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福建人喝茶习惯解析:泡茶为主,煮茶为何难觅踪影?

发表时间: 2024-01-08 09:47

福建人喝茶习惯解析:泡茶为主,煮茶为何难觅踪影?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位在武夷山开店做生意的朋友,私下交流开店经验。

入冬后,煮茶待客是他防止蹭茶客的阳谋。

熟悉岩茶的茶客都知道,武᠎夷岩茶是按泡、按克卖的。

武夷岩茶,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真正产自景区内的正岩茶,数量有限。

光是茶青成本,正岩与非正岩就拉开一大截差距,物以稀为贵。

以现在的山场行情,正岩山场的肉桂、水仙、名丛,起步价过千。

核心三坑两涧的肉桂,像大名鼎鼎的“牛肉”,斤价过万,单泡茶大几百也是常态。

总之开店做生意,品质好的岩茶,进价并不便宜。

但开店做生意,又不能吝啬招待,要亮出好茶才能吸引客人,换来销量。

《2》

元旦那天下午,他刚完成一单生意。

卖掉了一盒马头岩肉桂,进账收入588元。

然而,那天进店买走那盒“马肉”的客人,招待成本并不低。

从下午不到三点客人进店,对方在店里,待了超过一个多小时。

期间,一共喝了三泡茶。

最开始按客人口述,他是北方人,想喝点口感润、香气足的茶。

于是,先拆了一泡品种茶瑞香,润一润嗓子。

喝完瑞香,客人的评价是这泡
茶不错,香气挺舒服的。

但他之前从来没听过这款茶,太冷门了。

言外之意,是嫌这泡瑞香不够出名。

然后第二泡茶,选了一泡果香正岩肉桂。

那泡果香肉桂,拥有极鲜明的熟果香,一度是他的待客拿手好茶,换了不少好评。

不过客人喝下后,还是提出想试一试不同山场的肉桂,问店里有没有“马肉”推荐。

因为他在朋友那喝过,香气口感都特别好的马头岩肉桂,如今仍是念念难忘,不知能否找到同款。

听到这,朋友细想了下。

看着对方的谈吐,对岩茶颇感兴趣,聊天交流也算投机。

于是,拆开喝了一泡开山坪的马肉。

果然,“马肉”一出,对方脸上的笑容更甚,频频流露出欣赏言辞,夸这泡茶的香气冲击力够强,喝完后满口都是香。

就这样,连续亮出三泡茶招待后,那位客人现场爽快成交。

买了一盒最后试喝的同款“马肉”,一盒里面有六泡,净重量正好60克。

送客后,朋友一个人坐在店里复盘,感慨现在做实体店卖茶太难。

店租费、人工费、茶叶招待费,费用真心不低。

像今天的生意,免费试喝招待三泡茶,最终成交六泡茶。

这些年花在客人试茶、招待的开支,总数已经不敢想。

《3》

然而这还算好的,至少有成交。

怕的是,遇上蹭茶客。

只蹭不买就算了,关键是还摆谱。

进门后,摆出一副了不得的架势。

开口就是家里存了上吨正岩陈茶,自己几十年茶龄傍身,一口就能尝出好坏。

落座后,点名要泡好茶,非好茶不喝。

一坐下就是大半天,连底下的茶渣都积了一缸,人家还是不愿意走。

自己还得坐着陪喝、陪聊。

结果这些嘴上说着自己阅好茶无数,吹嘘着一年砸千万买茶,身边尽是高端大佬的。

最后只是留下一句“下次给你们介绍生意”。

接着大摇大摆走出门,从不在店内产生消费。

偶尔一次、两次就算了,一旦他们在你这混了熟脸,还会经常过来蹭茶闲坐。

当有客人路过,想进来喝喝茶时,一看到你的店里有人,转身就去了第二家。

非常影响生意,于是,朋友开始想对策。

曾几何,身边有熟人支过招,让他随便‌用自来水泡点口粮茶。

但他想了想,这样做,不符合他家产品定位。

万一对方从店里出去后,宣扬出茶叶品质差的谣传,也会伤了口碑。

一天,看到网上的围炉煮茶视频,他灵光一闪,想到了煮茶。

嗯,就是在店里摆一套煮茶设备。

平常泡岩茶,用的还是盖碗。

但泡剩下的好茶叶底,先别倒,二次利用,煮上一壶暖暖的热茶。

遇上蹭茶客,简单用煮茶招待,也能省点成本。

他试过在店里煮老丛水仙叶底,木质香浓浓地浮在空气里,特别好闻。

茶汤入口也是带清凉感的木质气息,顺口又绵柔。

比起随便找一款便宜茶应对,煮点好茶؜叶底,更拿得出手。

《4》

聊到煮茶,观察了一圈发现。

除了偶尔尝鲜外,身边有煮茶习惯的朋友极少。

从福州到武夷山,从泉州到厦门,认识的本省朋友熟人里,极少看到“煮茶控”。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从闽东到闽南,从闽北到闽西。

处处都产茶,处处是茶乡。

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漳平水仙、永春佛手、正山小种、坦洋工夫……

它们是福建茶对外一张接一张的名片,代表着茶乡人民骄傲。

在武夷山喝茶时,本地朋友说过,留在本地发展的人,即便自家没有做茶,但拐个弯,家家都有做茶的亲戚,人人都认识做茶的朋友。

有一回,出门赴约喝茶,在外认识一位新朋友。

他的说话风格很逗,开场就直言,自己有三十多年茶龄。

正当大家还在打量,他看着还很年轻,顶多三十出头时,他直接用一句话爆笑全场:“自打娘胎开始喝茶……”

玩笑归玩笑,但多数福建人从小开始喝茶的“茶缘”,的确是事实。

从有记忆起就看着家里的长辈,熟练地坐在泡茶桌上悠闲喝茶。

摆置功夫茶器,烧开一壶水。

烫碗烫杯后,投入干茶,冲入沸水。

信手拈来间,便泡出了一道热腾腾的香茶。

想来,按多数福建人的饮茶思维:“好好的茶,泡着喝就行了呗,干嘛总想着煮茶啊?”

和煮茶比,逐道逐冲泡着喝,茶香茶味层次更细腻。

每一道啜茶尝汤,汤中落水香不同,茶味厚薄也要逐冲递进,层次绝妙。

而煮茶,往往“一锅出”。

将茶囫囵煮开后,虽说好茶煮出来的茶汤,照样是醇柔的,入口极顺滑绵柔。

但茶味稠度与厚度的层次渐变感,却没法从一大壶茶汤里尝出区别。

按福建人以茶待客的想法,随便煮开一大壶茶,略显敷衍。

真正能体现待客诚意的,还得是逐冲泡茶。

精致化的茶水配比,合理控制每一冲泡茶时长,风味更好。

《5》

“煮茶待客没诚意”的说法,很多北方茶友不认同。

因为一到入冬,经常能遇到长江以北的茶友过来咨询。

“这个红茶能煮吗?”

“马头岩肉桂适合煮茶吗?”

“2020秋分饼买回去能直接煮吗?”

他们在字里行间,对煮茶流露出极大的热忱。

围炉煮茶待客,多风雅,多有意境啊。

想来,在喝茶这件事,南、北方的习惯不同。

北方地区,喝功夫茶的氛围不如福建浓郁。

多数北方朋友,没有家庭式耳濡目染的功夫茶氛围,也一度用不惯盖碗。

很长时间内,都是大壶泡茶,大壶煮茶。

入冬后,天气特别冷。

简单煮上一壶茶,烧水后,等水面冒泡如蟹眼,放入少量茶叶,一起煮开烧沸就关火。

静待一会儿,就能喝到暖暖的茶。

而福建人过冬,不流行煮茶。

主流上不论岩茶、白茶、正山小种、花茶、铁观音,都是逐次泡着喝,感受好茶完整原味。

何况,南方冬天,略短暂。

一年到头,真正冷到让人哆嗦的日子,也就那么几天。

赶上连日放晴,冬阳杲杲,一下去又能重回到日均温15℃的明媚天气。

算一算煮茶时间,需要围炉煮茶取暖的日子,真心不多。

冬天喝茶,福建本省的煮茶热,不如北方。

从中尽可窥见一个道理。

一方水土,一方喝茶氛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