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鹤岗记忆中的年:文化、情感与美食的交融

发表时间: 2025-01-07 16:42

鹤岗记忆中的年:文化、情感与美食的交融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这句顺口溜已经成了历史,

现在的小孩儿对手机的兴趣明显比吃喝更浓厚。

我经常能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在鹤岗“过年”的情景,那时候我10岁左右,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鹤岗老百姓的生活相对宽绰,社会比较安定,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出现很多新鲜事物,人心比较向上,过年过节更是有滋有味,现在回忆起来真是无比怀念。

一、盼年

很小的时候,刚一入冬,天上偶尔飘下几片雪花,我和我哥就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手套围脖,追着我妈问:妈,啥时候过年啊?

这就是以前的日历,钉在阳历牌上,挂在家里的墙上

我妈就去看墙上挂的阳历牌,阳历牌就是一个硬纸壳子,底下钉着一本厚厚的日历,她就把过年的那一张窝起来,告诉我俩每天撕一张,到了这一张就是过年了。

于是我俩每天都记着撕阳历牌,恨不得一天多撕几张,就是盼着早点到过年。

因为过年意味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发生:好吃好喝的、新衣服、鞭炮烟花、红灯楼、压岁钱、亲戚们一起聚餐......

等上了小学,盼过年是从玩“摔炮”开始的。快要放寒假的时候,调皮的男生就从小摊贩手里买来了摔炮。表面看是普通的白纸卷,里面裹着干火药 ,往地下一摔就梆的一声炸响,个别男生在放学的路上故意往女生旁边摔,吓得女生一声声尖叫。

再过一些天,男生们就能买到了鞭炮和二踢脚,白天和晚上开始零星在外面放起来。那时候,我们买来一挂鞭炮,先在家里桌面铺一张废纸,再把整挂鞭炮平放好,把一颗颗鞭炮拆成单个,一部分放在兜里,出去的时候玩的时候一手拿根香,一手掏鞭炮,边点边扔,非常过瘾。另外一部分鞭炮的处理是把火药都拆出来,集中在一起,要么做成一个烟花放了,要么做成一个超级鞭炮给点了。这个过程,能享受到DIY的乐趣。

八十年代末,鞭炮市场卖的基本上都是大地红了

我还做过拉线地雷。原材料是:一个空酒瓶子、两片火柴盒上卸下来的擦火皮,一根火柴,两段线绳、几个捻子绑一起的鞭炮。

啄木鸟鞭炮的包装,我现在看见还喜欢的不得了

制作方法是:把火柴头对好鞭炮的捻子,再用两块擦灰皮夹住火柴头与捻子连接部位,用线把这几样绑起来,力度要不紧不松,爆炸中心就做好了。把爆炸中心慢慢顺进酒瓶子里,事先用一根长线绑着火柴杆尾留在外面当拉线。这样就做成了。

约好几个伙伴在外面找块空地,把“地雷”放在雪堆上,人往后退,离远了就拉线,火柴头点燃了鞭炮,鞭炮炸响了酒瓶子。

那时候我们放的烟花鞭炮主要是:小鞭、啄木鸟、大地红、麻雷子、二踢脚、礼花弹,也叫彩连珠或者夜光雷。

二、年货

先说穿的,离过年还有半个月,百货商店还有街边的摊贩就明显热闹了,大人们过年不一定买新衣服,但孩子肯定会有。

这个照片非常符合当时的情况,我和我哥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和我哥过年买的都是军装,有一年,我爸给我俩还一人买一顶棉皮帽子,我的是坦克兵样式的,我哥是飞行员样式的。我姨家的表弟,小时候长得特别可爱,有一年武装的特别全:一套带奖章的将军服,一个有大盾牌的大‪盖帽,横跨一把带干电池的玩具冲锋枪,当时还照相了,可有意思了。新鞋一般是毡底鞋、棉捂辘或者反毛鞋,给男孩买好的也穿不住,几天就造不像样了。

吃喝才是主要的。我家也是很早就忙活了,我记得是买猪肉,我妈去市场买好大一块回来,特别肥的切下来熬荤油,留着过年炒菜吃,剩下的放在大锅里炖。那个年代肚子里都没啥油水,炖了一会儿就闻到厨房里飘出的香味了,我和我哥一会儿过来一趟问啥时候能做好。炖好了,我妈先给我俩一人一大块,我俩直接捧着吃,那个香啊。剩下肉的放在阳台上冻好,留着炒菜吃。我妈还炸带鱼、炸焦片、炸丸子,一样炸一盆,还蒸出一大锅枣干粮,都在阳台放着,能吃很长时间。

鹤岗的老金鹤啤酒,非常怀念,现在只能在网上找到标志了

喝的饮料有小香槟,也大陆冰棍厂的桔香露,我爸提前让我和我哥一起去买一箱回来放着,但常常没到过年就被我俩喝的差不多了。大人们喝酒,啤酒是在德国慕尼黑得过金奖的金鹤啤酒,那泡沫老丰富了;白酒是一般是鹤岗白,好一点的叫鹤岗陈酿红粮。

这张照片里的菜跟那时候过年有一些相像之处

过年餐桌上的菜主要有:炖鸡肉、炸带鱼、红烧鲤鱼、猪肉炒木耳、切片香肠、蒜苔炒肉、黄瓜干豆腐粉丝凉菜、大辣椒炒肉韭菜‌炒鸡蛋尖椒干豆腐炸花生米、炸虾片、水果罐头,条件好的点再有个肘子、虾或者什么海鲜之类的,主食都是饺子。

三、礼仪

我老家是山东菏泽的,山东人过年有些规矩。

我爷爷去世的早,那时候还允许土葬,在东窑地东边很远的一个叫老山头的地方。

每年除夕那天上午,得有人去给爷爷上坟,在我很小的时候是我爸去;等我和我哥上初中以后,是我俩各骑着一辆自行车一起去;等我哥去外地打工之后,就我自己一个人骑车子去,一直到上大学。

大概得流程是这样的:

我爸提前在家用白纸和筷子做好灵牌,用毛笔在牌位上写上灵位,准备几样贡品、一瓶白酒、一挂鞭炮,我准备一个打火机和一根香烟。

当天我很早起来,吃完早饭先帮我妈贴好对联和福字,然后就带上物品出发,因为中午之前必须完事。从我家到那边很远,路过农村,经过小山坳,风雪也很大,路程艰难,我骑自行车已经练出来了,这些都不怕。

大概一个多小时能到地方,快到的时候,我能清楚记住我爷爷陵墓的位置,在一个朝向南方的小山坡上,我把车子放在山下,然后找旁边的路就上去了。我把陵墓的周边杂草什么的清理一下,把灵牌放在墓碑前,跪下磕三个头,说:爷爷好,我来接您回家过年了。再站起来把贡品摆好,把瓶酒启开洒地下,掏出打火机点燃香烟,把那挂鞭炮拿出来在陵墓边上放了,拿起牌位往山下走,不回头。

回到家,有时候能碰见送财神的,就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趁着过年的机会,购进一批财神画,去居民区挨家敲门,美其名曰“送财神”,但辛苦费是一张5块钱。居民们在这当口,谁也不愿意跟他们计较,干脆买了算了⁡。

我小时候爱看门神画像,因为都是评书里赫赫有名的大将

楼下各家已经都贴好春联,有的人家贴的好,不仅贴挂签,还贴门神,我姥家是两扇大黑门,分别贴的秦琼尉迟敬德,看上去非常威武。我现在还能记得贴的最多的一副对联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四、日程

除夕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全家出发去奶奶家,爷爷去世没多久,奶奶家从东窑地搬到了麓林山,离我家不远。到了奶奶家,大人忙活做饭,小孩儿是随便玩。晚饭是一般是五点多开始,煎炒烹炸做好一桌子菜,边吃边等春节联欢晚会。到了晚上十二点,我和我哥拿最大的那挂鞭炮去院子里放,厨房里的大人听到鞭炮响就开始下饺子,每年我奶奶都特意下点素馅饺子 ,她用来摆供用。大人再加炒几个菜,一家老小吃完陆续睡觉。

初一上午,起‫的比较晚一点,在奶奶家吃完中午饭就回家了,这一天晚上是在我们自己家过年。

初二早上 ,一家收拾整齐 ,带上过年礼,去我姥姥家,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天,因为人多玩的也高兴。上午,我二姨家三口、三姨家三口、老舅家三口、我家四口都聚在姥姥家的西屋里,快到中午三姨和三姨夫去厨房忙活做菜 ,这些孩子像群野马一会儿屋里,一会儿屋外。到了中午饭菜准备好了,一大家子人上桌吃饭,⁩大圆桌子挨着火炕放好,姥姥姥爷高坐在炕沿。

晚饭也是在姥姥家吃,就是中午没吃完的,又加一些菜。吃完喝完,我爸、二姨夫、三姨夫、老舅四个人去东屋打扑克,玩三打一,赢钱的,但输赢都不‬大,我们几个小孩儿没事儿就在一边看热闹,姥爷在西屋看电视,姥姥有时候还过来瞅几眼,如果看谁输多了,还掏出点钱给补补。我姥姥姥爷不让孩子们打麻将,所以家里人没有会打麻将的,那些年都是玩扑克。打扑克到了九、十点钟就结束,大家各回各家,姥姥家也把大门顶上,关灯睡觉。

初三,初四,初五,这几天是我家、二姨家、三姨家分别请客,让姥姥家的这些亲戚来家里喝酒吃饭。

这应该是鹤岗老街基的冰冻照片,我家属于比较偏的地方跟市里不能比

这几天我们的同学、好朋友也都在忙着走亲戚,大家互相联系的少,等过了初七以后,就陆续都回归了,白天开始互相联系,研究去哪儿放鞭炮、去谁家玩扑克、哪个地方有意思之类的。晚上一般就是和亲戚们去大陆照相馆照冰灯照,那时候的冰灯景观特别简单,要么是用水喷成一个冰树挂,要么就是用几块冰做个动物或者什么造型,二姨三姨她们有时候还领孩子去跃进街那边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