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7 16:15
古往今来,泉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泉州儿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雄才英杰。他们的故居散落在泉州古城里,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
每一处故居,都是一部历史,一本书籍,一幅画卷,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阅读、去欣赏。
打卡名人故居
小山丛竹——董杨大宗祠(旧馆驿2号)——杨滨海进士第(旧馆驿85号)——庄国祯故居(井亭巷47号)——李五故居(古榕巷12号、20号)——苏廷玉故居(通政巷4号)——陈光纯故居(中山路345号)——李功藏故居(金鱼巷26号)——李贽故居(万寿路123号)
. 01
小山丛竹
“小山丛竹”地处泉州城北,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建有祀詹祠堂;北宋在祠旁筑屋为“小山丛竹书院";南宋朱熹多次莅院讲学,建亭植竹题匾;近代弘一大师曾在此讲经题字。特别是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小山丛竹”朝拜朱熹,该园因此声名远播,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018年10月,泉州市本着“保护、还原”的出发点和打造精品文化园林的初衷,开始复建小山丛竹公园。复建的小山丛竹公园于2020年11月移交给泉州文旅集团管理,经过近半年多的整理和完善后已于2021年5月3日对外开放。
小山丛竹的修复和改建以原先的历史文脉作为基础,并着力打造成为“精品文化公园”,整体围绕欧阳詹、弘一法师和朱熹的行迹分别开设不二祠、晚晴室、诚正堂,希望传递先贤引领的泉州尚学之风的同时,同时鼓励更多的古城居民在阅读中滋养向上向善的力量,传播古城历史文化。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模范巷
02 .
董杨大宗祠
闻名遐迩的董杨大宗祠,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唯一一个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
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整体建筑承袭明清风格,每一处均精雕细琢。祠内正殿奉祀董仲舒公、杨震公、董杨道宾公,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杨延昭元帅。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清嘉庆和道光年间,董杨族人商定,以捐资和进主的形式,联合福州、漳州、泉州、台湾地区各地外房外支董、杨同姓,重建宗祠。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宗祠破土动工,5年后告竣。1999年,海内外宗亲慷慨解囊,筹资约300万元重建宗祠。5年后,董杨大宗祠落成。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旧馆驿巷2号
. 03
杨滨海
进士第
杨滨海的进士第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是闽南典型的手巾寮建筑,共有五寮,每一寮都有三落进深,并且彼此相通。据其后裔介绍,门前原来有一块“进士第”牌匾。
杨滨海登进士第后,辞官尽孝、辞官从教,成为佳话。道光《晋江县志》载:“嘉庆十三年戊辰吴信中榜,杨滨海即用县请改教,历漳州、台湾教授。”许邦光在墓志铭中写道:杨滨海“释褐后,授四川令,以母老乞归”。按照清代惯例,登进士第后可授知县,而杨滨海却因母亲年老,呈请归家照顾母亲,同时呈请改任教职。在朝延没有新的任命前,杨滨海回到了故乡泉州,一方面照顾年老的母亲,一方面“家居受徒”,教书育人。由于杨滨海“经史百家及诗赋靡不甄综”,学问渊博,因此“从学者众”。当时的杨滨海进士第书声琅琅,为海滨邹鲁的泉州增光添彩。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旧馆驿85号
04 .
庄国祯故居
井亭巷47号是明代户部侍郎庄国祯的故居,也是庄国祯的后人、著名教育家庄垂纶的故居。庄国祯故居也被称为“侍郎第”,这座距今400余年的古大厝,是泉州现存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现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国祯才华横溢,为官清正廉明,深受民众爱戴,逝世后皇帝钦赐祭葬。后来朝廷按礼制,赠封其祖父和父亲为河南布政使(正二品衔),成为一时佳话。而庄国祯次子庄懋华,则任湖广左布政使(正二品衔)等职,人们因此称庄国祯一门“书香门第,四代二品”。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井亭巷47号
. 05
李五故居
古榕巷12号和20号是明代大富商、慈善家李五的故居,李五(1386年-1457年),晋江凤池(今晋江池店)人,名英,字俊育,因排行第五,人们习惯称之为李五。
明代的泉州制糖售糖业已经非常发达,李五利用家乡土地肥沃、水陆交通方便的优势,发动乡人广泛种蔗榨糖,收购外运,生意越做越大。
据介绍,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巨富的李五来到古榕巷购下大片土地,建起一座九落大厝,占地十余亩,东至井亭巷,西至旧馆驿,有房间100多间,蔚为壮观。随着历史的变迁,此后的五六百年间,李五故宅大部分转卖或出让,如今李氏后人继承的,只有12号、20号两处院落。
李五不仅注重慈善,同样注重家风,诗礼传家,李五后人中出过十三位进士、举人,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12号、20号
06 .
苏廷玉故居
通政巷4号是清朝代四川总督苏廷玉(1783-1852年)的故居。苏廷玉,字韫山,号鳌石,晚号退叟,清朝泉州府同安县人,进士出身,代四川总督,为官清明、热心公益,在四川任上七年,严办匪徒、赈恤饥馑,离任之时,“百姓遮道,万人泣送”,美名流传至今。
而今,苏廷玉故居在保留了原有宅邸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打造成了一处富有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的文创空间——印记闽南文化驿站。驿站内设有艺术展厅、闽南剧场、茶舍等小型文化空间,定期举办各种特色艺术展览、交流会。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通政4号
. 07
陈光纯故居
位于泉州市中山中路的陈光纯故居,是近代早期泉州洋楼的典型代表,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陈光纯故居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现由泉州市档案局、泉州市档案馆、泉州文旅集团在此处联合设立泉州侨批馆。
馆内共由一个序厅、四个主展厅和一个互动室组成,共布置展板105块,展出侨批及相关照片图片304张,侨批实物92份,许多馆藏侨批实物为首次对外公开展出。
通过图片及实物展陈,向游客以及来泉的华侨更全面地展示侨批的历史、常识和泉州侨批的基本情况。来到这里,可以感受“世界记忆遗产”侨批的魅力。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345-1号
08 .
李功藏故居
李功藏(1860-1928年)是印尼华侨,他的大名,在府文庙泮宫门楼上可以找到。1914年,他捐资将泮宫门楼由原来的砖木石结构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李功藏故居老宅主体、院子 、双护厝、三间张基本还有原来的模样。入门处阳刻的三国志人物石雕虽已在特殊年代被损毁,但从残留看,人物动作依然栩栩如生。阴刻的麒麟、花草工艺也很细腻,连石柱础的雕花也非常精致。
走进屋内,屋顶的红瓦当、木雕的公妈龛,样样不含糊。因为后人居住和修缮到位,在金鱼巷中,李功藏故居可谓保存最完好。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金鱼巷26号
. 09
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始建于1421年,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原为一座两进三开间的闽南传统民房建筑,现由前落通道、天井、正厅及后落庭院组成。
21年3月份,李贽故居修缮提升工程启动,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包括屋顶整修、木构件修复和更换、墙壁粉刷等,尽可能保存和延续其历史风貌。
修缮过后,李贽故居以展厅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眼前。如果你经过城南,不妨踏入这先贤故居,这位中国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将向你展示他那千秋闪光、博大精深的思维和舍身追求真理的一生。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万寿路123号
这些名人故居,不仅是泉州的文化名片,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曾经的生活片段,也能够感受他们的思想光辉,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
趁着周末将至,一起来打卡泉州古城里的名人故居吧~
来源:泉州文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