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煮茶时需避免的6种茶叶,泡茶口感佳,但煮茶效果不佳

发表时间: 2023-12-26 09:44

煮茶时需避免的6种茶叶,泡茶口感佳,但煮茶效果不佳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糖炒板栗、炖排骨、铜锅涮肉、麻辣火锅、烤红薯……

冒着热气的美食,是冬日的最佳慰藉。

它们恰如冬日暖阳般,能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之际,带来勃勃生机。

虽微小,但不可或缺。

冒着室外风寒,耸肩缩颈,快要冻成“寒号鸟”的时候。

将一碗热汤吃进肚中,深冬便暖意‭融融起来。

曾听过这样的说法。

“让食物变得好吃有两大窍门,一是饥饿,二是寒冷。”

北风呼号,寒风刺骨时节。

吃点热腾腾的餐食,喝点暖乎乎的甘汤,颇为得人心。

正因如此,天越冷,茶圈的“煮茶热”越是盛行。

有不少茶友为了过一把“围炉煮茶”的时髦,翻出了家里剩下的茶叶,打算试一试煮茶。

但在此之前,别忘了一点,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

茶叶圈子里,以下6种点名提及的茶叶,贸然煮茶喝就是一场味蕾灾难。

《2》

一、绿茶。

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景德镇做瓷器的熟人在煮茶。

煮的是一款口粮绿茶,某款雨前碧螺春。

从拍出来的照片,整体布局花了不少巧思。

选了一把壶身偏宽,但整体细巧的玻璃执壶,放在电陶炉上煮。

里面放入的投茶量,和平常玻璃杯泡茶差不多。

仅2克左右,少量一撮。

煮出来的茶汤颜色,黄绿偏深,清透感一般。

“茶味涩,果然绿茶煮了不好喝。”

这是那位熟人的真实煮茶感想。

其实,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经过杀青的绿茶,内部含有较多未经转化的多酚类物质。

不论明前雨前,也不论原料是否细嫩,将注重清香鲜爽的绿茶煮着喝,茶汤当中的涩味刺激偏重,根本不好喝。

普通绿茶在用玻璃杯泡时,投茶量稍多一些,外加闷久后,茶汤滋味就会转涩发苦,尝汤入口不再轻柔,更何谈持续加温煮茶?

高温持续煮茶状态下,绿茶的清香、鲜香、兰香等袅袅香气会随着热气不断飘散。

而茶汤当中,苦涩茶味又会不断累积。

清香不见,鲜爽消失,徒留苦涩的一锅汤,哪里会有好滋味?

二、花茶。

喝茉莉花茶,同样不提倡煮。

简单一些的喝法,用玻璃杯、马克杯直接泡开。

不过要注意,泡开后及时喝完。

别一直放在案头,迟迟不饮。

冬天气温这么低,十来分钟过后,热汤就放凉了。

还是捧在手上,小口趁热细品,更能感受香清味绝的风韵。

有仪式感的泡茶方式,非盖碗冲泡莫属。

现场烧开一壶水,开始冲泡。

确保每一冲泡茶水温都要足够沸,逐道冲泡出汤下,才能呈现汤中的细腻风味层次。

如果是煮茶,不在考虑范围内。

主流的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作为茶坯原料,也经历了杀青。

茶坯原料,同样是不发酵茶,内部含有较多未转化的多酚类物质。

不论闷泡或久煮,茶味都容易发涩不好喝。

况且,茉莉花茶还经历了窨制,深深窨入了茉莉鲜花的花香。

花茶自身引以为傲馥郁鲜香,一旦待在高温加热的煮茶环境,难免会飘散大半,根本喝不准茶汤风味!

三、红茶。

不久前刚收到一条私信。

“不是说红茶适合煮茶吗?为什么我买的小赤甘,煮茶远不如盖碗冲泡好喝?”

其实,传统红茶不推荐煮。

所谓“红茶适合煮”的说法‍,要辩证来看。

红茶作为大宗茶类,市场占有率广。

不少新式茶饮(包括奶茶、水果茶、茶咖等),会选择红茶充当茶底。

⁢最常见的做法,是买入袋泡红茶(红碎茶为主)。

放几包进入大锅内,加水开火煮出浓重的茶汤。

按照不同饮品的配方,加糖、加椰奶、加水果等小料,最后再端上桌,登台亮相。

但按这种方式去喝茶,喝到的基本是“饮料味”,天然茶味存在感极弱。

日常喝茶,对待茶圈里的传统红茶,不适合也不推荐煮。

包括正山小种、金骏眉、坦洋工夫、九曲红梅等。

泡茶时,老实用白瓷盖碗冲泡,更能还原茶汤本味。

四、轻火岩茶。

有茶友挑战过煮轻火奇兰。

400毫升左右的清水,放了一泡1/3的投茶量。

对了,单泡净重是8克。

凭手感放了1/3进去,少说也有两、三克左右的重量。

冷水下锅开始煮,等到烧沸后关火,中间经历了六、七分钟左右的煮茶时间。

然后得出的结论,很简约,只有两个字——难喝。

原本围坐在煮茶壶旁,开火煮茶后,期待值还是挺高的。

彼时,丝丝缕缕的热气,混着好闻的奇兰代表性的馥郁花香,飘逸扩散在四周空气。

闻起来,香气很是舒服。

但煮开后将茶汤倒入杯中,细细啜茶,汤中的水香极弱,尝不出落水香。

并且,汤感偏薄,微微偏苦。

除了略带茶味外,再无其它特点。

对比平日用盖碗冲泡出来的茶味,简直判若两茶!

其实,煮茶并非岩茶圈的热门。

即便煮,也要优先这三点:焙火足、传统品种、储存良好的陈年岩茶。

包括足火肉桂、足火矮脚乌龙、足火梅占、足火老丛水仙等。

煮的时候,为了避免浪费,煮这些岩茶泡开过的叶底会更好。

反观焙火轻,以高香著名的小品种奇兰。

不论怎么看,都踩中了“煮岩茶”的雷区。

五、新白茶。

冬天煮白茶,老白茶(3年以上)与陈白茶(1-3年内)才是常规选项。

鲜鲜出炉,未经久存,储存时间尚未满周年的新白茶,不论如何也不推荐煮。

因为,新白茶的内在茶味物质,比较活泼。

类似一座活火山,一触即发。

沸水遇上干茶的瞬间,立马能浸出清鲜、淳和的爽口茶味。

换成煮茶,反而不利于鲜爽、鲜甜、清新的茶味发挥。

而且,和老白茶比,新白茶还没经历多年陈化。

内在的多酚类物质、咖啡碱等,还未明显发生转化,形成络合物。

即便少量投茶,加热煮开。

新茶煮出来的茶汤,不仅有损自身的清鲜,也很难达到老白茶的醇厚汤感。

与其心急于煮茶,不如多耐心等等。

多存几年,等白茶彻底摆脱“新茶”身份,拥有“可以煮”的优势后。

再去尝试煮茶,尚且不迟!

六、生普。

⁧普洱生茶,不能随便煮。

尤其是新茶,更不能跟风煮。

不然,那股子凶悍的苦涩刺激,会难喝到让人怀疑人生。

另一边,即便是有年份的普洱生茶,也要选工艺到位的。

工艺做得好的生普,刺激性不会太强。

尝入口,不会存在极度涩苦的体验。

不然,不加挑选,随便将直播间拍下的便宜生普新茶,放进煮茶壶。

最终煮出来的茶汤,就跟煮绿茶似的。

同样是深黄绿偏暗的“菜汤色”,极苦极涩。

涩后无生津,苦后无回甘。

这样饮茶体验,无比糟糕。

《3》

围炉,煮茶,暖身。

期间,颇为令人心安。

金盈之曾经写过宋人过冬的仪式:

“旧俗,十月朔开炉向火,乃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团坐饮啖,谓之‘暖炉会’。”

开炉向火,团坐饮啖。

吃着肉,喝着茶。

坐在火炉旁,吃饭、泡茶、温酒。

从户外回来,手被冷风吹得冰冷。

彼时,从灶膛里掏出烤好的红薯,或者烤得正焦黄的土豆。

手捧着取暖一番,再掰‬开。

那香味,久经多年,也不会让人忘记。

然,冬日煮茶虽暖。

为了享受煮茶带来的美妙,煮茶之前,要有所筛选。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的能煮,有的不能煮。

做出区分才能避免白白浪费时间,浪费茶叶,到头来还要面对一锅苦涩浓重不好喝的茶汤!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