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领略邢台威县的独特风情与历史印记

发表时间: 2025-01-26 06:31

领略邢台威县的独特风情与历史印记

一、威县初印象

威县,这座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东部平原的县城,犹如一颗隐藏在冀南大地的璀璨明珠。它东邻清河县,西界广宗县,北与南宫市毗连,南与临西县及邱县接壤,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总面积达 1012 平方千米的威县,在邢台市的区域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你初次踏上这片土地,便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这里地势平坦,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为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威县的河流众多,老沙河、清凉江、古漳河、赵王河、溹泸河、西沙河等蜿蜒而过,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威县,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更是一个充满故事与活力的地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威县的方方面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

二、历史的厚重沉淀

(一)千年沿革

威县的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展开。早在先秦时期,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彼时它地处冀州、兖州交界之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见证了诸多历史变迁 。

西汉后期,汉平帝封宗亲刘如意为广宗王,置广宗国,威县地属之,自此开启了与封建王朝建制紧密相连的发展历程。随着朝代更迭,威县的行政归属也不断变化,历经了无数次的调整与变革。

元朝时,威县成为威州州治所在地,在区域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到了明洪武二年(1369 年),威州降为县,始称威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

在近现代,威县更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南党、政、军机关在威县驻扎长达 7 年之久,、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生活。这里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根据地,无数威县儿女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这种深厚的历史传承,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威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它不仅塑造了威县独特的文化性格,还为这片土地赋予了深沉的文化底蕴。历史的记忆渗透在威县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威县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威县人奋勇前行 。

(二)地标见证

在威县的大地上,鲧堤静静矗立,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默默见证着威县数千年的风云变幻。鲧堤距今已有约 4000 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上古时期鲧治水时所筑 。

据清代文献记载,鲧堤蜿蜒数百里,从临西起始,途径威县,一直延伸至南宫,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是先民们抵御洪水的坚固屏障 。在威县境内,鲧堤遗址长约 20 公里,其中邵固至孙庄一带保存较为完好,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岁月打磨,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雄伟与壮观。如今,这段鲧堤大致还保留着十之五六的规模,高 7 米,宽 15 米 。站在鲧堤之上,仿佛能看到当年先民们众志成城、修筑堤坝的艰辛场景,能听到洪水咆哮时,鲧堤抵御洪水的澎湃之声。

鲧堤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段古老的堤坝遗迹,更是威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承载着威县人民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勇气,是威县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它让后人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触摸到威县古老文明的脉搏,感受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

三、特色文化大观园

(一)非遗瑰宝

威县乱弹,作为河北南部的传统戏曲剧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戏曲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起源于清代康熙末年,至嘉庆、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威县乱弹兼容并蓄,融合了河北乱弹的东、西两路以及山东乱弹的精华,成为了一个多声腔剧种 。其声腔丰富多样,涵盖了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等,每一种声腔都各具特色,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听觉的盛宴。

乱弹腔是威县乱弹的核心声腔,它高亢粗犷,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唱腔独特,音乐流畅,在演唱时,男女腔均以本字咬音,假嗓拖腔,韵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在音乐的用律上,威县乱弹采用 “纯律”,其唱腔与伴奏之间 “支声复调” 的科学运用,在全国其他声腔中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这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使得威县乱弹的旋律更加丰富多变,富有层次感,能够更好地烘托出剧情的氛围,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威县乱弹的剧目丰富多样,约有三百多种,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奇等多个领域。其中,《临潼山》《杨金花夺印》《大刀王怀女》等经典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久演不衰。这些剧目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威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威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在表演方面,威县乱弹注重唱、做、念、打,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剧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们的表演浑朴古拙、粗犷热烈,无论是细腻的情感表达,还是精彩的武打场面,都能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

值得一提的是,威县拥有中国唯一的乱弹剧团 —— 冯庄乱弹艺术团。该团成立于 2013 年,现有 50 多名演职人员,其中 30 多名是全职。多年来,他们致力于威县乱弹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传承了经典剧目,还积极创作新戏,为威县乱弹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冯庄乱弹艺术团都会在威县人民广场等地为群众带来精彩的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掌声不断。听乱弹过大年,已经成为威县民间的一项重要习俗,承载着威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除了威县乱弹,冀南梨花大鼓也是威县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最初被称为 “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敲犁铧片,唱农歌而得名 。梨花大鼓主要流行于威县及周边地区,包括鲁西北、豫北、太原、石家庄、保定等地。在民国时期,梨花大鼓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演唱队伍不断壮大,名伶辈出,极盛一时 。

梨花大鼓的唱腔以板式腔体的梨花腔为主,板式丰富多样,有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等四种板式。其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演唱者右手执鼓楗击鼓,左手操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伴奏,到 70 年代后,又增加了四胡、二胡、扬琴等伴奏乐器,丰富了演奏效果,增强了伴奏表现力 。

在表演形式上,梨花大鼓通常为单人站唱或二人对唱,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说唱,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其演唱风格朴实,声情并茂,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 。梨花大鼓的传统书目众多,如《海公案》《响马传》《杨金花夺印》等,这些书目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

威县的非遗项目,是威县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威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威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威县的过去,感受威县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二)红色印记

威县,这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在革命时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南党、政、军机关在威县驻扎长达 7 年之久,这里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指挥中心和战略要地 。

、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威县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着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威县的大街小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威县人,成为了威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威县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抗击侵略者、解放全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无数威县儿女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革命队伍中,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威县,也因此成为了冀南地区参军人数最多、牺牲烈士最多、输出干部最多的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如今,威县仍然保留着许多革命遗址,如冀南区委、行署和 129 师指挥部、冀南报社、冀南书店、宏济医院等。这些遗址犹如一座座历史的丰碑,默默地见证着威县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走进这些革命遗址,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

为了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威县积极开展各种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观革命遗址,聆听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威县大地代代相传 。同时,威县还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通过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威县的红色历史,也为威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四、诱人的特色美食

在威县,美食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每一道佳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威县火烧,堪称威县美食界的瑰宝,早在清朝中叶,便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香酥的口感声名远扬。它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明朝 “燕王扫北” 之乱后,河北一带民生凋敝,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 “迁山西民以实之”,随着山西移民的迁入,原由西域传到山西的以吊炉打烧饼的手艺也传到了威县一带。威县人独具匠心,融合北方的大饼与胡饼工艺,以威县的细白面与小磨香油为原料,佐以细盐、花椒粉,用吊炉精心烘烤,创制出了风味独特的 “火烧”。

威县火烧用料极为考究,工艺更是独特。其制作工序包括和面、抻条、成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到之处。烘烤时,以木炭作底火,要求柴硬火温,用火讲究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须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呈现出诱人的焦黄色,外酥内软,香气扑鼻却毫不油腻,口感绝佳。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在齿间碎裂,紧接着是内层柔软劲道的面饼,伴随着小磨香油和调料的香气在口中散开,令人陶醉。

威县火烧的种类丰富多样,有无馅火烧和肉馅火烧之分。无馅火烧形似羊肉泡馍所用的馍,个头大小如手掌,咬起来十分劲道,即便外层发霉,切去发霉部分后,其余部分依然可食用,毫无变质或异味,因其过硬的质地,还获得了 “钢火烧” 的美称。食用时,人们常常将其撕碎泡在自己的菜中或汤里,与羊肉汤搭配食用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肉馅火烧则含馅似饺子,皮薄馅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轻咬上一口,油水便会滋滋溢出来。肉馅火烧又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两种。干火烧的做法是将面和好揉匀后,切成一两左右大小,用擀面杖擀成薄如纸张的面皮,抹上油卷起,竖立压开,包入肉馅,再压成直径 10 厘米左右的圆饼,放在专门打饼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黄。油火烧则是直接用面皮包馅,在平底锅浅油中煎熟,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馅料多用猪肉剁大葱,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深受外地游客的喜爱和称道 。

除了火烧,威县的三白西瓜也极具特色。三白西瓜是威县的传统特产,因其皮、瓤、籽皆为白色而得名。它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瓜种并在此种植,到清末时全县已广泛种植 。

三白西瓜个头较大,味道甘甜,外形呈椭圆形,表皮较厚,这使得它具有良好的耐运输性。其色泽白中泛绿,瓜瓤多汁,汁甜含蜜香,爽口且籽少。在阴凉的屋内一般贮存 3 个月后,皮不皱、味不变、瓤不泻,含糖量高。据专业机构鉴定,该瓜除具有普通西瓜的特性外,还富含十八种氨基酸,铁、钾、硒含量高。由于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和现代无公害种植技术,无化肥、农药残留量,是少见的无公害食品 。

值得一提的是,三白西瓜不仅食用价值高,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当地医务人员临床使用情况和食用者的反馈表明,它具有祛火、降暑、解毒、消炎、活血、降血压、补铁、补钙等功效,对中暑、中毒、高血压、糖尿病、结肠炎、直肠炎、痢疾和铁、钙性疾病等具有独特的疗效,并有防癌、抗癌和抗衰老作用 。在炎炎夏日,来上一块清甜多汁的三白西瓜,既能消暑解渴,又能为身体补充营养、带来健康,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五、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一)改革创新之路

曾经,威县的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经济指标在邢台市排名靠后,是个不折不扣的 “后进生”。2012 年,威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发展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威县人民的肩头 。

然而,威县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踏上了改革创新的征程。2014 年,威县迎来了重大转机,被列为河北省唯一的县级综合改革试点,这一机遇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威县前行的道路。

在改革的浪潮中,威县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行政审批改革方面,威县敢为人先,2014 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行政审批局,将县直 26 个部门的 166 项审批职责划转在内,把 42 枚公章变成 1 枚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了 “一枚印章管审批” 。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激发了市场活力。此后,威县行政审批改革持续深化,2021 年 12 月又设立了全省首家县管单设企业服务中心,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让涉企事项实现了 “进一扇门、上一张网、办所有事” 。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威县营商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自 2021 年起,连续三年位列省对县营商环境评价最好档次。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全县经营主体数量从 1.1 万家增长到 5.5 万家 。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威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 增长约 1.4 倍,全部财政收入增长约 2.3 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约 2.1 倍,成功实现了从 2012 年的国定贫困县到 2018 年脱贫摘帽,再到 2023 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的华丽蝶变 。威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 “威县模式” 和 “威县速度” 。

(二)产业发展格局

如今的威县,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形成了清晰而富有潜力的产业格局,涵盖三大主导产业与两大新兴产业 。

在三大主导产业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表现尤为亮眼。作为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它拥有生产及配套企业 463 家,其中规上企业就有 40 多家 。这里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专用车、内外饰、方向盘、滤清器、密封件、轮毂、轮胎等,多达 1600 多个品种,整车配套率达 30% 。威县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积极与外界合作,与上汽、陕汽、比亚迪、吉利、长城、宇通、金龙等二十余家汽车主机生产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吉利新能源商用汽车项目的落户,更是让威县实现了整车生产的梦想,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同样成绩斐然。该产业拥有生产及配套企业 198 家,规上企业 22 家,产品涵盖乳制品、生物肥、纺织品、速冻调制食品等多个领域 。君乐宝乳业集团在此投资建设了白小纯、悦鲜活等 12 条乳品生产线,年产乳制品 28 万吨,为威县的乳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根力多生物科技公司连年蝉联中国生物肥料企业竞争力百强首位,展现了威县在生物肥领域的雄厚实力 。

中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也不甘落后,拥有生产及配套企业 227 家,规上企业 31 家 。其产品包括 “光热 +” 采暖设备、风电叶片、核子级树脂、电气设备、血液灌流器、光伏发电、节能门窗等,充分体现了威县在高端制造和新能源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发展成果 。

与此同时,威县的两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前景广阔。总投资 132 亿元的邢钢搬迁项目落户威县,目前已经开工建设,预计投产 。为了推动特钢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威县聘请了北京科技大学编制特钢及上下游产业发展规划。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以邢钢为龙头,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特钢产业集群将在威县崛起,为威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

大健康产业作为另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医疗器械、健康医药、体育健身等领域已初具规模 。威县正紧紧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重点围绕健康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健、健康食品、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重点领域和相关行业开展招商选资,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威县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

六、多彩旅游好去处

在威县,旅游是一场心灵的奇妙之旅,能让你沉浸在多样的景致与独特的氛围中。

东夏官,作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里的昭德文化广场热闹非凡,人们在此休闲娱乐,感受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意水上公园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周边绿树成荫,是人们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 。村史馆里,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生动地展现了东夏官的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依托葡萄产业打造的 “巨峰葡萄小镇” 更是独具特色,游客们可以漫步在葡萄长廊下,欣赏串串饱满的葡萄,感受丰收的喜悦;还能亲自参与葡萄采摘,品尝香甜多汁的果实,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孙家寨同样是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以孝道文化闻名遐迩 。踏入这个村庄,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礼仪之邦。初一、十五的饺子宴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每到此时,村里热闹非凡,老人们齐聚一堂,享受着志愿者们精心准备的美食,感受着晚辈们的关爱与尊重。村里还打造了没有 “围墙” 的敬老院,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孝文化长廊,了解孝道文化的源远流长;漫步菊花园,欣赏美丽的菊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走进农耕体验园,亲自参与农事活动,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还能去马场,与骏马亲密接触,感受自由奔放的气息 。孝道文化讲习班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孝道文化的平台,通过聆听讲解、参与互动,让孝道文化深入人心 。

君乐宝乳业基地,同样是国家 AAA 级景区,为游客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乳业文化的大门。在这里,万亩苜蓿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绿意盎然,为奶牛提供了优质的饲料 。“牧场建在草场里,工厂建在牧场旁” 的独特布局,让游客们能够亲眼目睹奶牛养殖、牛奶采集到乳制品加工的全过程。在奶牛科普馆,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游客们可以深入了解奶牛的生活习性、饲养知识以及乳业的发展历程 。挤奶大厅里,先进的全自动挤奶设备有序运作,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看奶牛挤奶的过程,感受科技在乳业生产中的应用 。此外,还有各种有趣的互动体验项目,如模拟挤奶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了解鲜奶的产生方式,增长知识 。

七、未来展望

威县,这颗在冀南大地冉冉升起的新星,正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姿态迈向未来。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特色文化、诱人的美食风味、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多彩的旅游资源,已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展望未来,威县将继续秉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经济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壮大,不断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文化方面,加大对非遗项目和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力度,让威县的特色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旅游产业也将迎来新的飞跃,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旅游景点和线路,吸引八方来客,让威县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

相信在威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实现更加辉煌的发展,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威县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