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2 00:13
在祖国的最西端,在“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脚下,矗立着一座两千年历史的神秘古城,新疆的终极打卡地。那里充满着异域风情,充满着民俗人文,充满着烟火气息,充满着瑰丽的想象……她的名字叫喀什。
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便来到了这个梦中的西域。“你可以一眼望穿新疆,但你永远无法看透喀什那双迷茫的眼睛。”西部边陲这座满载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人文风情的古城里,藏着喀什的灵魂。
喀什的美,是尘土中开放的玫瑰,是风中摇曳的沙枣树,是褐色面纱下难以揣度的女性禁忌和妩媚,是银鬓飘飘的老者阅尽人世沧桑后脸上的从容安祥,还有孩子们稚气的大眼睛里那晶莹剔透的蓝。
公元前2世纪,这里已是西域36国之一的疏勒国首府——疏勒城,是丝绸之路各国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和转运站。唐朝在此设立了西域第一个军事重镇——疏勒都督府,成为有名的“安西四镇”之一。
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初,是喀拉汗王朝的东都。元朝属阿母省。16世纪初,以赛依汉为首,建立了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喀什噶尔汗国,喀什成为汗国的王都。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在此设疏附县。
公元前138-126年,汉武帝为了“以断匈奴右臂”,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国时,首次经过这个地区。于是,周遭的一众疏勒、莎车、尉头、西夜、依耐、蒲犁、无雷、乌禾乇等36国,开始为汉朝所知。
喀什在突厥语中是“玉石”之意,“噶尔”是古伊朗语的“石”或“山”。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当地诸国乃与内地汉朝交流交往。公元前102年,汉朝大将军李广利出征太宛,威震西域。
为示臣服,当地国王多遣子弟为使者入朝,充当“侍子”留居长安,从此疏勒、莎车、蒲犁、西夜、无雷等国归附于汉。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
喀什虽在中国最西部,但在世界地图上却正好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十字路口,特殊地理位置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带来了数千年的繁荣。千百年来,这个商埠小镇始终汇聚着文化精髓,书写着辉煌历史。
历经两千年的风霜雪雨,喀什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标本和切片,被誉为研究古西域城市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丝绸之路文化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
漫步老城,仿佛误入中世纪的时光隧道,每一块斑驳的石板路,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每一扇雕花的木门,都轻诉着往昔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拍出大片的质感,陪我们慢慢走进遥远而神秘的岁月。
喀什的灵魂在老城,老城的精髓在高台。清代诗人萧雄描述:“黄土为墙四面齐,数椽如砥覆新泥。却叫满地铺成锦,相率家人一室栖。”在高台上远望,北面是原喀什拉汗王朝王宫所在地。
历史上高台的南、北地段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数百年前帕米尔高原一次突如其来的山洪,把高崖冲出了一个缺口,从此南北隔断,形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高坡。南崖是手工艺者集聚的民居,北崖是皇宫贵族居住地。
高台民居人口密度很大,表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对家和故土的眷恋,也是民居形成的主因。这里的家族每增长一代,就在现有的房子上加盖,或者向四周扩建,如此发展,形成了房连房,楼靠楼,层叠加码的布局。
沿着曲径通幽的巷道行走,在一处狭窄的空间,过街楼凌空横跨,耸立于两座土屋之上。当光束投射在巷道,形成黑白对比的影像时,镜头中定格的画面别具洞天,有一种深邃的空灵感。
蓝天下的高台仿如历经沧桑成熟而淡定的智者,起伏相邻的民居家家户户隔墙共有,隔壁与院墙垂直衔合,而院墙又像城垣一样,委婉延绵,纵贯于古巷两侧,各家的门户设置错落,从无对开。
这里的门扉开合有学问。双门开,是家中男女主人都在,笑迎八方来客。一扇开一扇关,表明男主人在,游人可进。双门关着但没上锁,对不起,男士请止步。这家中只有女主人,女性可进。
喀什是信仰之城,标志性的建筑就是艾提尕尔清真寺,维语“最高级的”意思,地位仅次于麦加。它不仅是信徒们心灵的圣地,更是探寻宗教文化的窗户,让人在虔诚与敬畏之中,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1872年大规模扩建。这里曾经是传播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当年许多教阶较高的学者都从这里毕业,很多有影响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和翻译家,也在此受过严格培训。
香妃墓也叫“阿帕克霍加墓”,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足有2公顷。墓内葬有同一家族五代的72人,但我们实际上所能看到的,数了数只有58个。
传说葬在这里的美女伊帕尔汗,曾是乾隆皇帝的爱妃,身上有一股西域特有的沙枣花香,人称“香妃”。香妃过世后,嫂子苏德香千里迢迢陪护其回到老家,葬于阿帕克霍加墓,故又称香妃墓。
陵园是一组十分精美宏伟的古建筑,四角各矗立着一座半嵌在墙内的巨大砖砌圆柱,柱顶建有精致的圆筒形“邦克楼”,楼顶各有一根铁柱,整体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组成。
主体陵墓是长方形拱顶的建筑,高擎一弯新月。墓室顶呈圆形,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主外墙和层顶用绿色琉璃砖贴面,间有黄色或蓝色花纹瓷砖,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陵墓厅堂高大宽敞,平台上排列着坟丘,用白底兰花琉璃砖砌成,晶莹素洁。大礼拜寺在陵园的西半部,名“艾依提甲衣”。小礼拜寺和门楼彩绘及砖雕极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林木参天,清幽宜人。
喀什是多民族聚居区,古老的各民族互相影响、融合,逐渐完成了现代民族的发展进程。现在主要有维、汉、塔吉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哈萨克、俄罗斯、达斡尔、蒙古、锡伯和满族等31个民族。
塔吉克族具有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特征,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能歌善舞的塔吉克人,享有“世界屋脊居民”、“高山之鹰”、“云彩上的人家”的美誉,是我国唯一的白种人。
这个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的民族,以歌舞和骑猎闻名,热情好客。若能参与他们的鹰笛、手鼓和舞蹈,可千万不要错过。我幸运地赶上好机会,重色轻食,大饱了眼福,宁肯错过饭桌上的好几道硬菜。
喀什老城区犹如置身新疆维族民俗风情的生动画卷,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灵活多变,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独具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如果人生有几个瞬间值得铭记,那么喀什必定在其中。这个梦中的西域古城,仿佛门后的另一个世界。走进这里,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古西域的辉煌时代。
行走在古城的街巷中,怀旧与复古的气息,与当地维吾尔族独特的风格完美融合,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各种各样的土陶罐子,色彩斑斓的玻璃窗,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英吉沙店面的小伙儿大声招呼:看看我的心脏!随即取出一对儿银质佩刀,耀眼夺目。再看看我的眼睛!又从保险柜小心翼翼取出一对儿叫价80万的纯金手柄镶满宝石的钢刀,秒杀所有装备党的神器。
歌舞是维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无论是狂野深沉的萨满舞、轻盈敏捷的夏地亚那舞,还是柔美舒展的乃姆舞,统统炸场!他们一生都在用优美的舞姿传递情感,用欢快的歌声表达思想、感悟生命。
如果一定要为喀什加个形容词,我觉得应该是“慢”。这里最美的风景莫过于慢生活,在斑驳流离的时光里,老城恢宏耀眼又落寞,每一个故事都隐匿在角落,等待有人来打破时空,寻觅被掩藏的古老和传说。
雨雪河湖滋养着这片土地,风沙肆虐后莫兰迪色调下的灰绿,再也无法与这个时代争辉。这座曾用大漠风沙讲述千年故事的老城,正在演绎着古老绿洲的全新传奇,迎接更加美好的新未来。
再见了,古城;再见了,传奇。我扬了扬手,恋恋不舍地转过身去,天边仍旧回荡着凤凰传奇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最西边,忆狼烟,风在喀什转个圈……”。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