” 的形式,关城分开南、北门,瓮城均只开东门,这种独特的设计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御能力,让敌人难以攻破 。

漫步在万全右卫城的街道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城内的建筑大多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青瓦灰墙,古朴典雅。街道两旁的店铺,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散发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小吃店、茶馆等,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息。

如今,万全右卫城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投资修复了城墙、城楼、瓮城等古建筑,使其重现昔日的辉煌。同时,还建设了长城卫所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模型等,展示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历史变迁 。每逢节假日,这里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实景演艺《大明 1625》,让游客在欣赏精彩演出的同时,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

(二)五堡传奇:岁月的见证者

在万全右卫城的周边,分布着洗马林堡、新河口堡、新开口堡、膳房堡、张家口堡这五座军事城堡,它们与万全右卫城共同构成了明代的军事防御体系,也见证了万全的历史变迁。

洗马林堡位于万全区西北部,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是广阔平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它修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 年),隆庆五年(1571 年)增修砖包,清乾隆六年(1741 年)又修 。城为方城,墙高三丈五尺,地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马面分布四面,共 16 个 。有城门 3 处,北门因防水患、匪患,常年不开;西门 “观澜门”,明朝隆庆重修时改为 “大有门”;南门 “承恩门”,后改为 “迎恩门”,三门均设瓮城 。在历史上,洗马林堡是 “汉虎互市” 之地,也是方圆数百里的 “旱码头”,见证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如今,洗马林堡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集市,每年农历六月六的 “晾经节”,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 。

新河口堡位于万全城西北约 40 里处,北依长城,东西环山,是古代战略要塞,兵家必争之关隘 。这里城东有一条古城河,发源于长城脚下,由北向南而流,“新河” 之名便来源于此,村北镇河台下旧设有关口,是由坝上进长城关隘入内地的必经之地,所以称为 “新河口” 。明朝建立不久,洪武三十年(1398 年),朝廷就在此地设立兵驿,为过往官军提供食宿、供养及马匹,保证传递军情信息的通畅,同时为东边的军马场提供人员往来,转运马匹等服务 。后来,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宣德十年(1435 年),朝廷在兵驿的基础上修筑了城堡,易名为新河口堡 。建城之初是土城,墙高三丈三尺,周长二里二百二十步,仅设一南门,曰迎恩门 。后于嘉靖六年(1527 年)修筑南瓷城,隆庆五年(1571 年)还于南门外修建约 5 亩大的练武校场 。新河口堡原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官军八百二十二名驻守,管下边台五座,边墩三十一座,烽火台九座 。这里曾有 “全庙” 之称,古庙众多,据老人们回忆,有老爷庙、大寺庙、三官庙等 17 座,其中几座还建有戏台 。如今,虽然新河口堡的军事功能已成为历史,但那古老的城墙和庙宇,依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

新开口堡坐落于野狐岭南山脚下,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景泰二年(1451 年),由于户部侍郎刘班的申请,明廷令兵部于新开口建立一所关口,方便双方边民开展贸易 。因为是新开的关口,所以取名新开口 。这里建立了坚固的防御性城墙,并设有守备驻守 。虽然如今新开口堡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军事功能,但城墙的遗址依然矗立在这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

膳房堡位于万全右卫城北偏东 20 里处,北距野狐岭 10 里,地处半坝,因野狐岭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塞,所以膳房堡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据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 - 1449),这里为兵营驻防区,取名上房营,当时只是修建了一些营房 。为了增强防御功能,成化十五年(1479 年),都御史殷谦指挥修筑了城堡,当时只是垒土为墙,是土城 。嘉靖十二年(1533 年),由于防守任务加重,大量迁入移民,实行屯田制,人口迅速增加,时任操守的指挥官丁璋扩建了城堡 。关于膳房堡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明英宗被瓦刺俘获后,在草原被囚禁了一年,天天吃牛羊肉、喝马奶,不合胃口十分苦恼,一回到中原,第一件事就是想吃一顿家乡饭 。刚进入关内(黑风口),就命人在上房营安排了一顿 “御膳”,此后,上房营便改名为膳房堡 。如今,膳房堡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那段历史 。

张家口堡俗称 “堡子里”,又称 “下堡”,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 。它北以万里长城为屏障,西傍赐儿山,东临大清河,可谓依山傍水,虎踞龙盘 。张家口堡明代属万全右卫地,宣德四年(1429 年),指挥张文始筑城堡,因该堡以北有东、西太平山对峙如巨口,故名 “张家口” 。城高三丈二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分别曰永镇门、承恩门 。张家口堡是万全防线上的要塞之一,在阻止蒙古军队的进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战争中从未失守过,享有 “武城” 之称 。明朝隆庆五年(1571 年),明廷与蒙古鞑靼俺答汗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朝廷下诏准许张家口边外每年举行一次茶马互市 。从此,张家口堡的城镇功能由单纯的军事要塞演变成兼有贸易功能的边境城市 。后来,京张铁路开通,张家口成为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辛亥革命后,张家口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成为 “华北第二商埠”,张家口堡也成为中外商贾聚集之地 。如今,张家口堡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被建筑泰斗吴良镛誉为 “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漫步其中,仿佛能看到当年商贸繁荣的景象 。

民俗风情,传承的文化瑰宝

万全区的民俗风情,是这片土地上最璀璨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一)打棍:独特的民俗舞蹈

打棍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绝无仅有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舞蹈,属于广场艺术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迄今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相传,万全龙池屯村出了个镖头叫宋林,专为宣化府到大同做买卖的商人保镖 。有一年,宋林突发奇想,在万全的民间社火中融进一些武术元素,并将一些棍法授给艺人,从此,打棍便一年一年流传下来 。

打棍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将武术、戏曲、社火等多种艺术元素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故事情节来看,打棍就是打戏,每套表演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迭起,最后以大结局收尾 。例如《岳飞大战金兀术》《张飞夜战马超》等,这些故事借鉴了戏曲的曲折情节,加以概括和精练,浓缩成精短故事,而且情节重点围绕 “打” 字展开,使表演内容更具情节性 。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打棍既有武术的刚劲勇猛和套路繁多,又有戏曲的故事情节及打击乐伴奏,还有社火的载歌载舞及广场表演特点 。打棍的动作设计刚劲有力,棍法多变,有二龙头、不见天、大十字、老八点儿、三点头等近二十种棍法 。演员们手持不同的棍,有穗子棍、齐眉棍、短棍等,在表演中配合默契,棍棍生风,场面十分惊险 。

值得一提的是,打棍是真打,这也是它最具观赏性的地方 。武术的动作要求力度饱满,具有爆发性,打棍也不例外 。在打棍的动作设计中,棍棍都奔着人的要害部位去,如头顶、鬓颊、咽喉、胸部等 。可以说是棍棍凶险、招招厉害,所以打要真打,防要真防,否则就会挨打,轻则损伤肌肤,重则伤及器官 。因其激烈的对抗性,打棍具有了突出的真实性 。

2009 年,万全打棍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每逢正月十五或节日庆典,打棍都是当地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它以其热烈的场面、精彩的表演,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万全区民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

(二)高跷与秧歌:节日的欢乐使者

在张家口万全区,高跷和秧歌也是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 。其中,吴家窑高跷是万全区极具特色的一种民间秧歌舞蹈表现形式,传承至今已有 80 余年历史 。每到逢年过节,爱好文艺的村民便会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高跷排练 。

高跷表演时,演员们脚踩高跷,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各种道具,如扇子、手绢等,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他们的动作轻盈优美,步伐灵活多变,时而跳跃,时而旋转,时而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让人惊叹不已 。高跷的高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只有一尺多高,有的则高达五六尺,演员们在高跷上如履平地,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 。

扭秧歌同样是万全区人民喜爱的民俗活动 。秧歌起源于农耕社会,与插秧等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对自然的敬畏 。如今,扭秧歌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性的舞蹈,参与者众多 。在万全区的各个村庄,每到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便会聚集在一起,扭起欢快的秧歌 。

扭秧歌的动作简单易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舞者们手持扇子、手绢等道具,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着腰肢,摆动着手臂,步伐轻盈,姿态优美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欢乐 。扭秧歌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社区团结的象征,它让人们在共同的舞蹈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

高跷和秧歌作为万全区的传统民俗表演,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它们是万全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

文化底蕴,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万全区的文化底蕴,犹如一坛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香醇。这里的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

万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不遗余力 。除了前面提到的万全打棍、秧歌戏等,还有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 。旧堡戏装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旧堡戏装厂曾经只是一个只有 2 - 3 人的小作坊,在政府的扶持下,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技工 50 多人、年产值 70 多万元的文化企业 。他们制作的戏装,工艺精湛,色彩鲜艳,不仅满足了当地戏曲演出的需求,还远销全国各地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技艺,当地还举办了戏装制作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 。

万全方言也是万全区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全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发音,如 “日头”(太阳)、“夜儿”(昨天)等 。这些方言词汇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气息 。如今,万全方言不仅是当地人交流的工具,更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也意识到了万全方言的重要性,开始组织力量对万全方言进行记录和整理,希望能够将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

在万全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承,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万全区大力实施 “文化活区” 战略,通过文化赋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万全区深入挖掘长城卫所文化、万全秧歌戏文化、万全打棍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万全卫城为例,当地政府启动了首期投资 4 亿元的万全卫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省级文化产业园区 。目前,文化园区已陆续启动南北瓮城及部分墙体维修、卫所博物馆、嘉禾书院、十字街改造和玉皇阁等重点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万全卫城不仅重现了昔日的辉煌,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

万全区还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文化惠民券(卡)发放力度,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以 “惠民、为民、乐民” 为主题,打造 “戏曲进乡村”“百姓大舞台”“彩色周末” 等文化活动品牌 。精心挑选经典晋剧剧目录制成视频,通过云平台线上展播,同时开展文化下乡各类演出 。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

万全区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构建了中国燕麦产业电子商务基地、源谷科技孵化园等电商平台,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此外,还研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以长城文化、冬奥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纪念品等,进一步提升了万全区的文化影响力 。

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特色景点

(一)万全右卫城景区: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

万全右卫城景区,无疑是万全区最璀璨的旅游明珠 。这座有着 600 多年历史的明代卫城,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巷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

踏入右卫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雄伟壮观的城墙。它高大厚实,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池 。沿着城墙漫步,抚摸着斑驳的砖石,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戍边将士们的热血与豪情 。城墙上设有瞭望台、烽火台等防御设施,让人不禁想象到当年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 。

走进城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古老的街巷纵横交错,两旁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青瓦灰墙,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典雅的韵味 。在这里,你可以参观长城卫所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史料,生动地展示了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历史变迁 。从古代的兵器、盔甲,到各种文献资料,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

除了静态的历史遗迹,万全右卫城景区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 。这里有精彩绝伦的沉浸式演出,如《大明 1625》,以蓝天为幕布、街道作舞台,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明朝的风云变幻之中 。华美的服饰、专业的造型、精彩的动作设计,再加上激昂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 。演出中,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逼真的场景还原,让观众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

每逢节假日,景区还会举办热闹非凡的民俗表演 。舞龙舞狮、跑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节目纷纷登场,为游客们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 。这些民俗表演不仅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也让游客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舞龙舞狮的演员们身手矫健,将龙和狮的灵动与威猛展现得淋漓尽致;跑旱船的演员们则模仿着船在水中行驶的姿态,轻盈地穿梭在人群中;扭秧歌的演员们手持彩扇,腰系彩带,随着音乐的节奏欢快地扭动着身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在右卫城,游客们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当地美食,购买到精美的手工艺品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万全的特色美食,如莜面傀儡、山药鱼、一窝丝饼等,口感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而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木雕等,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

(二)其他景点:探寻小众的美丽

除了万全右卫城景区,万全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它们各具特色,等待着游客们去探寻 。

明长城遗址是万全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万全区境内的明长城属明代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府镇所辖的西路,全长 87 公里,属于万全右卫城管辖区域内的上西路长城段 。归属于万全右卫城辖区内的沿线长城筑有 5 个城堡,分别是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各堡之间筑有瞭望台 36 座,瞭望台之间筑有烽火台 89 个 。整个长城都是由瞭望台与长城墙体连接而成 。站在长城之上,极目远眺,山峦起伏,长城蜿蜒其间,宛如一条巨龙,气势磅礴 。抚摸着古老的城墙,感受着历史的沧桑,让人不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肃然起敬 。

洗马林玉皇阁也是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 。它位于万全区洗马林镇中心,始建于明代宣德十年(1435 年),是万全区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砖木结构古建筑 。玉皇阁高峻而雄伟,阁前有钟、鼓二楼 。阁为歇山布瓦顶,三层楼阁式,高 12 米,面阔、进深各三间,周围加一步廊,二层檐下施三踩斗拱 。这里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还藏有明版经卷 31 箱 687 函 7643 卷,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走进玉皇阁,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古代宗教文化的神秘与庄严 。

老龙湾村则是一个充满水乡风情的地方 。这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被称为万全区 “眼眸下的小江南” 。住进龙湾水乡,游客可以抓河蟹、采瓜果,也可以在岸边休憩、赏景 。该水乡有民宿 6 处,并与村周边的周家河棚室油桃、北辛庄果品采摘等相结合,逐步形成集生态观光、采摘、旅游、娱乐、休闲、住宿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

云松雾柳庄园山峰连绵,林海莽莽,古木苍翠,鸟鸣啾啾,溪水潺潺 。走进这里,仿佛一下子跌进了大自然的神秘和诗意中 。庄园内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四季景色各异 。春天,山花烂漫,万物复苏;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

盆窑艺陶小镇以陶文化为主题,漫步小镇,创意和生机随处可见 。精巧玲珑的民宿,创意十足的艺陶文化体验,让这座小镇充满了艺术气息 。在这里,你可以亲手制作陶器,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从揉泥、拉坯到彩绘、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乐趣 。制作完成后,你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作为一份独特的纪念 。

杏花沟自然生态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景色优美,可以林间漫步、水上垂钓、户外拓展,是辐射京津及周边区域的休闲旅游佳处 。此外,您还能在这里了解察哈尔历史,感受农耕文化 。春天,杏花盛开,漫山遍野一片粉红,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夏天,绿树成荫,是避暑的好去处 。秋天,果实累累,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 。冬天,这里则是一片银白的世界,别有一番韵味 。

舌尖上的万全,独特的美食体验

(一)特色美食:满足味蕾的盛宴

万全区的美食,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每一道菜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垂涎欲滴 。

万全烤肉是当地的招牌美食之一 。这里的烤肉选用新鲜的羊肉或牛肉,肉质鲜嫩多汁 。经过精心腌制,各种香料的味道充分渗透进肉里 。在炭火的烤制下,肉的表面逐渐变得金黄酥脆,滋滋冒油,香气四溢 。咬上一口,外酥里嫩,肉香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品尝万全烤肉时,搭配上当地特色的蘸料,如孜然、辣椒面等,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

万全豆腐同样闻名遐迩 。万全的豆腐之所以美味,得益于当地优质的水源和传统的制作工艺 。选用颗粒饱满的大豆,经过浸泡、磨浆、煮浆、点卤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的豆腐白白嫩嫩,豆香浓郁 。万全豆腐的吃法多样,可以凉拌,将豆腐切成小块,加入葱花、香菜、生抽、香油等调料,清爽可口;也可以炖煮,与白菜、粉条等食材一起炖煮,汤汁浓郁,豆腐吸满了汤汁的鲜美,口感软糯;还可以煎炒,煎至两面金黄的豆腐,外皮酥脆,内部嫩滑,再配上青椒、木耳等配菜,色香味俱佳 。

洗马林传统糖麻叶是万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人心爱的特色小吃 。它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是上学路上的早点,也是放学后的零食 。糖麻叶用最传统的工艺,纯手工制作,使用精面粉和纯胡麻油,糖稀是用玉米熬制的红色糖稀 。制作时,先揉面、擀面、切块、扭花,再放入油锅中炸制,最后淋上熬制好的糖浆 。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师傅的手艺,面团要软硬适中,油温要不高不低 。这样制作出来的糖麻叶香、软、嫩、甜,入口甜而不腻,软糯适中,吃完让人满口留香,流连忘返 。

除了以上美食,万全区还有许多其他特色小吃,如荞粉、莜面、马板肠等 。荞粉是用荞麦加工而成,口感爽滑,配上特制的调料,酸辣可口,是一道消暑的佳品 。莜面是万全古城的传统风味,虽然万全本不产莜麦,但万全人凭借着临近坝上(莜麦产区)的优势,将莜面加工成了各种美食,如莜面窝窝、莜面鱼鱼等 。这些莜面美食口感筋道,配上羊肉卤或蘑菇卤,味道浓郁 。马板肠则是将马的肠子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的小吃,一般来说,马下水因腥味重,不易加工,但万全人经过不断摸索,不仅去除了马板肠的腥臭异味,还使其具有一种独特的香气,成为了当地的特色风味 。

(二)美食背后的文化:地域与生活的融合

万全区的美食,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

这里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食材 。羊肉、牛肉、大豆等成为了当地美食的主要原料,这些食材不仅营养丰富,也体现了当地的饮食特色 。同时,万全区的历史文化也对美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古代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群,他们带来了各自的饮食文化,与当地的饮食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万全区独特的美食文化 。

在万全,美食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庭聚会、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用餐,美食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比如,在春节期间,万全人会制作各种传统美食,如糖麻叶、年糕等,这些美食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甜蜜、步步高升 。而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家常美食,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更是一种温暖的亲情体现 。

万全区的美食文化还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紧密相连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美食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庙会等活动中,各种小吃摊位琳琅满目,人们在欣赏民俗表演的同时,品尝着美食,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成为了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

是被低估,还是本该如此?

万全区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却在旅游热度上远不及一些热门城市,是宣传不足,还是它本身就不适合成为大众旅游目的地?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信随着人们对旅游多元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像万全区这样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