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大金佛寺斋饭:梵净山不可错过的美食体验

发表时间: 2024-12-19 18:48

大金佛寺斋饭:梵净山不可错过的美食体验


梵净山是我五月自驾旅行的最后一站,从成都出发一路经​贵州‮、广西湖南,最后又回到贵州,一个人开了接近5000公里。连续三十多日的长途开车和旅途各种意外带来的焦虑,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到达了一个极限。

本计划从湘西继续北​上湖北转一圈再回四川的,但实在没有力气了,便决定在梵净山修养几日返蓉,没想到却在梵净山渡过了这趟长途旅行最自在放松的几日,而梵净山脚下大金佛寺的斋饭,也可以说是这三十多日来吃的最舒心的饭菜。

到达梵净山的次日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照常是遛狗。

穿过民宿门口的田坎小路,往东南步行200米,即可到达大金佛寺门口。在小路上行走时,抬头便可望见东面寺内露天端坐的弥勒佛金身,金身更远处是绵延青翠的群山,清晨云雾环绕山巅,空气中满是植物庄稼的清新气味。地头里已有农户开始干活,穿着嫩黄色的衣衫,脚踩靛蓝色的雨靴,点缀在草绿的田畦和收割后倾倒的油菜杆间,一派生机盎然。

在这样的大自然里,我的小狗也难得可以享受不被绳子拴住的自由,快活地蹦跳奔跑着。一人一狗在这温和爽朗的早晨,散步走到金佛寺门口的广场,这里有着更加规整的大片空地和草坪。房车自驾的旅人们也已早早起身,支起桌椅用最简朴的锅碗开始烹饪早饭。在这里露营的自驾游客,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一方面是停车区域够大,同时停放十来辆小型房车都没有问题,大家各自选择一个心仪的位置,帐篷一支,活动区域都还非常富裕。另一方面是金佛寺内免费为旅人们提供山泉水和卫生间,有了免费洁净的水源进行饮用和洗漱,在这里住上三五天都不成问题。

我的小狗快乐的奔向房车边围坐着吃早饭的人们,出于安全和礼貌我总是会把它唤走。但有一个叔叔一见小狗‮就喜欢的不行,使劲的招呼我们过去玩,我便带上狗儿和叔叔攀谈起来。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吃,昨夜晚饭在居住的苗寨里草草吃了一碗米线后,把寨子逛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什么物美价廉适合一个人进食的餐馆。梵净山作为贵州著名的景区,基本都还是以游客为主的生意,且大多是贵州菜和苗菜。

旅途路上,吃是我最头疼的问题。驱车千里旅行总是要尝一下地方美食的,但一下馆子怎么着就是两三个菜的点,一个人根本吃不完,打包还要考虑住宿的地方是否有厨房,带不走就只有浪费了。这样一来大部分时候都是吃米线面条或者套餐这种简易方便的食物,三五天才进一次正儿八经的餐厅,点上几个荤素适宜,汤饭可口的餐食。再者在路上的时间多,长途开车难免饥一顿饱一顿。

而且贵州湖南的菜系多重油重辣,虽说也吃了不少好东西,像六盘水烙锅——一种在铁盘上煎烤各类新鲜食材,配以贵州特色折耳根糊辣椒蘸水的美食,还有在广西梧州吃到的粤式纸包鸡——肥嫩的带根鸡翅腌制后包裹在澄黄的玉扣纸中油炸,葱香四溢。这些滋味各异的美食自是非常可口,但吃多了肠胃也会负担过重,所以此时已出门三十多天的我,并无什么口腹之欲,梵净山的野生菌火锅、贵州辣子鸡实在让人提不起胃口。

所以当正在逗小狗的大叔告诉我,金佛寺可以吃斋饭,并且好吃又便宜时,本就还没吃早饭的我,双眼立马露出了饥肠辘辘的白光,想着斋饭定是朴素干净不油腻的,正好宽慰我辛苦的肠胃。兴奋的打听完吃斋饭的细节后立马决定中午就去吃,隔壁打水路过的阿姨们也在搭腔,一个劲儿的夸赞斋饭吃得多舒服。有过多次自驾旅行经验的我可太清楚,年轻人们的打卡胜地,大概率都是雷。但中老年人群口口相传的的旅行路书,才是最不会踩坑的。

于是中午时分我便带着小狗又来到了金佛寺,早上和我聊天的叔叔说让我把小狗栓在他们车子旁边的树干上,他们帮我看着,我进去庙里吃完还可以转转再出来。安顿好小狗我便兴高采烈的从侧门进庙了,饭堂就在侧门边一小块田地旁,地里种了些蔬菜,田边是半人高的灌木丛围挡,缝隙间还能隐约瞅见长势极好的丝瓜从茂密的叶片间冒出身子。

来之前叔叔阿姨们已经嘱咐过我,中午的斋饭是和寺内的僧人们一起就餐,餐前需双手合十静心听僧人们诵经,就餐期间不可说话交谈,更不可玩手机,吃完的碗筷要自己收拾清洗。说是既然香客们来体验斋饭,那就得真正和修行的僧人一样,带着礼佛和敬畏的心情用餐。

可惜我到的时候已经过了12点,第一波吃斋饭的僧人已经离去,诵经的部分就错过了。但这也并没有因此而影响我的敬畏之心,说来也奇怪,以前因为工作学习去过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寺,无论是被称为南方净土之宗的东林寺,还是六朝名刹满壁精美佛像雕塑水陆庵,都没有让我的内心能升起如在大金佛寺斋饭堂这样强烈的敬畏之心。

步入饭堂如农家乐房屋般简朴的铁皮大门,一进去自然而然的就放低脚步不敢发出声响,更不好意思东张西望观察环境布置,径直走到碗橱边站立的大妈身旁,低声询问斋饭价格后扫码付款。也不好意思询问今日的饭菜款式是否合心意,像个初入学堂的小学生一般端着分发到手的碗筷排队盛饭。这一点上倒真是不如上了年纪的人们心态放松,随后进来的叔叔阿姨们总是乐于用轻快悦耳的嗓音询问各种事宜,有的还会探头观望码放陈列在铁盘里的菜式,低声讨论着品类和数量,不合胃口的丢下一句算了明天再来吃便转身离去。负责招呼的大妈脸上总是笑意盈盈,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耐心的招呼每一个香客,不断重复着就餐的规矩,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中间是师父们的位置大家不要乱坐。

打好菜后我便来到女客落座的那一排,将汤碗和饭碗摆放好坐定,这才敢抬起眼看看四周的环境。原来饭堂不过就是铁皮板房简易搭制而成,屋顶由裸露着的钢架支撑,还悬挂着正红色的中国结和一顶大灯笼。正前方的供桌上供奉着一尊弥勒佛像和鲜花灯器,墙上贴着一副《食存五观》的训诫,提醒人们吃饭时也要持有修行的心。桌上整齐的摆放着僧人们的碗筷,用白色纱布遮盖着,不时便会有错过第一波就餐的黄袍僧人独自进屋,拿着自己的碗筷打好饭菜安静的吃起来。僧人们吃饭速度很快,且目不斜视,似乎饭堂里只有他一人存在。我不过是吃两三口饭的时间,便有僧人进来吃完又离去。

毫无意外饭菜很简朴,清炒莴笋叶或木耳,红油豆腐,蒜蓉娃娃菜,但是油水比我想象中重一些,或许是寺庙地处贵州的缘故,每道菜里皆还有些小米辣子。米饭是掺有粗粮杂粮饭,混合着饭菜和油气,吃起来也是有滋有味。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夸赞之处,但细嚼慢咽的过程中,心里却翻腾起一股奇妙的喜悦。如同耳后环绕着一股看不见的薄雾,清透但庄重,这雾气伴随着一次次的咀嚼钻进口鼻耳眼,身体被注入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

这种吃饭的氛围和以往都不一样,不像读书军训时饭桌旁有教官监督的那种安静紧迫,也不像独自在家吃饭时那种放松随意。而是安静平和的重复夹菜,入口,咀嚼,吞咽这最简单的行为,心里眼里只有碗中的饭菜。既没有大快朵颐尽情满足的欲念,也不想心浮气躁顾盼左右的杂念,只想专专心心对待每一口食物。也许是因为十块钱一碗的新鲜食材对我这个旅行者来说难能可贵,也可能是因为和僧人们同食,不自觉便会受其影响,总之每一口滋味都被一种庄重的敬畏心细细品尝。或许这便是人们趋之如骛想要去香火胜地吃斋品茗的原因,即便不入佛门不信宗教,单凭这吃进肚中的食物,仿佛就能体会某种懵懂的信念,察觉到感恩和知足,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极大的抚慰。

饭毕于寺中闲逛,并未进大雄宝殿参观,只是穿过殿后的三道法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爬上长长的阶梯去到大金佛寺的最顶上。上去以后视野极开阔,整个寺院尽收眼底,大雄宝殿周边没有什么多余的建筑,只有草绿色的方块平地,间或种植着树木,还有两方圆形的池塘,视线越过池塘便是山势平缓的山丘,更远处的山脉被烟灰色的轮廓勾勒,安静祥和让人心生欢喜。五一假期刚过,寺内几乎无人,独享这寺顶风光的我,好像也能感受到“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的气韵。

出寺后去房车大叔那领狗,大叔一个劲儿的夸赞着小狗可爱听话,我则高兴的跟他转述着斋饭的可口舒心。后来待的几天,每天早中晚遛狗的时候,都会去叔叔那逗留聊天,逐渐也听到了不少他的故事,有机会单写一篇文章讲讲。出门多天的我,总算是在路上结识了朋友,一老一少的友谊在金佛寺门口圆洽相融。

第二天又去吃了一次斋饭,去之前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梵净山或许有什么人和人融合相处的磁场,一路上认识的朋友基本都在这儿了。听说她们也没吃过斋饭,我便带着他们一起又去大金佛寺了。蒙蒙细雨中,我和这初识的新朋友一道,先同又在寺门口做饭的房车叔叔聊了会天,然后再熟门熟路的领着女孩们进入饭堂。在安静的斋饭堂中,两位女孩儿和我头天一样,把饭菜吃的干干净净,碗筷整理的规规矩矩,眉眼嘴角间尽是纯洁的光芒和值得被珍藏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