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7 13:39
140多年前,杨乃武与小白菜受尽冤屈,被法国记者拍下罕见的真容
清朝末年,一场轰动朝野的奇案在浙江余杭震惊四方。一位前程似锦的举人,一位被世人称作"小白菜"的美貌妇人,因一具无端死去的尸体,陷入了一场惊天冤案。正当他们饱受折磨、身陷囹圄之际,一位来自远方的法国记者,用他随身携带的相机,将这对饱受磨难的"狱中人"定格在了历史长河中。这张珍贵的照片,不仅记录下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真实容貌,更成为了扭转案情的关键证据。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张照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位法国记者又是如何在层层阻挠下,拍下这张改变命运的照片?
一、举人遭难:清末官场倾轧
光绪三年,浙江余杭县城内的秋风萧瑟,为这座江南小城平添几分凄凉。作为当地的举人,杨乃武本该在这个时节准备北上参加会试。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杨乃武出身于余杭县城内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二十岁便中了秀才,二十五岁又考取举人,在当地文人圈中颇负盛名。不同于其他文人的是,杨乃武性格耿直,对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常有微词。他曾多次在文会上当众讽刺时任知县刘锡彤的贪赃枉法,更写下诗文针砭时弊。
当时的余杭知县刘锡彤是典型的晚清贪官。他在任期间,多次加重赋税,横征暴敛,更与地方恶霸勾结,欺压百姓。对于杨乃武的批评,刘锡彤表面上不动声色,实则暗中记恨。他深知杨乃武举人的身份不好直接对付,便一直在寻找打击的机会。
光绪二年冬,一个名叫葛品连的豆腐贩子带着妻子毕秀姑来到杨家租房。杨乃武家境殷实,在城中有数处闲置房产。葛品连夫妇便租下了其中一处经营豆腐生意。这对夫妻的到来,却成为了刘锡彤日后陷害杨乃武的突破口。
葛品连为人暴躁,常常无故殴打妻子。杨乃武见此情形,出于打抱不平的性格,曾多次出面调解。这一举动被葛品连误解,认为杨乃武对其妻子心怀不轨。事实上,杨乃武早已成家,育有一子,与毕秀姑并无任何不当往来。
光绪三年春,一场意外打破了平静。葛品连突然暴毙家中,其母葛氏坚称是毕秀姑与杨乃武合谋投毒所致。刘锡彤得知此事后,立即派衙役将杨乃武和毕秀姑拘捕入狱。
在当时的司法体系下,地方官员集行政、司法权于一身。刘锡彤借机大做文章,命令仵作出具虚假的验尸报告,声称在葛品连尸体中发现砒霜成分。他又收买牢头,严刑逼供,企图逼迫杨乃武认罪。
此时的杨家已陷入一片混乱。杨乃武的姐姐四处奔走呼告,试图为弟弟申冤。然而在刘锡彤的阻挠下,诉状始终无法递达上级衙门。就连杨乃武举人的同窗好友们,也因畏惧刘锡彤的权势,不敢出面作证。一时间,这位前途光明的举人竟落得身陷囹圄、众叛亲离的境地。
二、法籍记者:相机背后的真相
这场冤案本该在地方官员的掩盖下渐渐沉寂,却因一位法国记者的到访,让事情出现了转机。1879年初春,法国《中国时报》记者阿尔芒·法维尔来到浙江采访。当时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记者深入内地采访的情况并不鲜见。
法维尔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报道中国的司法制度。他在杭州停留期间,偶然从当地传教士口中得知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这位经验丰富的记者敏锐地察觉到此案的不寻常之处。他注意到,杨乃武作为举人,按照清朝律法,即便犯案也应由上级衙门审理,而非由县衙单独处置。
为了深入调查真相,法维尔多次前往余杭县衙门外打探消息。他发现,每到开堂审案时,衙门外总会聚集大量百姓,人们私下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杨乃武是被冤枉的。通过打点衙役,法维尔得知杨乃武和毕秀姑被关押在县衙大牢内。
一个雨天的清晨,法维尔趁着换班的空档,说服了一名同情杨乃武的狱卒,让他得以进入大牢。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便携式相机,这是一台达盖尔湿版照相机,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稀罕物。
大牢环境昏暗潮湿,腐臭味弥漫。杨乃武被关在一间狭小的牢房里,身上的囚服已经破烂不堪。虽然饱受折磨,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毕秀姑被关在另一间牢房,面容憔悴,却仍保持着几分清秀。
法维尔抓住短暂的机会,用相机拍下了他们的模样。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录下了这对冤狱人犯的真实面貌。照片中,杨乃武面容清瘦但神态从容,毕秀姑虽蓬头垢面却依稀可见其姿色。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案件翻转的重要证据之一。
拍摄完照片后,法维尔又冒险采访了他们。杨乃武用生涩的官话向法维尔讲述了案件的始末。他表示自己与毕秀姑确实无罪,葛品连之死另有隐情。毕秀姑则一直强调她对丈夫的死因一无所知。
法维尔离开大牢后,继续深入调查。他走访了葛品连生前常去的茶馆、酒肆,收集到不少关键信息。据多位茶客证实,葛品连生前酗酒成性,常与人赌博,欠下大量赌债。更有人透露,案发前夕,葛品连曾与人发生激烈争执。
这些调查结果与官方的投毒说法大相径庭。法维尔将照片和调查结果整理成一篇详细的报道,刊登在《中国时报》上。这篇报道很快引起了轰动,不仅在西方媒体圈内广泛传播,还经由上海的英文报纸转译成中文,传到了朝廷要员的案头。
法维尔的报道引起了清廷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看到报道后,认为此案疑点重重,便上奏光绪帝,请求重审此案。光绪帝随即下令浙江巡抚刘秉璋重新审理。这一决定,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开启了转机。
三、重审立案:照片成为关键证据
光绪四年春,浙江巡抚刘秉璋接到朝廷谕旨后,立即着手重审杨乃武案。这次重审不同于以往,除了传统的口供、人证外,还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法国记者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下了杨乃武与毕秀姑的面容,更成为了案件重审的重要转折点。
刘秉璋首先调取了原案卷宗,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疑点。原本的验尸报告过于简单,仅用寥寥数语便断定死者系砒霜中毒。而据法维尔的报道,他曾采访过当时的仵作,对方承认验尸时曾受到压力,被迫做出有利于控方的结论。
为了还原真相,刘秉璋下令重新开棺验尸。这一次,他特意从杭州城请来了三位经验丰富的仵作。验尸结果显示,葛品连的尸体并无明显中毒迹象,反而发现其肝脏严重肿大,这与长期饮酒过度的症状相符。
与此同时,法维尔拍摄的照片在审案过程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照片中的杨乃武虽然身陷囹圄,但举止从容,目光坚定,这与一般谋杀犯人的表现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照片为案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客观记录下了案发后杨乃武与毕秀姑的状态,成为了判断其人品的重要参考。
刘秉璋还注意到,原审判决书中提到杨乃武与毕秀姑有"私通"行为,但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两人被关押在不同的牢房,且守卫森严,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这与原判决书中的描述明显不符。
重审期间,一个重要的证人站了出来。他是葛品连生前常去的一家酒馆掌柜。这位掌柜带来了一本账册,记录着葛品连欠下的酒债。据他证实,案发前一日,葛品连曾在酒馆内与人发生激烈争吵,并扬言要寻死。这个证词为案情带来了新的转机。
刘秉璋又传唤了原案的审讯人员。在严厉追问下,几名牢头终于承认,他们曾在刘锡彤的授意下,对杨乃武和毕秀姑实施了严刑逼供。他们不仅使用了夹棍、皮鞭等刑具,还威胁要株连二人的家人,这才迫使他们认罪。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原来葛品连生前不仅嗜酒如命,还染上了赌博恶习,欠下巨额赌债。案发当日,他曾向多人借钱,但都被拒绝。当晚返家后,他独自痛饮了大量烈酒,最终因酒精中毒身亡。
这些新的证据,加上法维尔拍摄的照片,有力地证明了杨乃武与毕秀姑的清白。刘秉璋在详细审理后,向朝廷提交了一份长达万余字的详细报告,建议推翻原判,释放杨乃武与毕秀姑。
这份报告得到了军机处的认可。光绪帝随即下旨,命令立即释放杨乃武与毕秀姑,并追究原审官员的责任。刘锡彤因徇私枉法,被革职查办。这场历时近两年的冤案,终于在这张独特的照片帮助下,得到了平反。
四、案件影响:司法改革与舆论变迁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冤案平反,更成为了推动晚清司法改革的重要契机。光绪五年(1879年)冬,朝廷颁布了一系列司法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对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进行重大调整。
首先,朝廷下令在各省设立司法复核制度。所有死刑案件必须经过三级审理,即州县、府级和省级衙门逐级审核。这一制度直接源于杨乃武案中暴露出的地方官员擅自定案的弊端。同时,对于具有功名的士子涉案,必须由上级衙门直接审理,不得由县衙擅自处置。
其次,验尸程序也得到了规范。光绪帝特意颁布谕旨,要求各地严格执行《洗冤录》中的验尸规范。仵作必须由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验尸官共同进行检验,并详细记录死者伤势、症状等信息。这一规定直接针对了杨乃武案中草率验尸的问题。
在司法取证方面,这起案件也带来了重要变革。法维尔拍摄的照片作为新型证据的应用,引起了清廷的关注。光绪六年,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衙门开始尝试使用照相技术记录重大案件的现场和关键证物。这一创新做法很快推广到其他地区,成为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起案件还推动了舆论监督的发展。此前,民间对司法案件的讨论多局限于茶馆、戏园等场所的口耳相传。但杨乃武案通过西方媒体的报道,首次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广泛传播。这种新型的舆论传播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媒体监督的重要性。
案件平反后,各地士绅纷纷在当地创办报纸,刊登重要案件的审理过程。仅在浙江一省,就先后创办了《浙江官报》《杭州近事》等多份报纸。这些报纸除了报道新闻,还经常刊登司法案例,对一些存在争议的判决进行讨论。
在教育领域,杨乃武案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光绪七年,浙江省在杭州设立法政学堂,专门培养司法人才。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律学,还增加了西方法律知识的介绍。这种新型的法律教育模式很快在其他省份推广开来。
更为重要的是,这起案件改变了清廷对西方记者的态度。此前,清廷对外国记者的采访活动多持排斥态度。但杨乃武案平反后,清廷开始逐步允许外国记者在通商口岸采访报道,甚至鼓励他们报道中国的改革进程。
同时,这起案件也促使清廷重视司法公正。光绪八年,朝廷专门下令各省巡抚,定期派员巡视监狱,防止出现冤假错案。对于申诉案件,必须认真复查,不得敷衍了事。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完全杜绝冤案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五、人物后续:平反后的人生轨迹
案件平反后,杨乃武与毕秀姑的人生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光绪五年(1879年)冬,杨乃武重获自由后,朝廷不仅恢复了他的功名,还特赐"忠烈"匾额,以示褒奖。次年春,他被任命为浙江省杭州府教谕,专门负责考评学生的文章。
在任教谕期间,杨乃武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他提出改革科举考试的建议,主张增加实用性课程。在他的建议下,杭州府学开设了算学、地理等新课程。他还创办了杭州府第一所新式学堂,招收平民子弟入学。这所学堂不仅教授传统经典,还引入了西方科学知识。
光绪十年(1884年),杨乃武被调任江苏苏州知府。在任期间,他特别注重司法改革。他在衙门内设立了专门的司法厅,聘请通晓西方法律的幕僚协助审案。他还要求所有重大案件必须公开审理,允许民众旁听。这些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毕秀姑获释后,回到老家余杭。当地士绅为她筹集了一笔钱财,帮助她重新开始生活。她用这笔钱在镇上开了一家布庄,经营布匹生意。光绪六年,她将布庄扩大为杂货铺,经营范围扩展到日用百货。这家店铺很快成为当地最大的杂货铺之一。
为了帮助其他遭遇不幸的妇女,毕秀姑在店铺后院开设了一个慈善庇护所,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寡妇。她还资助当地贫困女童入学,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善举。光绪十二年,她被当地官府授予"义行可风"匾额,表彰她的善行。
法维尔在案件平反后,继续在中国采访报道。他的报道对推动晚清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光绪七年,他在上海创办了《远东报》,专门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这份报纸成为了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光绪十五年,年迈的杨乃武辞去官职,回到杭州定居。他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杭州府学,并出资设立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他还撰写了《清冤录》一书,详细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以警示后人。
毕秀姑晚年将杂货铺交给养子经营,专心从事慈善事业。她创办的庇护所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女子职业学校,教授女子识字、算术和手工技能。这所学校为许多贫困女子提供了谋生的技能,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维尔在光绪二十年回到法国,临行前将当年拍摄的照片和采访资料捐赠给了杭州府衙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被收藏在府衙档案馆中,成为了研究晚清司法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