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抠门还是深思熟虑?“抠搜”文化解读。

发表时间: 2025-01-31 09:57

抠门还是深思熟虑?“抠搜”文化解读。

我生于六十年代,最近刷到一个年轻人吐槽我们这代人,心里五味杂陈。他满脸疑惑,说我们在花钱上太“抠搜”,从衣食住行全方位“批判”。说我们衣服穿到发白破旧还不换,总讲旧衣穿着舒坦;饭点在外,哪怕饥肠辘辘,也非得回家做饭,就嫌外面消费贵;手机卡成“老蜗牛”才舍得换,甚至心安理得用孩子淘汰的;出门能坐公交绝不打车,就为省那十几块钱。他不懂我们为啥拼命存钱,说实话,他说的这些,我条条都中。

退休之后,我的生活节奏彻底慢了下来。买衣服对我来说,成了一件很遥远的事。上班的时候,虽说没什么应酬,但每天要出门见人,总得换几件干净整洁的衣服。可现在退休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穿着睡衣就能度过一整天,衣服换得少,买新衣服的频率自然也降了下来。有次女儿给我买了一件新衬衫,样式很时尚,我却把它挂在衣柜里舍不得穿,总觉得平日里用不着这么好的衣服,还是旧衣服穿起来随意自在。

在饮食方面,我和老伴向来秉持着节约的原则。以前我们很少在外面吃饭,总觉得外面的饭菜又贵又不卫生,自己动手做,既干净又实惠。有一次,儿子儿媳非要带我们去外面吃大餐,看着菜单上的价格,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一顿饭的钱够我们在家吃好几天了。不过,在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下,我们也会偶尔出去吃一顿,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氛围,但像年轻人那样频繁地在外面下馆子,我们是绝对做不到的。

手机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我对它的要求并不高。我没有用过孩子淘汰的手机,不过我也很少买特别贵的手机。现在用的这部手机,价格实惠,功能也足够我用了。打电话、发短信、看看新闻、拍拍照,这些基本功能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我不追求手机的最新款和高性能,只要它能满足我的日常需求,我就觉得很满意了。

出行的时候,我首选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我家附近的公交线路很发达,基本上想去的地方都能坐公交到达。坐公交不仅便宜,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有时候,为了省那几块钱的公交费,我甚至会选择步行一段距离。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时间有点紧,孩子们都劝我打车去,可我还是坚持坐公交。我觉得,十几块钱的打车费虽然不多,但能省下来也是好的。

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如此节俭呢?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艰苦的岁月,不少人都饿过肚子,缺衣少食是常有的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节约是生存的必需,久而久之,就成了融入骨子里的本能,看到浪费就觉得心疼。而且,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下岗,曾经稳定的工作说没就没,那种生活突然失去保障的滋味,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挣钱的不易。所以,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规划着每一笔开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从家庭责任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代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我们的父母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年老之后,赡养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赡养老人可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真金白银的付出。我们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还要承担他们的医疗费用。不像现在,很多老人都有养老金,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同时,我们还要扶持自己的孩子。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们要竭尽全力供他们读书,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等孩子长大成人,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买房买车的重担又压在了我们的身上。这些大笔的开支,都是我们平日里一分一厘省下来的。

我们年轻时工资很低,还有些人下岗后收入一直不稳定。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我们真的是省吃俭用。就像那句俗话说的:“泡菜坛子攒房子”。我们这代人,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孩子,唯独对不起自己。我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只能穿旧衣、用旧物,减少外出就餐,少打车。我们默默牺牲自己,努力节省每一分钱,就是为了给老人一个安稳的晚年,为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如今,我们都已步入老年,本应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把日子过得滋润一些。可长期养成的节约习惯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们还是舍不得对自己多花一分钱。我们宁肯委屈自己,也不愿亏待父母和孩子。谁不想轻松地花钱,惬意地生活呢?但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命运,或者说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我们心甘情愿地为孩子付出一切,可实在无法理解有些孩子,拿着父母辛苦存下的钱去追求高消费,却还嫌弃父母抠搜。

这就是我们五六十年代人的真实生活,希望年轻人能多站在我们的角度想一想,理解我们这些看似“抠搜”行为背后的无奈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