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2 09:37
江畔弦歌:宝山往事集
宝山往事集
讲述宝山的历史文化故事
《江畔弦歌:宝山往事集》一书收录了关于宝山的历史文化故事数十篇。其中第二部分“人物琐忆”讲述了宝山近现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相关事迹,如陈伯吹、陈佳洱父子。
陈伯吹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被誉为“东方安徒生”。其子陈佳洱,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北京大学原校长。父子俩的专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陈佳洱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陈伯吹却是他迈向科学世界的引路人。
兰花香里的科学之路
九月的北京比上海凉快不少,大清早出门还是添了薄薄一件外衣。匆匆跑去花市买了一盆兰花,服务员体贴地说西门人少方便喊出租车,南门已经无法动弹了:“赶时间坐地铁吧,不过兰花准会挤烂,如若上了出租车,就怕没一个半小时的到不了农展馆。”出了花市,拦下了迎面而来的出租车,遇上北二环两车追尾,一路行行止止,果然如服务员所料,到达农展馆,一个半小时。
10时,如约与佳洱校长在社区门口碰了面,我开心地迎面而上,我们都戴着口罩,两眼相视而笑。
佳洱校长是陈佳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之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我与他相识于2018年11月,那年我费时八年时间编辑出版了《陈伯吹书信集》,首发式上我请他在书上签一个名,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辛苦你了。”眨眼老人88岁了,身板依然如三年前硬朗,精神像老墨上的光华,含蓄而灿烂。这回我是请他为2022年12月我与宝山图书馆一起策划的“宝山风华”展览题几个字,他面露难色,说小时候要练字的时候碰上打仗,害他到老写字不成样子,所幸他顿了顿,笑笑说:“人自家乡来,我就勉为其难了。”
我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在桌上放平,他拿着笔问我写什么,早年他曾在一篇报道中谈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这次的展览偏于人文,我建议他可否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位置互换,改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他听了高兴,一笔一画、仔仔细细在纸上写下了这几行字。
陈佳洱题字
服务员见我收起纸笔,端来了两杯茶水。窗外有一片绿地,绿地里有一片花海,浓浓的香气不时飘入房间。我把兰花放上桌子,紫色的花瓣飘出暗香,我问他可喜欢,他脱下口罩,抿了一口茶,说暗香才能袭人,好似人文文化,因为科学文化追求真,人文文化则教人求善求美,唯有具备了人文文化,才能真正找到客观的规律,也就是真理。意外听到佳洱校长如此隽永的真言,我自觉十分幸运,于是好奇问他是如何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说,那是因为他的父亲陈伯吹。
陈伯吹
那年佳洱校长5岁,夏季的一个傍晚,整个天空黑沉沉布满了乌云。陈伯吹正在书房写作,小佳洱不敢独自待在房间,走入父亲的书房,静静坐在了父亲身旁看着窗外。突然天空闪出一道亮光,刺得小佳洱睁不开眼睛,紧跟着被雷声的巨响吓得哭了起来。陈伯吹停下手中的笔,将他搂入怀中,不停地安慰他,并问他:“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打雷吗?”“是雷公发火,要劈不孝的人啊!”小佳洱回答。“是吗?是谁告诉你的?”陈伯吹惊奇地问。“隔壁老奶奶讲的!”小佳洱说。陈伯吹听了“扑哧”笑出声来,摇摇头说:“打雷,不是雷公发火。这是正电和负电相遇时放电的结果,懂吗?”小佳洱同样摇了摇头。
见他不懂,陈伯吹耐心向他开始了解释:“你看,我的左手上是负电,右手上是正电。两种电相互作用就像两个巴掌拍在一起一样。”说着“啪”的一声,把两个巴掌拍响了。“那电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它们会放电?”小佳洱睁大眼睛问。“电可以通过物体间的摩擦产生,人们常讲‘摩擦生电’就是这个意思。” 陈伯吹说,“夏天天热,云层飘动时与周围空气摩擦,就产生了电。有的云块带正电,有的云块带负电,它们相互吸引,当它们碰到一起时就发生放电,发出火光和声音”。
小佳洱似懂非懂,继续问:“摩擦真能生电?”见他有兴趣,陈伯吹请太太找来一块玻璃板,再剪了几个小纸人。他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上,左右各一本,随后将玻璃板架在书上,将纸人放在玻璃板下,接着用擦眼镜的绸布包住小佳洱平时玩的一块长方形积木块的外面,快速地在玻璃板上擦动,板下的小纸人儿随之在桌面和玻璃板之间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地跳动起来了。小佳洱看得入神,不禁鼓掌叫起好来。陈伯吹告诉他:“这个游戏叫作‘跳舞人形’,绸布和玻璃摩擦产生了电,是电吸引了纸人向上蹦。”
佳洱校长边说着摩擦生电的故事,边模仿他父亲的样子,伸出手指,专注地在桌上左右摆动:“玻璃离桌面不能太高,两厘米左右,这样小人就动了。”
1945年抗战胜利,这年秋天他的叔叔作家陈汝惠将他送去了襄阳南路的位育中学念书,校长是陈伯吹的好朋友教育家李楚材。战后的位育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数理化教师,陈佳洱的班主任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李玉廉,物理老师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周昌寿,数学老师是留美回来的博士陈安英,陈安英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英文能力,对他们进行了全英文教学,这着实训练了陈佳洱的英文。陈伯吹抗战期间去了北碚,待抗战结束回到上海,为陈佳洱带来一本英文版的《森林中的红人》,说的是印第安人的故事,在他的鼓励下,陈佳洱花了一个暑期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发表在了《华美晚报》上。作为父亲,陈伯吹希望陈佳洱成为一名文学家或者翻译家,陈佳洱也有过这样的愿望,然而陈佳洱深受学校数理化教师的影响,对于科学的兴趣远远超越了文学。陈伯吹并不为此烦恼,陈佳洱平日多住在学校,学校附近有家电影院,有一天播映《发明大王爱迪生》,陈伯吹特地赶来学校接他去看了电影。没过多少日子,《居里夫人》上映了,那天下着大雨,陈伯吹仍然赶来学校接他去看了电影,而后给他买了居里夫人女儿艾芙·居里写的《居里夫人传》。读完居里夫人的故事,陈佳洱发现自己的灵魂在震颤,他从书中汲取到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毕生奉献科学的精神。至今他记得父亲对他的那句叮咛:“你这一辈子假如能像居里夫人那样对国家有贡献,你就没有白活。”
陈佳洱(左)与“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大珩
学校里陈佳洱与三位同样热爱科学的同学组成了“创造社”,专门从事科学研究,自己制作发报机、制作收音机,最有成就的是他们给学校做了一台大功率扩音器,每天早上学校用它来播放广播体操。他们还编了一本《创造》杂志,刊登的内容大多是四人做收音机的经验,和翻译美国Popular Science(《大众科学》)杂志上部分看得懂的文章。我问他几十年过去了,杂志有否留着一份做纪念?他说:“当时四人分工油印,只传播于学校,早已没有了。”不过他的眼角闪出一丝神采,说《大公报》一位潘老先生,当年刊登了他的《我们是怎么样去出版“创造”的》。
同班同学中,令陈佳洱印象深刻的有钱绍钧,与他一起坐在第一排,由于他的脸生得圆乎乎、胖乎乎,同学们便叫他“面包”。钱绍钧后来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学家。坐在陈佳洱身后的是田长霖,曾经的美国伯克利大学校长,著名的热物理科学家。那时候他头长得大,所以得了“大头”的外号:“他坐在我后面,上课时大家都专心听课,听得高兴,他就轻轻捅我一下跟我开玩笑。他很聪明,数学考试老是第一名,谁也考不过他。”佳洱校长说。20世纪90年代,田长霖与陈佳洱有回见面,田长霖跟他打趣,是他用铅笔捅出了一个北大校长。
我尊敬这样睿智、这样简淡的长者,尽管谈话中他所说的有些科学用语我无法理解,他的科学之路,犹如兰花、犹如暗香,却在我心头萦绕飘拂,久久不去。
新书推荐
点击加购
《江畔弦歌:宝山往事集》
唐吉慧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唐吉慧,上海宝山人。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人文历史研究与散文写作。著有散文集《旧时月色》《旧时相识》《雁来时》,编著有《俞振飞书信集》《周有光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集》《陈伯吹书信集》等。策划有“纪念黄炎培诞辰145周年——老友会·黄炎培胡厥文手迹文献展”“白玉兰盛开——中国人文与科学珍藏展”“永远的辉光——百年统战名人手迹展”“江畔弦歌——宝山‘百年教育’史料展”等。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宝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宝山区新联会会长、宝山区青联副主席、宝山区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图书素材源自《江畔弦歌:宝山往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