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7-10 09:20
夏日的涿鹿县武家沟镇,一场文旅活动正热闹举行。人群在一方展位前久久驻足。只见一位中年男子手持画笔,在一条鱼身上轻轻涂抹颜料,随后将宣纸覆于其上,按压、揭起——一条栩栩如生的鱼儿便“跃”然纸上。围观者无不惊叹,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位让普通鱼“重生”的匠人,正是涿鹿鱼拓非遗项目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今年46岁的赵建明。
赵建明的鱼拓技艺,始于曾祖父蘸墨描鱼的单色拓印,经过祖父、父亲,传到赵建明手中已是第四代。
20年前,杂志上一幅鱼拓作品撞入赵建明的视野,鱼鳞的纹理在纸上纤毫毕现,鱼眼竟带着生命的灵动。“鱼还能作画?”这个发现让他彻夜难眠。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开始尝试制作鱼拓画。
没有专业的指导,非美术科班出身的赵建明,从国画中汲取构图灵感,从书法里借鉴落款方法,还从油画中学习色彩运用,边实践边学习,边学习边实践。随着不断练习,他的鱼拓技艺日益精湛,从最初单纯的拓印,逐渐发展到追求精细、有型等更高层次,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鱼拓艺术家”。
近10年创作,赵建明感觉自己的作品虽形似却少神韵。于是,他踏上漫漫求师路。从河北到湖北、从山东到湖南等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向各地鱼拓名家求学问道。
如今,他的鱼拓作品不仅造型精美,在色彩、鱼目等细节方面,也拓印得更加精细、传神。“以前我做的鱼拓,只是把鱼的形状留在了纸面上;如今,我是用纸留住了鱼的神韵。”不少看过赵建明鱼拓作品的人都感慨,他让逝去的鱼儿以另一种形式重获“新生”。
翻看赵建明的鱼拓作品,从数米长的龙鱼,到仅有三五厘米的麦穗鱼,朱砂色的红鲤、墨色的花鲈、靛青色的飞鱼……大大小小的鱼儿“如鱼在水”,甚至能让人感受到鱼鳞片在水中闪烁的渐变美感。他的作品在全国各类鱼拓比赛中屡获佳绩,更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家以及众多鱼拓爱好者收藏。
“师傅告诉我,做鱼拓要业精于勤。我就是想把它做好,将其作为一生坚持的事业。”赵建明表示。(记者 武殿森 通讯员 朱文君)
编辑 寒冰
来源 张家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