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6 17:12
红塔山这个品牌回溯到二三十年前,身价已然不菲,动辄十几元甚至冲破二十元大关,它无疑是烟草市场中的翘楚,高档香烟的代名词。
当年与红塔山并肩的香烟品牌,如今多数已将其远远甩在身后,红塔山这个名字,也渐渐淡出了主流香烟的竞技场。
1928年1月23日,褚时健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的一户农家。他的童年并不富裕,而父亲的早逝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在日军轰炸中负伤的父亲,一年后便撒手人寰,留下年仅15岁的褚时健和艰难维生的家人。
1949年,他加入了云南武装边纵游击队,凭借出色的表现,很快便升任为9连的指导员。谁能想到,日后掌控红塔集团的烟草巨擘,竟有这样一段戎马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褚时健在玉溪地区历任多个职位,包括区长、区委书记等,政治前途看似一片光明。但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他一度被下放到红光农场进行改造。
那段日子虽然充满艰辛,但褚时健却以坚韧的意志挺了过来。他更是被委以重任,担任新平县糖厂的厂长,开始了他的企业领导生涯。
1979年,组织上找褚时健谈话,给出了两个职位供他选择:一是去玉溪卷烟厂担任厂长,二是前往玉溪市的一家煤矿出任党委书记。褚时健本人更倾向于煤矿的职位,但在妻子的坚持下,他最终选择了前往玉溪卷烟厂。
当时的玉溪卷烟厂,用“破落”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厂内设备陈旧,故障频发,生产随时可能陷入停滞。褚时健上任伊始,就遇到厂里的锅炉坏了。对于工人们来说,这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因为这台锅炉总是出问题,每次维修都要耗费大量时间。
褚时健找到厂里的修理工询问情况,得知之前厂长在位时,同样的问题竟然耗费了48天才得以解决。而当修理工告诉他这次也需要40天的时间来维修时,褚时健断然拒绝了。
他立刻召集了所有的修理工到他的办公室,下达了一个任务:必须在4天内修好锅炉。如果未能如期完成,那么所有的修理工都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褚时健的强硬态度,让修理工们知道这次遇到了一个不好对付的领导。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敷衍了事,而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维修工作中。
在褚时健的督促下,修理工们竟然在三天半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锅炉的维修工作。这一事件让褚时健在玉溪烟厂内部树立起了极高的威信,也让全厂的工人们意识到:“在这个新来的厂长手下做事,可千万不能马虎。
这位新任厂长关注生产设备的更新,还将目光投向了员工们的生活品质。他深知,只有让员工们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褚时健毅然决定投入100万资金,为员工们建造崭新的宿舍楼。这一举措在当时可谓是前所未有,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70多名员工的居住环境。
他们告别了昔日拥挤不堪的20多平米破旧小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这一让员工们对褚时健感激不已,他们坚定地跟随这位厂长的步伐,共同为卷烟厂的未来努力打拼。
褚时健明白,要想让卷烟厂真正焕发活力,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僵化体制,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他将所有员工召集在一起,郑重地宣布了一项新的薪资政策:从今以后卷烟厂的工资将根据个人表现进行发放。
这意味着,那些仍然抱着混日子心态的员工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松度日。他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否则每个月的劳动报酬可能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无法保障。
这一政策虽然严厉,但却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开始主动寻求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以期在卷烟厂这个大家庭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褚时健之所以敢于如此大胆地改革薪资结构,离不开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随着改革序幕的拉开,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褚时健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果断地对卷烟厂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除了薪资结构的调整外,他还积极响应党中央“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号召,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在褚时健的领导下,玉溪卷烟厂很快便引进了一批现代化的卷烟生产设备,并将烟田视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实行了“三合一”的科学管理体制。
仅仅改革后的第二年,玉溪卷烟厂就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地区级小厂一跃成为了中国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褚时健卓越的领导才能,也为卷烟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不断壮大,玉溪卷烟厂最终成功改制为玉溪红塔烟草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了云南红塔集团的重要支柱。而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褚时健也凭借着将“红塔山”品牌打造成“亚洲第一”烟草品牌的辉煌业绩,赢得了“中国烟王”的美誉。
1995年2月的一天,一则匿名举报信将褚时健推上了风口浪尖。信中指控他贪污受贿。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深知他品性的员工们,纷纷表示难以置信,他们摇头否定,认为这绝不可能。
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直站在红塔山顶峰的褚时健,似乎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失去了方向。正如那句诗云:“高处不胜寒”,他在名利的漩涡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那时的褚时健是亚洲烟草界的佼佼者,甚至在全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接连获得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奖项,政府和国家的表彰更是将他推上了荣誉的巅峰。但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颗逐渐被权力腐蚀的心。
真正加剧他堕落的原因,或许是他手中过于集中的权力。在烟草这样一个暴利行业里,国家的介入和管控是必不可少的。市场上需要防止价格混乱和暴利行为的出现,同时也要对卷烟生产企业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产品质量。
但褚时健身兼数职,既是云南烟草专卖局的局长,又掌握着红塔集团的实际控制权。当时的烟草市场,几乎成了他的“一言堂”。在这种环境下,权力的制约和监管变得形同虚设。
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权力的平衡和有效的监管机制。而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褚时健本人还是红塔集团,都逐渐失去了这种约束。商人们为了那诱人的利润率,开始寻找各种“歪门邪道”来接近褚时健。
源源不断的利益诱惑,褚时健或许能抵挡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究还是被人趁虚而入。那些想要通过“批条”获取暴利的人投其所好,最终打开了褚时健心中的“后门”。
一旦这道门被打开,就再也难以关上。褚时健身上的公职不仅没有成为他行为的约束,反而让他产生了一种侥幸心理。他开始变本加厉地敛财,直到那封举报信的出现,才让他的疯狂行为暂时画上了句号。
红塔山的兴衰似乎与褚时健的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当褚时健因经济问题身陷囹圄时,红塔山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除了外界的唏嘘声,红塔山还面临着领导层的巨大空缺。
而褚时健曾是红塔集团的灵魂人物,他的离开无疑给红塔山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员工们开始感到人心惶惶,许多人在思考如何从这个漩涡中抽身而出,却也因此错过了市场上的重要机遇。红塔山原本有机会在千禧年之际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但这次的内乱却让这个机遇悄然溜走。
为了稳定局势,上层迅速调任了新的董事长字国瑞。但他并非烟草行业出身,对烟草市场的了解并不深入。上任后,他并未延续褚时健原先的策略,而是选择了产业多元化。
当时的红塔山已经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假冒红塔山的伪劣产品,这些产品严重损害了红塔山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同时,烟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老对手”依然保持强劲势头,而新对手也在不断涌现,共同挤压着红塔山的市场份额。
字国瑞选择多元化战略无疑分散了企业的内部精力。大量的库存积压在零售商手中,销售陷入困境。当红塔山高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为了保住市场和留住消费者,他们不得不采取降价清仓的措施。
这一举措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库存压力,但却让红塔山的“高端梦”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