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31 18:53
悬坠钓虽然是我国常用的钓法之一,但在不同的悬坠状态下,其子线的使用方法是有区别。
对于有着一定钓鱼经验的朋友来说,在选择子线这一点上应该并不会显得那么麻烦,然而对于一部分刚开始玩悬坠钓友们来说,这可能就是个难题。
那么,在悬坠钓中,子线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如果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连杆上鱼,如果运用错了规律,就将钓不到鱼。
其实,不管是专业钓鱼的人,还是只是在休闲垂钓的人,可以说钓友们最常使用的消耗品就是子线了。
因为在钓鱼的时候,子线是最容易出现断线、打结等情况的,因此就很有必要定期更换。
事实上,大力士兄也见过许多钓友对子线的一些选型和使用错误,导致逸事较多,特别是其中一些朋友以为自己很会钓鱼,爱跟别人显摆,却因这些错误连杆都上不了,急得直跺脚。
甚至还有人向自己求教后,依旧死性不改,照样悲剧,于是大力士兄还是决定重点讲讲这个问题,看看有没有人能从中得到启发,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发生。
我们首先要明确子线的细度、钩间距和长短三点要素。
细度:其实一般来说,我们主线的粗度可以保持在10线左右就已经算很不错了,但许多钓友不这样,他们常常将主线调得很粗,比如说3号或者4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子线就应该选择比主线再细一些,比如说能选择到5号甚至6号佳,但许多人不这样选择。
他们认为5号、6号比较细,很容易断,更有甚者直接2、3号主线搭配2号子线,这样无论从主线还是子线上来看都是极危险的。
这主要是由于钓友对选择规则认知不足造成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主线要比子线粗,换句话说,子线其实是配件,而不是主角,当主角要比配件粗的时候,配件才不容易断。
况且,2、3号主线搭配2号子线的话,使用1号以上的钩和重于4克的铅坠无疑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粘稠性的饵料或很多东西都会被扯掉,这让人失去了钓鱼的乐趣,而未粘上的鱼也非常容易被甩掉。
再有就是钩间距,一般来说,选择的间距应该为10到15厘米为宜,多数人无需过分强调,因为有人喜欢用一个长子线,一边使用大钩,一边使用小钩,有些人还选择用短子线。
我们同样要明白这些选择理念,只要灵活运用就行,而对于主线太粗、子线太细这种情况,我们不应该强求。
接下来我们说说子线的长短,这是许多钓友认为最神秘的一点。
其实,子线长短对于成功上鱼非常有影响力,因为它将直接决定我们的饵料所需围绕流体行为。
流体会逐渐偏向水底,如果我们将铅坠与饵料拉近,有时还会出现假象或分散状态,使鱼失去警惕,从而上钩。
但如今许多人还在坚持让铅坠比饵料远一点,用长子的规矩,我认为有违常理。
但这样的做法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通常在特定情况下才会这么做。
接下来,我们就要逐步分析合理选择长短子线的情况。
1. 钓大鱼
由于大鱼较为粗壮且力气十足,因此我们在选择时应该适当增大子线和利用长子进行配合。
因为在竿与铅竿之间,一根理想距离就是5米,而铅坠应该保持在水中3米或者更多的时候,这样才符合大鱼的习性。
此外,还应注意别让大鱼跑得太远,否则会让它们失去上鱼积极性。
用较长的子线再加长竿来更好地引导和掌控大鱼,使其游回岸边,让它们在吃饵后不会感受到铅屑、铅饵,也不会感觉到水底过于急流变化,从而降低警惕性,更易上钩。
其次,若用小铅坠和饵料,可能使前部物体摆动幅度过大,更会改变水流,使其过于急促动荡,这对于多阵性的鱼种如野塘非常不利。
尽管对于网箱等养殖塘,采用大饵、小饵等可能会产生不明显效果,但在野塘等捕食性鱼类面前,这样做更具诱惑力,能吸引更多鱼类。
因此,并不一定所有情况都遵循固定规则,我们应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3. 冬钓
一般而言,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大多数动物会休眠,因此大多数蛙类也开始沉静,因此我们需要使用较长的食物才能恢复其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捕获率。
不可否认的是,饵料与铅坠也会影响物体本身运动性的使用情况。
如果采用较轻的铅坠和饵料,再加上较长的子线,会导致前部物体摆动幅度过大,从而引起水流剧烈动荡,不利于捕捉逃跑性的鱼类。
为了保持合理的流体状态,在较重的铅坠下,应采用较短的子线,使前部物体保持合理动作状态,不至于引起过于激烈的水流变化。
因此,在采用较重的铅坠时,可以选择设置短子的状态;而与设置前部物体运动状态相适应时,应选用较长子的状态。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对选择子线的应用已经有所了解,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野外,应灵活运用这些选择原则,即可顺利上钩,并在垂钓中获得更多乐趣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