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5 21:30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内容,一位妈妈在抱怨自己的孩子:
"自从孩子出生以来,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几乎是要什么都给,结果就因为一件小事没顺着,就开始讨厌我,我不明白,我做了那么多,怎么养出这样一个孩子?”
身为父母,对孩子的深切爱意自是无可厚非,然而,若这份爱缺乏适度的界限设定,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就像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说的:
“越厉害的父母,越要学会收拢翅膀,因为成人的厉害,会变成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不是事事包办,而是学会“偷懒”。
01父母勤奋 孩子学不会自主
在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倾向于无时不刻地监督孩子的学习进程,这一行为往往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促成了依赖心理的滋生。
实际上,父母的过度监督,无形中把完成作业的责任从孩子的肩头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成为了一种替代性的负担。
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
“反正妈妈总会提醒,只要妈妈没催促、没焦急,就说明事情还有缓冲的余地。”
长此以往,孩子在心理上逐渐养成了惰性,习惯于被动接受大人的安排,变得缺乏主动性与紧迫感,往往非得等到父母催促,才会勉强行动起来。
不仅如此,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们几乎承揽了从学业到日常衣食住行的所有事务,无微不至到了极点。
这一行为模式导致孩子们面对那些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任务时,不再感到焦虑或不安,因为他们深知总有家长会替自己圆满解决。
如此过度的包办与替代,终将扼杀孩子自主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的自主性在无形中逐渐退化,乃至丧失。
长期的被动与不作为状态,会导致大脑逐渐丧失其原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巴胺的分泌量也不足以激励孩子主动采取行动。
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自驱力的黄金配方就是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多巴胺。
多巴胺,就像拉拉队长。
多巴胺是大脑里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各种美好的体验都会导致多巴胺的更多分泌,而较高的多巴胺也会让人产生更多的驱动力,因为多巴胺更多的是关乎渴望,而非获得。
而较低的多巴胺水平则与较低的驱动力、低弱的努力程度、无聊等体验相关。
所以从生理角度来看,一个具有自驱力的孩子,一定是前额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多巴胺水平比较高,而且压力反应系统也没有得到强化的状态
当因某种行动,而获得有利的回报时,大脑就会给这种行为一个奖励,等于告诉你这种行为是有利的,可以更多地去做。
所以,多巴胺的作用是在帮你探索这个世界,找到那些对生存有利的行为,然后给它们打上-个标记,让你拥有更强的动力去行。
基于脑科学的理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意志力科学”,教学生们像锻炼“肌肉”那样锻炼大脑前额皮质,以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的水平。
这也侧面证明了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是可以进行锻炼的。
我们可以选择一种科学的方式,脑电波生物反馈训练。通过针对孩子大脑的不同点位和区域进行精准训练,强化由前额叶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行为。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充分遵循了大脑的机制,能做到更全面更精准的锻炼大脑,加强前额叶皮层与神经网络之前的链接,提高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
采用多点位结合的训练方式,精准提升大脑功能区域,来帮助孩子做到自主学习能力。
02聪明父母都在这三件事上偷懒
一个孩子真正的自觉性,其根源始终在于自我内在的动力,而非外界强加的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会适度“放手”,让“偷懒”成为一种智慧。
1. 懒得监督,培养孩子思考能力
网上一直流传这样一张图片。
图上用红字标记了6句“不要喊妈。”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动辄呼唤妈妈求助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是些微不足道的琐碎之事,也总要先找妈妈。
特别是在辅导孩子功课的场景中,我们往往因孩子遇到难题便不由自主地直接给出答案。
这种不经意的行为,实则是在无形中滋养了孩子的惰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心理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一条"倒U型"曲线。
当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与参与不足时,孩子可能会因缺乏必要的重视而感到自卑,甚至产生叛逆心理
相反,若父母过度干预,又会抑制孩子的自我能动性,阻碍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
2. 懒得说教,培养孩子积极性
儿童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写到:
“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是啊,没有人会喜欢被说教、批评。
直接的说教往往容易让孩子感到被指责或不被理解,从而阻碍了他们积极改变的动力。
说教带来的只有孩子叛逆和冲动。
不对孩子进行说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任他们的行为。相反,它是一种更加智慧、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我们应当通过倾听、理解和共情,与孩子建立起信任与尊重的关系,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我反思。
正如英国作家C.S.路易斯所言:“我们教导孩子的方式,不在于告诉他们答案,而在于如何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通过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我学习的能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还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更加独立、自主和富有创造力的人。
3. 懒得动手,培养孩子独立性
在热门综艺《奇葩说》中,傅首尔分享了一则育儿趣事。
她提到,在亲自照顾儿子时,小家伙连独立刷牙这样的日常小事都难以自理。
然而,当将育儿的任务暂时交给丈夫后,仅仅三天时间,儿子不仅学会了为爸爸穿鞋,而且在随后的几年里,随着父亲的悉心陪伴与教导,他甚至掌握了炖汤这样的烹饪技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母亲的勤劳,有时反而滋养了孩子的惰性;而当母亲适度“偷懒”,给予孩子更多自主空间时,孩子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勤奋与成长潜力。
对于孩子而言,成长之路上的诸多挑战与机遇,我们应当学会适时放手,给予他们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
这种在生活中培养的良好习惯与品质,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家务本身,它们会渗透到孩子的学习态度、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正向的反馈。
孩子就像弹簧,面对外界的压力与束缚,他们内心渴望挣脱,追求自由与独立。
而当我们学会放手,不再过度压制时,孩子反而能够更加自如地调节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