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1 21:30
夕阳西下,站在小鱼山俯瞰老城,康有为那几句“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不寒不暑,可舟可车”映入眼帘。
五四广场海边拍摄,红色的是“五月风”雕塑,青岛新地标之一。
海军博物馆功勋舰之一的济南舰,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末期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首舰。
[接上期]11月2日,陪女儿去黄岛参加全国注册考试,考完试,我们去了青岛市区,这段时间旧疾复发,眼睛也不允许多看手机,这篇小文今天才完成,拜访互动暂停,请朋友们见谅!
逛完栈桥尽头的回澜阁,返回正对着的那条老街正是中山路,它见证了青岛百年沧桑巨变。
中山路最南端路口这座建筑是中山路1号,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系德国青年派建筑。
“一一,一二一,爸爸带俺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首带着青岛口音、传唱了近一个世纪的童谣,总能轻易勾起60岁以上老青岛人的情愫和回忆。
“上街里”,说的就是中山路,现在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100年前,它是通往前海的货运道路,100年后,它是青岛最老的商业街,也曾经是老青岛人最向往的繁华之地。
1901年从栈桥北望中山路,栈桥仍保留着木板桥面、货运铁轨的原貌依稀可见。
如今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指示牌
“一条中山路,半部青岛史,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城”,一千五百米长的中山路,是青岛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默默见证了这座城市风雨和发展。
一、透过中山路,看青岛的过往
为朋友们了解这一部分,笔墨写得多些,重点分享以下几点:
①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相继东来,掀起瓜分狂潮,德国入局虽晚,对我们的胶州湾却觊觎已久。
1891年(光绪17年)6月14日,清廷决定胶澳设防,驻兵建置,自1896年春天开始,德国海军上将提尔皮茨、基尔港的建港工程师弗朗鸠斯等人,曾先后悄悄潜入我国,装扮成来华进行贸易的德国商人,亲自前往胶州湾等地秘密测量勘察,之后出具详细报告,包括湾内面积、潮水涨落之差、盐分、水深低落原因及范围等26个部分,都有详细的数据及分析,而且有未来建设利用的具体规划,给德皇的结论是:胶州湾非常适合作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和贸易基地。
1897年(清光绪23年)11月14日,借口山东“巨野教案”事件,德国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等地登陆,占领了青岛,控制了胶州湾。
当年入侵我们胶州湾的德国海军旗舰
次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开放青岛为自由港,并取得了在山东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力,随即开始修筑中山路,也开始了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
1899年1月,德国政府颁布《青岛地税章程》开征地税,青岛开始城市化阶段,9月9日,胶济铁路动工兴建,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澳租借地市区为“青岛”。
1900年,德国制定了青岛的城市发展规划,设立了“胶澳总督府”,法院和监狱,全面维护其殖民统治,青岛成为了德国在远东的重要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胶澳总督府旧址,现为市人大政协办公地
德国模仿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殖民政策,一开始就规划将青岛建成他们控制的远东航运、贸易和金融中心。
对每栋房屋设计,从建筑外立面和楼与楼间距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对从业设计师和监工技师也有详细规定。
为比肩被英国侵占的香港殖民地,也想永久获利,彰显德国其经济实力,一开始他们在青岛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众多建筑依青岛地势而建,高低错落,顺势延伸,也是青岛作为近现代城市的重要奠基期。
道路设计多采用“对景”、“借景”,如中山路对着栈桥,肥城路对着天主教堂等,所有建筑均需出具设计图纸。
1901年出台《城市规划》,明确规定,此后建筑屋顶改用红色陶土瓦,由此奠定了青岛百余年的城市基调与色彩。
这一年建成小港码头和青岛火车站,修建汇泉海水浴场(现第一海水浴场),禁止华人入内,同年大港工程开工,栈桥扩建。
如今的青岛火车站广场附近夜景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1906年大港落成,并与胶济铁路连接,是青岛这座城市步入快车道的标志性节点。
德占时期的大港站,港口与铁路相连,是一座德式建筑,曾经是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
中山路,在德占时期,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大街,以德县路为界,南为洋人居住的欧人区,建筑豪华,道路宽敞,上下水道齐全,雨污分离。
北为我们华人居住的鲍岛区,道路狭窄,房屋矮小,水不入户,后出现“前铺后居、下铺上居”的里院形式。
中山路1号是离栈桥最近最好的位置,拍摄临海马路的一角。
劈柴院诞生于青岛开埠之初,图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劈柴院,与欧人区形成鲜明对比。
劈柴院从最初劈柴市场、棚户区,成长为青岛名气最大文化娱乐聚集地,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3A旅游景区。
中山路1号,是面对栈桥的最佳位置,刚开始是德国人建造的青岛俱乐部,供他们休闲使用,后来成为国际俱乐部。
中山路1号“青岛俱乐部”室外东南角,可看到栈桥。
1905年10月12日,青岛港建成亚洲最大的浮船坞下水,当时为亚洲最大的1.6万吨起重机,被日军占领后,该船坞劫往日本。
浮船坞起重机
到了1910年,青岛成为山东最大港口,并与胶济铁道相互依托,成为东北亚的重要贸易中心。
德国远东舰队的16艘军舰常驻青岛,使青岛成为在海外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回看德占青岛的17年,建设的港口,造船厂、电厂、德华大学、医院、学校、银行、邮局等建筑或设施,如今成为这座城市最大的亮点,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青岛老城后续二三十年代的城市风貌。
1903年8月15日,由英、德共同出资在青岛建立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即青岛啤酒厂前身。
捷成洋行公寓旧址
一对母女在栈桥回澜阁观看德式老建筑模型
如今,青岛不少形态各异的德式建筑或建筑群,虽过百年,仍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也奠定了青岛近代建筑的主体格调,纵观历史,也是那个年代我们被殖民的一段不堪往事,不容忘却。
基督教堂,中世纪古堡风格建筑,是青岛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建筑之一。
安娜别墅建于1901年,如今作为全国最美的婚姻登记处之一,见证无数爱情故事,是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地。
中山路17号有名的六角形塔楼,相宜洋行大楼旧址,建筑造型以德国古典复兴样式为主,融合了折中主义风格。
②青岛,靠近当时被日本控制的朝鲜半岛和大连,德国在青岛的大量投入,被日本看在眼里,凭借青岛港和胶济铁路,从山东掠夺的大量财富,也让日本垂涎欲滴。
1914年8月,日本趁德国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而无力东顾之机,23日正式对德国宣战。
1914年 11月德军战败,日本接管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一切特权和利益,青岛第一次被日军占领,进入八年日占时期,德国在青岛投入的一切,被日本轻易攫取。
中山路南段改为静冈町,北段改为山东町。
日军攻陷青岛,在老城区耀武扬威。
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成功收回青岛主权,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一个伟大胜利,青岛的回归也激发了全国范围内各阶层民众的爱国热情。
中山路南北两段,自此合二为一,称“山东路”。
“势死力争,还我青岛”,反对巴黎和会拒签老照片
迄今五四广场有名的“五月风”雕塑,是青岛这座城市的新地标之一,站在它的前面,鲜艳彤红及回旋上升的独特设计,仍能给我们向上的蓬勃力量。
“五月风”雕塑,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历史,勿忘国耻!
1929年,国民政府设立青岛特别市,次年改称青岛市,为纪念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先生,“山东路”改称中山路至今,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青岛各路名,也都以我国各城市重新命名。
1932年沈鸿烈任青岛市长的前4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那个年代受到老青岛人的肯定和支持。
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对青岛念念不忘的日寇,于1938年1月,又第二次武力攻占了青岛,这座城市又再次沦陷。
1938年1月10日,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
日军占领青岛后,在青岛市政府升起了他们的太阳旗。
前后两次,日本占领青岛长达15年时间,他们打压中国民族企业,推行奴化教育…,至1945年10月,青岛这个游子才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二、透过中山路,看过去老青岛最高级的商圈。
1986年暑假,我们姊妹仨又去了青岛小姨家,快到7月底我的生日,小姨带着我们上街里,去了中山路,买了凉鞋,再去吃好吃的,最后去栈桥边捉小螃蟹,开心极了!
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大商场,在那个物质还匮乏的年代,中山路的繁华,在我们心底留下美好的记忆,迄今仍记得小姨父给我们说的那段顺口溜: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吃饭春和楼,听戏上华乐,看病同仁堂…”,正是过去中山路上的众多老字号,还有国货,第一百货。
盛锡福经营理念超前,那个年代就从国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经营网络逐渐辐射全国,小帽子做成了大生意。
盛锡福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1924年 ~1934年,先后荣获国内国外多项奖状或奖牌。
1930年为提倡使用国货,开始在中山路建立青岛国货商场,专营国产商品,图为20世纪60年代初的青岛国货。
这一家家店铺和商号,在青岛变迁发展史上,都书写过一段辉煌历史,也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时尚潮流,更是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根脉。
当年的中山路及周边,也聚集了太古洋行、捷成洋行等多家外国洋行,及各类官办、私营银行或钱庄在此立足,还有多家航运公司,是这座老城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所在地。
中山路17号相宜洋行大楼旧址
中山路附近的圣弥厄尔教堂,过去来往青岛的船只,驶进青岛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它,它不仅是这条老街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如今也是年轻人喜爱的婚纱拍摄地之一。
这座天主教堂,一直守望着胶州湾的潮涨潮落,见证中山路百年老街的历史变迁,您看到图中拍婚纱的新人了吗?
与1986年最后一次来这里,已过了38年的光景,从最美芳华,到即将步入花甲之年,再次踏上这条百年老街,看到了它的变化,随着青岛市中心东移,这条老街衰落过一段时间,后来又经历了几次改造,现在改成了步行街。
25米宽的街道中间,如今是设计独特的太阳伞与休闲座椅,往来游客有了更加惬意的休憩场所,走累了,坐下片刻,听不远处栈桥的海浪潮声,心情也放松了下来。
今年8月19日《光明日报》曾对中山路进行过报道
遗憾的是,这条老街记忆中的法桐不见了,过去暑假跟着小姨来这里,夏天走在路上很遮荫,没有枝繁叶茂的法桐,对于红瓦绿树的青岛历史文化之窗 ~这条百年老街,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如今老街路边换成了银杏,虽视野开阔,但它长得慢,冠幅不大,总感觉不如原来的法桐有盎然活力。
三、透过中山路,看如今的青岛
透过中山路这条百年老街,回望过去的青岛,再看如今的青岛,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也是我们祖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①看奥帆中心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如今停满的各种帆船,犹如千帆竞渡,等待游客出海畅游,远观近看的视觉冲击和无穷力量,都会让您不由感叹,祖国强大真好!
青岛奥帆中心一角
连接五四广场与奥帆中心的拉索桥
奥帆中心附近有名的“繁花”餐厅,可在船上就餐、品茶。
五四广场灯光秀,倒影如画。
②看举世瞩目的胶州湾跨海大桥,如今青岛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之一,气势磅礴,如同“长虹卧波”,又恰似蛟龙出海,凌空于海面之上,带着一往无前的豪迈和力量,震撼人心,迄今已安全运营13年。
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最棒的11座桥梁”之一,CCTV9曾对胶州湾跨海大桥专题报道。
胶州湾跨海桥梁建设规划方案一角,他们克服了建设海域含盐量高、冬季结冰、建筑垃圾特殊处理等众多困难。
在2013年第30届国际桥梁大会上,胶州湾跨海大桥被授予《乔治·理查德森奖》,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
③再看八大关万国建筑群,曾经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列为最美中国城区之一,与周围的海岸线和自然风景遥相呼应,构成了青岛独特的城市风貌,众多前辈、名人曾在此疗养。
出太平角地铁站,自太平角公园导航,沿滨海步栈道走到头,就是有名的花石楼,图中可见那条有名的大坝。
八大关最有名的建筑~花石楼,三面临海,整体为欧洲哥特式古城堡建筑风格,在楼前为几位外地游客拍了照。
在这个落叶纷飞的季节,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宁静的街道与异域风情的老建筑,还有海边自然风光,多个维度元素相互映衬,如同一幅多彩的油画,一一呈现在游客眼前。
华灯初上,仍有不少年轻人来公主楼前拍照打卡。
八大关地标性建筑之一,从正门进入拍摄的公主楼立面。
八大关以我国著名关隘命名,每一关的行道树都有自己的特色,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花石楼和公主楼,它们是八大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多部影视作品曾在此拍摄。
花石楼会客厅
花石楼旁边的第二海水浴场,更衣室各门口均有青岛老建筑新旧照片的对比,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海水浴场更衣室门口新旧建筑对比之一(圣弥厄尔教堂)
第二海水浴场更衣室门口新旧建筑对比之二(青岛啤酒厂旧址与如今青岛啤酒博物馆)
花石楼旁边的第二海水浴场,从大坝上拍摄的岸边一角。
花石楼楼下海边的礁石与清澈海水
④再看小鱼山周边,大学路、鱼山路、福山支路附近众多名人故居,如珍珠般散落在其周围,发出璀璨的光芒。
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童弟周、洪深、丁西林,老舍先生、萧红和萧军等名人均在此教书或客居过,您漫步在此,就如同与他们隔空对话,感受他们喜怒哀乐,以及所思所想,还有厚重的人文底蕴。
1925年闻一多先生创作了《七子之歌》,将香港、澳门,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老舍先生曾在青岛教书居住,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可惜赶上了修缮闭馆。
青岛美术馆前身为“万字会”旧址,融合罗马柱廊、中国宫殿和阿拉伯式三种不同风格建筑,没来得及进去参观。
登顶小鱼山,俯瞰青岛红瓦建筑,碧水蓝天,看朝阳升起,看落日归山海,山海藏深意,您会感叹岁月静好!
从小鱼山可俯瞰第一海水浴场,水天一色。
小鱼山的建筑设计主题突出“海”与“鱼”融合,形成了独特景观和艺术风格,左侧山型圆圈里的两条鱼是山标。
览潮阁一楼半的墙画是“光绪十七年五月初八日内阁李鸿章”的奏章内容,是校阅海军并查勘各海口工程事宜。
小鱼山上抓拍的两只小鸟,它们驻足碧波亭顶端。
从小鱼山往对面拍摄是观象山,德国人所建,1924年竺可桢等人在青岛观象台发起成立中国气象学会。
⑤值得一提的是,海军博物馆很值得一看,室外有退役功勋舰、潜艇区、陆战装备区,室内四个展区更是资料图片翔实,还有实物展示及3D沉浸式体验,您可近距离感受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艇到巨舰,历经艰辛、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军事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博物馆之一,很值得带孩子参观。
游客可登舰近距离参观,探寻我们海军的辉煌足迹,感受海洋强国的壮志豪情,拍摄中可见小青岛公园。
从济南舰上拍摄的退役核潜艇,参观需要提前预约,每天有人数限制。
有不少来游学或参观的小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边看边找答案,让孩子们在游览中丰富知识,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老师们的用心点赞!
来游学参观的平度南村小学的学生集体合影留念
用心参观的孩子们
看到推着母亲来参观的娘俩,旁边不少游客都很感动。
进出海军博物馆期间,碰到参观的孩子们一批又一批,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如果您带孩子来青岛,建议抽出时间来海军博物馆好好看看,潜艇需要提前预约,与孩子一起逐梦海天,感受祖国向海图强的飞速发展。
出海军博物馆3号门右转不远,就是小青岛公园。
因岛上林木长青,遂称青岛,岛形如琴,水如弦,风吹波涛如琴声,因此有“琴岛”之称。
小青岛上的这座灯塔,也是进出胶州湾船只的航标,德占日占期间,岛上均有驻兵,也有鱼雷洞库。
左转沿琴屿路,可欣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景象,再往前漫步,是鲁迅公园北门。
出海军博物馆3号门口拍摄
两位年轻姑娘在琴屿路S弯网红打卡点
再看鲁迅公园,有青岛目前最大、保存完整的天然红礁群,在这听风观潮,看白色海浪一次次涌来,撞击岩石、沙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这个季节仍茂盛的青松,还有盛开的牵牛花,近处飞过的海鸥,远处驶过的船只与快艇,多个维度的视觉元素,动静相宜,赏心悦目。
看看白色海浪撞击岩石,一次次涌来,如同鼓点持续敲击,又似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没想到这个季节海滩旁边的牵牛花仍在尽情绽放,图中右上角是琴屿路最美S弯,将美好与浪漫诠释得淋漓尽致。
愿所有年轻人、所有朋友的孩子都能展翅翱翔,心向阳光,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时间关系,还有不少景点没来得及游览,以后有机会再来重游,愿我母亲的故乡、我从小生长过的这座城市,发展越来越好,更愿我们祖国山河永固,永远锦绣!
愿工作生活都忙的朋友们,心中也有诗意与远方。
愿我们祖国山河无恙,永远锦绣!
今天收到了发文累计获赞破100万的头条君信息,感谢感恩所有朋友!
感谢所有老师及兄弟姊妹的厚爱、陪伴和支持,感恩大家!
大雪节气后,北方天气越来越冷了,祝愿我们所有朋友在这个冬天,目光所及皆是温暖,阖家幸福,健康平安!
注:部分内容参照青岛名胜古迹景区介绍、《青岛市市南区志上卷》、刘云志主编《百年中山路 》及钱毅著《青岛八大关与太平角近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