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在缙云山学习真正的太极拳

发表时间: 2025-01-24 13:20

在缙云山学习真正的太极拳

世人皆知,《爱莲说》乃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奠定他文学大师的名篇之作。然而,周敦颐的另一名篇《太极图说》,世人知之者则甚少焉。可说《太极图说》是奠定周敦颐他为中国古典哲学大师,以及思想家地位的经典之作。而张三丰则是见到了动态的太极影像图而首创出了太极拳的另一位太极宗师。

经本山人认真考证起来,陈抟老祖所创绘的“《太极图》和《太极阴阳说》”,以及周敦颐所撰写的这篇“《太极图说》”,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这三件都是象征中国文化中的“至宝”产物。然而考证起来,这三件“至宝”竟然都与我们缙云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为什么?

一、太极文化说

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史中,太极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之一,它也是中国人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太极文化还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然而,在无数的华夏山川中,缙云山中的太极文化色彩尤为突出。为什么?

原来缙云山上,竟然有四个名胜小景或小地名与“太极”文化有关:

其一、是缙云山猿啸峰下,缙云寺旁以西百余米处有一口古井,此井名日“八角井”,古名又叫“八卦井”,后因北宋时期,缙云书院出了个状元而更名为“洗墨池”或“状元井”了。然而,“八角井”最为玄妙的景色是它好似隐藏着的一幅动态八卦太极映像图样,它的映像是随季节和天气阴晴而时而变化,其映像特征就是它能呈现出一幅动态的八卦太极图。

其二、是在缙云山山岗上,离缙云寺西七八里远,还有一处景色别致的地方,那儿叫“八角池”,古名叫“八卦池”。“八角池”乃是由八座小山岭环绕着的一处沼泽低洼地。该沼泽地中央最奇特的自然景观就是一幅太极图案,其阴阳鱼尾轮廓及两仪极为分明,它一半是沼泽草地(阴),一半是红色的泥土和灌木林(阳)。最遗憾的是而今再也看不到她的原始疑似太极图风貌了,因为她已被2022年的特大森林大火烧毁了。

其三、是缙云山前山,现白云观背后的山崖上有一个神秘岩洞,其岩洞古名为“轩辕洞”,此岩洞乃相传说是轩辕黄帝闭关悟道之洞,也是缙云山得名之洞。传说“轩辕洞”中,不但有天然的石床,石桌,石凳,而且洞中石壁上还有疑似太极石刻图的场景点。传说陈抟老祖,太极宗师张三丰曾来此闭过关的。

其四、是缙云山竹笋石旁有一古寺叫石华寺,该寺相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的道场。

若要仔细追溯缙云山上这四个名胜小景得名的缘由?我不得不揭开这段不为人知的一个千古之谜来:

拫据周敦颐年谱分析,周敦颐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赴合州任职,其官名为合州府判官,这年他四十多岁,可说正值壮年。但我认为,周敦颐在赴合州任职之前,他却在缙云山上讲过几年学,因为缙云山下寺温泉寺有他的一首诗碑和一为朋友彭应求诗所撰写题跋的石刻碑,此题跋石刻碑上面有立碑年号时间,即为宋嘉祐二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05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显然,周敦颐这几年正在缙云山上讲学。

合州就是现在的合川,合川乃是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文化名城,它最早的城名始于西周巴国时期,为巴子城,又名垫江。西魏时更名为合州,南宋末年,因战乱,合州城又移城至嘉陵江边的钓鱼山上,故名为钓鱼城。轰动世界的钓鱼城之战就发生在合州地域上。合州地理特征为三江交汇之地,其一为嘉陵江,其二为渠江,其三为涪江。

周敦颐乃是宋仁宗至神宗时期的大儒,他被尊为开创北宋明理学的始祖大家。周敦颐出生于公元1017年5月5日,今湖南永州市道县。他初名敦实,因避讳宋英宗名,而取为敦颐,又名元皓,字茂最,号谦溪。周敦颐出生于一个书香官宦之家里,父亲是宋真宗时期的进士,母亲是龙图阁大学士郑向之妹妹。周敦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他从小聪明好学,他的修养极高,但是他父亲去世较早,他的舅舅郑向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周敦颐出仕较早,他先由洪州分宁坐船溯长江而上,经重庆朝天门入嘉陵江小三峡,来到缙云山下,由温泉寺上岸。那时,北宋朝廷经“澶渊之盟”不久,天下太平,文人地位日益提高,民间的学术之风尤为兴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太极文化迎来了她大发展时期。

二、缙云书院与崇教寺

为什么周敦颐要在缙云山上讲学呢?

原来缙云山上,北宋太宗年间,即就在公元971年,名僧慧欢禅师在缙云山上兴办起一所民间书院,该书院取名为缙云书院,缙云书院也是巴渝地区第一所民间书院。缙云书院的建成,使缙云山上成了一座在宋代同时兼有儒道释三教庙舍的巴蜀名山,所以北宋时期的缙云山不但吸引了很多游客,也迎来了很多贵族商贾子女来求学。

至于缙云山上的最早佛寺始建于何时?据载,巴渝地区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寺,当是缙云山上的缙云寺和温泉寺,缙云寺和温泉寺也是巴渝地区最大的佛寺。缙云山上的缙云寺和温泉寺是同时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了。

当时在缙云山上,一下就建了两座最大的佛寺,也是极为罕见的。其一佛寺在缙云山狮子峰下而被称为上寺缙云寺。该寺在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被唐宣宗皇帝敕赐名叫相思寺,后又被宋真宗皇帝赵恒于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赐名为“崇胜寺”。其二佛寺在缙云山东山坪山脚下的嘉陵江温塘峡边,多被称为缙云山下寺温泉寺,该寺也在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皇帝赐名为“崇胜禅院”。

北宋初年,慧欢禅师重建缙云山相思寺和温泉寺时,他又在缙云山上相思寺旁创办了一所儒家书院,并取名为缙云书院。缙云书院与相思寺(现缙云寺)相邻。宋太宗驾崩后,缙云书院又被宋真宗皇帝赐名为“崇教寺”。

至于缙云山上道观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曾有几座道观?至今仍然是个谜团,按缙云山传说和若干古碑史迹或文献上看,缙云山上的道观应早于佛寺,只不过规模并不大而已,或过于简陋,也少被当朝皇帝敕赐过,而少为人知。

现缙云山上,疑似最早的道观,可能是“宋灵成侯庙”(南朝刘宋朝)。据文献记载,缙云山上曾有块名为《宋灵成侯庙碑》的古石碑,上有文字记载缙云山之名的来历。至于“灵成侯”何许人?为何要建庙?我们不得而知。但经人考证,缙云山上最早文献上记载的道观是唐高祖李渊赐名的“禅真宫”(公元618年)。而“禅真宫”在缙云山何处?规模怎样?也是一个谜团。根据缙云山轩辕黄帝的传说,缙云山的道观地址应多在白云寺至石华寺这一带。根据“八卦井”名,也不排除缙云山上的最早道观可能就在现缙云寺附近或不远。.

在北宋时期的缙云山上,为何宋真宗皇帝要敕赐缙云书院为“崇教寺”呢?

关于缙云山上的“崇教寺”由来,说来还真是需要些口舌。这个得从上前年,缙云寺几个僧人在平坝时发现的一块古碑残片说起。根据古碑残片零碎字迹的释读发现,名僧慧欢禅师不但复建了相思寺和温泉寺,而且他还创办了一所民间书院,以培养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童子和儒生。最为关键的是慧欢禅师还曾疑似收养过一个女婴,并将位这女婴培养成人,还成了大才女,成了北宋一位至高无上的皇后和皇太后。这女孩就是在缙云书院(崇教寺)里长大的,她的童年和少女时期,她就是缙云书院里童子们的陪读和伴读生。

这个女婴就是北宋时期最具有千古传奇色彩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所以宋真宗皇帝赵恒为表达感激之情,他曾八次敕赐过缙云山。慧欢禅师他本人也被大宋王朝的真宗皇帝赵恒分别两次敕赐为“慈印法师”(生前),为“慈印大法师”(圆寂后)。

宋真宗皇帝赵恒登基之年是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这年他就将其父太宗皇帝赵光义生前御读过的佛经二百四十卷,派人送到了缙云山相思寺藏经阁中供奉起来。宋真宗皇帝赵恒也对给予刘娥所受教育的缙云书院赐名为“崇教寺”。为此,宋真宗皇帝赵恒两次敕封过慧欢禅师,第一次敕封慧欢禅师为“慈印法师”(生前),第二次敕封慧欢禅师为“慈印大法师”(圆寂)。该称号是授予慧欢禅师享有大宋王朝佛教国师和大国师的荣誉,实际上给予承认慧欢禅师是刘娥的义父和恩师,缙云山是刘娥的故居地,也是大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娘家地。

宋真宗皇帝赵恒除了以上敕赐名外,他和刘娥竟然还派出当朝丞相丁谓率高官来缙云山为敕赐佛寺名授匾,另外还动用重金修复缙云山的佛寺和书院,以及增设官方的驿站“接迎殿”和“接官亭”。在北宋真宗年间,有如此浩大的工程和荣耀的地方,在巴渝地区仅此缙云山也!

为什么宋真宗皇帝竟然有八次敕赐缙云山呢?经本人研究发现,缙云山前几年在平整缙云寺院坝时,偶尔发现了一块古碑《慈印法师遗诫碑》残片,证实慧欢禅师原是遂州人。他的幼年也是一个孤儿,他也是被遂州一座古庙里的高僧收养长大的,这高僧原是一位晚唐进士,因唐末战乱,他不得不隐入庙宇中以安度晚年。慧欢禅师在其高僧的培养下,他精通儒道释三教学问,他成了一代名僧。

慧欢禅师一生早就有个心愿,那就是要办一所佛寺和一个书院。因此,他常外出讲学或化缘,就这样他来到了缙云山,见山上佛寺破败不堪。他就留下来重建缙云寺和温泉寺,同时他也将开办了缙云书院作为他的一大心愿。慧欢禅师晚年自知来时不多了,他就给弟子留了一份遗嘱,弟子们照此刻下一块石碑叫《慧欢禅师遗诫碑》。

慧欢禅师在复建缙云寺和温泉寺时,他也常往来于成都,一次他见到了被人遗弃在路边的一名女婴,他心生怜惜,他将这女婴带回了缙云山,并给她取名为刘娥。刘娥稍大就进入缙云书院中作那些童子或儒生的陪读,由于刘娥聪明伶俐,她学过了很多儒家经典,甚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慧欢禅师见刘娥成才,心里非常高兴,他把刘娥视为自已的女儿。慧欢禅师作主还将刘娥许配给了来佛寺为菩萨贴金的银匠龚美,龚美与刘娥成亲后就离开了缙云山。后来,龚美带着刘娥流落到了北宋京城开封府,因俩人方言重,一时找不到活,生活都困难,不得已刘娥开始以卖艺为生。因此,正史中的刘娥身份一直是个秘,朝中官员多认为刘娥来路不明,出生寒微,身份是个艺妓。

自刘娥认识了太子赵恒后,太子被刘娥的才艺和美貌所吸引,两人恩爱,所以宋真宗赵恒非常宠爱刘娥。为珍惜这份纯真的爱情,宋真宗皇帝竟然有八次敕赐缙云山。而且每次敕赐缙云山,都与刘娥生前的晋升有关。有资料证明,刘娥自进宫以来,她有六次晋封,而且每次晋封刘娥,宋真宗皇帝都要敕赐缙云山一次。

刘娥宋真宗皇帝第一次接入宫中是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这年就是宋真宗登基称帝之年。这年宋真宗赵恒派人将父皇生前御览过的二百四十卷佛经送至缙云山相思寺中供养。这次实际上是默认了缙云山为刘娥的娘家地或故居地。第二次和第三次赐封慧欢禅师为慈印法师和慈印大法师,实际上是宋真宗皇帝承认慧欢禅师为刘娥的养父和老师。

经查证,刘娥入宫后,她曾有过六次晋封嫔妃的机会。她初入宫时,还没有名份,只能是个民间少女或侍妾而已,但她仍受宋真宗皇帝的宠爱。宋真宗皇帝赵恒于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登基,他就第一次派人将父皇御读过的二百四十卷经书送至缙云山来。第二次晋封刘娥为嫔级“美女”(皇帝后宫嫔妃等级名称,四品),该年宋真宗皇帝第四次赐名缙云书院为“崇教寺”。第三次晋封刘娥为嫔级“修仪”,敕踢缙云山相思寺名“崇胜寺”。第四次晋封刘娥为“德妃”时(二品),赐温泉寺为“崇胜崇院”。第五次晋封刘娥为“皇后”(一品),第六次晋封刘娥为“皇太后”。

刘娥是被宋真宗皇帝赐封过的第三位皇后,宋真宗皇帝和刘娥皇后曾派丞相丁谓率官员们出使缙云山。丁谓在温泉寺留有诗碑为证。第八次宋真宗皇帝驾崩时,下遗诏让刘娥“临朝监制”。缙云山相思崖石刻完工。可见刘娥是宋真宗皇帝宠爱一生的女人,宋仁宗皇帝尊刘娥为皇太后。实际上,宋仁宗赵祯皇帝非刘娥所生,而仁宗皇帝仍尊刘娥为皇太后。

为何宋真宗皇帝赵恒会赐缙云书院为“崇教寺”?这是刘娥并非正史上说的“流浪女,艺妓,心机女,女乞丐”,虽然正史上对刘娥的故居说得极为糢糊,说她出生地来源不明,家庭出身低微,生活经历复杂。总之,刘娥是弃婴,孤儿,以乞讨和卖艺为生。幸运的是讨得了皇上喜欢而受宠,特别是宋真宗皇帝赵恒几次力争立刘娥为后都被大臣们所攻击,只好放弃。

实际上,宋真宗皇帝非常宠爱刘娥,认为她性格活泼,思维精致,处事灵活,才艺俱佳,她并不是那些文盲类官贾之女。尤其是刘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是个真正的才女,特别是宋真宗皇帝晚年迷信“天书运动”,他把朝政大都交给刘娥打理十余年。加上宋真宗驾崩后,刘娥扶仁宗上位前,曾垂帘听政十多年。

刘娥皇后实际上主政宋朝廷达二十余年。如果刘娥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单纯以艺妓和流浪女的身份,她是根本把控不了大宋王朝的。正因为宋真宗皇帝对刘娥的文化知识极其认可,他才特别敕封缙云书院为“崇教寺”。其实早年的宋真宗非常重视教育,他主政时写过《劝学篇》,其中名言“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出自宋真宗之口。

北宋时期的缙云山,那是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因为慧欢禅师所主持的佛寺和书院都享有皇家大庙的地位,其佛寺主持人慧欢禅师本人也享有皇家最高大法师的封号。另大宋王朝皇家还将缙云山指定为皇家官驿的接待驿站处,所以温泉寺碑林中留有很多过往留宿官员的诗文和文稿石刻。那时宋真宗皇帝另专门拨出了巨资来装修缙云山中的这两座寺庙和书院,甚至派丞相丁谓专程率众臣来缙云山为寺庙和书院挂牌和授匾。

宋真宗皇帝赵恒于1022年驾崩,1023年宋仁宗继位,但由于宋仁宗过于年幼,章献明肃皇太后刘娥不得不垂帘听政。在幕后控制着大宋王朝,至到1033年,刘娥去世,仁宗皇帝才亲政。

宋仁宗赵祯临朝主政时,周敦颐出仕为官。景祐六年(公元1061年),因被朝廷封为太子中舍签书署而出任合州判官。但根据缙云山温泉寺石碑落款时间景祐二年(公元1057年)判断,他早就在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里了。也许他早闻缙云山有二座皇家大庙即上寺“崇胜寺”和下寺“崇胜禅院”,还有皇家赐名的书院“崇教寺”,所以周敦颐不得不在缙云山上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敦颐在缙云山上的缙云书院“崇教寺”里讲学。

周敦颐在缙云山中讲学时,他畅游了缙云九峰,并游玩了山中各古寺,留下了一首诗《大林寺》(大林寺是山上另一古寺,它就是明末的大隐寺)。周敦颐还在游温泉寺时,见到了出任巴川郡(现铜梁辖境内的古县名)推官彭应求的诗碑,他也是路经温泉寺时在官驿站宿夜所写的诗,即彭推官写下一首名叫《宿渝州温泉佛寺》的诗碑。于是周敦颐为该诗写了题跋,也被温泉寺僧人刻成石碑立于温泉寺碑林里。

缙云山温泉寺后山石崖处原有一处独特的石碑林景点,该碑林是僧人为过往文人墨客,以及官员和商贾在此留下文墨的诗作和文稿而刻下的石碑。同样周敦颐见彭应求诗后,他为之题跋,也被石刻成碑,碑名为“《周敦颐《彭推官宿渝州温佛寺诗》序记》”。该碑又叫《吉州彭推官时序》。周敦颐在游览了缙云山“八角池”和“八角井”二处小景后,他不由欣然提笔,他想到了《周易》中的八卦,将其分别命了名,其一就是“八卦池”,其二就是“八卦井”。缙云山古寺的僧人或道观道长为此特立石碑名于二景旁。

正是因为有了周敦颐在缙云山所作的诗和题跋,被僧人刻成石碑后而伫立在温泉寺的诗碑林里,所以石碑记载的文字是真实的史迹。虽然石碑早已毁了,但它早已被官方史官收载到了古书中,或被地方志编撰在史册里。该石碑也成了研究重庆宋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然而,周敦颐在缙云山为二处名胜小景“八卦池”和“八卦井”所提的名却成了偏名,渐被人淡忘或被另一些传说掩盖了。于是“八角池”和“八角井”这两处美景却成了山中的一个民间小地名。

公元2022年盛夏,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山火满山遍野地烧了起来,“八角池”被大火彻底毁灭了。幸运的是由于消防官兵和群众自发开辟出一片隔离带,经奋力扑救山火,“八角井”被保存下来。万幸的是本山人曾多次游玩过“八角池”,并留有一段局部小视频,几张摄影图片,为此成了一份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小景“八卦井”却因缙云书院北宋时出了个状元冯时行,而更名为“洗墨池”和“状元井”。1998年,该井被人更名叫“八角井”,从而它被抹去了当初它是由大圣周敦颐命名的传奇经历。最为遗憾的事是缙云山没有为周敦颐塑个像,以纪念这位先贤大儒,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甚至很少搞明白缙云山上有个儒家书院“崇教寺”,我们只是依稀知道现缙云寺大殿前左边伫立着一块“龙碑”,上面糢糊地提到过《敕赐缙云山重建崇教寺》的碑名,该碑疑是明代宣宗皇帝特赐名重建宋代崇教寺的圣旨。

我认为,在宋代在缙云山上所甚为遗憾的文化大事是:历史文献中掩埋了周敦颐在缙云山上写出哲学名篇《太极图说》的史迹。因此,我认为这个秘密应当于此揭开。

这儿,让我娓娓道出这个千古之秘来:

三、周敦颐写作《太极图说》文的时间,应是在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左右。

经考证,周敦颐于宋天圣九年(1031年)考取进士,他初仕为分宁主薄。他出任合州判官的时间是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根据周敦颐在缙云山温泉寺为彭推官诗作序的石碑立碑时间上判断,该《周敦颐《彭推官宿渝州温泉佛寺》诗序》碑记文落款时间为“宋嘉祐二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05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当天正是大年日)”,显然,周敦颐早在任合州府判官之前,他就在缙云山上讲学了。

我认为特别值得强调下的是“宋嘉祐二年”时间,虽然看似这年很普通,然而这年却是北宋文化史上极为“群星闪耀”之年,因为这年是迎来北宋仁宗朝的一场重大的科举考试,这年苏试,苏辙,苏洵,王安石,范仲俺,欧阳修,张载等文化巨人们几乎都同时闪耀在大宋王朝的文坛上,尤其是蜀地的三苏,那更是格外地耀眼!大宋王朝宋仁宗年代,巴蜀地区的民间书院发展极其红火,例如眉山三苏祠就有书院。缙云书院正是巴渝地区最大的书院。

巴渝之地上,幸庆的是有圣人之称的周敦颐也于该年在缙云山上的缙云书院讲学。正因为周敦颐在缙云山上讲学,他才享有盛名而被大宋朝庭所重用,让他就近赴任合州判官之职。周敦颐在合州借鉴缙云书院,也在合州极积办学,他开了一所“溓溪书院”,还为合州名士张宗范提写了篇“养心亭”的文章。周敦颐还在蓬安留有墨迹,该地有“溓溪祠”和周子古镇。二年之后,周敦颐名作《爱莲说》问世。由此,我们可推断出周敦颐至少在缙云山上讲了三年时间的学。

周敦颐离开缙云山后,缙云书院也因周敦颐在讲过学而迎来了一个巴渝著名学子,这人叫冯时行(公元1100∽1167年)。冯时行是巴渝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冯时行为巴县洛碛人,冯时行父亲可能是科举出仕的,其祖籍为淅江人。冯时行父亲入仕被朝廷任命为洛碛地方官,洛碛原是古枳县的县城治所地。冯时行父亲被朝廷授官而来到洛碛,他就与当地人结婚生下了冯时行。

冯时行父亲因闻周敦颐在缙云山缙云书院(崇教寺)讲过学,就把冯时行送到缙云山上来求学,冯时行考上状元后到万县为官,后因主张抗金曾在大朝会上当廷呵斥宋高宗的投降路线,而被当朝丞相秦桧罢官。冯时行又不得不回到了缙云山上的缙云书院,他在缙云书院里讲学十八年,他还办了缙云学堂。秦桧死后,冯时行又被重新启用到蓬安为官直至去世。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蒙哥大汗率蒙古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合川钓鱼城,宋蒙在嘉陵江区域上大战。蒙哥大汗先锋元帅汪德臣在攻打钓鱼城受重伤,加上雨季,接着酷暑,蒙哥大军不得不撤到缙云山。当年6月21日,蒙哥悍将汪德臣死在了缙云寺。不到个月,蒙哥大汗也在钓鱼城受伤。同样,蒙哥大汗也死在了缙云山的温泉寺里。至此,蒙古大军不得不北撤。北撤时,蒙古人捣毁了缙云山上的所有寺庙,以及书院,使得大量的古迹被毁,从而又使得缙云山南宋至元时期的很多史料成了断代谜团。

缙云山在明代时又复兴起来,明代缙云山共有八大寺庙,它们是缙云寺,温泉寺,复兴寺,转龙寺,石华寺,白云寺,大隐寺,绍龙寺。同样,缙云书院也重新建起来,明宣宗皇帝仍敕名缙云书院为崇教寺。明代缙云书院也出了几个本地进士,如江朝中,江渊,王应熊等。

明代巴渝地区最为显赫的重庆籍高官当数蹇义,蹇达等蹇氏家族。我认为,蹇义家族为官者大都是经科举进土出生的,而且蹇家入仕人数最多,官也做到最大。他们就有可能出自明代的缙云书院,所以明英宗皇帝特赐名缙云书院为“崇教寺”。另缙云山缙云寺前有“龙牌坊”和“龙碑”可间接证明,大明皇家对蹇义家族的厚爱。蹇义在大明朝廷上的官位有天官之称,他任过吏部尚书数十年,还兼任数职,颇受大明历代皇帝的尊重。蹇达也是蹇义之六世孙,他则做到了兵部尚书,可说明代巴渝地区的蹇义家族一直都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

虽然明末战乱,缙云书院又被毁,但民国时期,缙云山上仍恢复办有著名的学堂。例如,太虚法师在缙云山上开办了一所具有大学性质的学院,该学院全称叫“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太虚法师与北宋慧欢禅师的经历极其相似,太虚与蒋介石关系极为密切。另解放后五十年代,缙云山下,北温泉后也有一所大学叫四川外语学院。由此我们可证明,缙云山上的缙云书院,其作为教育习惯而形成了一个地理传统,它几乎延绵了上千年。

四、“太极图”的由来之秘?

“太极图”历来都被誉为华夏第一图,但它最初雏型之说却众说纷纭,有的说始于西周,有的说是始于伏義,还有的说是先秦等,但太极图真正定型却是在五代,即后周时期。其实,这里往往夹杂着很多传说或混杂之说,太极之说源于《老子》无级,它掺杂着模糊的八卦易学,以及上古天象学说和历学,以及阴阳学,道家学说等。现在流行的“太极图”,大家都认为是道家陈抟老祖所传,也就是说现在流行的太极图是陈抟所定型的图。

据传最初的太极图雏型为蜀地成都青羊宫太极图,传说这太极图是西周老子出关入蜀地时的原始图型,但该图与现代太极图存在较大的差异,陈抟的太极图有双鱼尾。这里有个问题,周敦颐为何对“太极图”有兴趣呢?

相传,是陈抟的弟子邵雍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的,周敦颐悟出其深邃的哲理而写出《太极图说》。邵雍也是北宋五子之一,他也是宋明理学先驱。其实,这都是传说,我认为真实的史迹是周敦颐在缙云山讲学时,他是真实地突见到了陈抟亲绘在“轩辕洞”洞中的太极石刻图”或“八卦井”显示的动态太极映像而开悟,于此他写下了这篇哲学名文。

五、陈抟老祖曾在缙云山闭关

陈抟老祖可能是第一个在缙云山见到“八卦井”的中水面呈现太极图的人,他见到的太极图是一幅动态映像,于此他及刻记下该图形,他凭记忆将此图刻在了“轩辕洞”的石壁上。因为那时没有印刷术,那时的文人多把文字或图形刻在竹简上或石壁或书写在绢丝上,以此传世。

陈抟所绘的“太极图”,实际上是一幅八卦太极图,这图有浓浓的道家色彩。陈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因不弟而云游天下,如今流行的太极图多是双鱼尾式的太极图。陈抟所绘“太极图”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八卦部分,这很象缙云山八卦井。其二是八卦井里的天空和山形在水面上的动态倒影映象,因为山形的阴影部分与天空日照的阳影部分互相转化,日落时阴影增多,影像移动,但有月亮,此乃阴中有阳。

日出时,光影增强为阳;阴影变暗或减弱。八卦井中为阴阳映像分明,阴影减弱和移动,但仍有山形阴影,此乃阳中有阴。同样,四季变化,阴晴月盈,日出日落都会在水面里变化。这就是动态的太极影像。八卦井中极平衡时是空中有月亮与太阳同时出现的时刻,此时乃是夏至或冬至之日,所以陈抟到此闭关时,他就记下了“八卦井”中出现这“太极映像图”。

我认为,缙云山上至今见过完整的“八卦井中的太极图”的就只有三人,除陈抟外,另有二人他们是周敦颐和张三丰。陈抟是第一人,他创绘出了“太极图”,周敦颐写下了《太极图说》,张三丰则创出了动态的太极拳。

这里要说清缙云山太极图的由来,我就不得不去探寻“八角井”的立井时间?

我认为,“八角井”挖掘应始于唐高宗以前,“八角井”之地原是一处沼泽地,因为梁代名道士陶弘景曾作过一篇名作叫《水仙赋》。陶弘景在赋中以极其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轩辕黄帝在缙云山上宴请各路神仙和官员的盛况场景。

另据《禅真逸史》中载,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有天早朝,因其子李世民上奏说,南平府(现唐代重庆綦江那一带的官府名)仙山缙云山上有当地方士数人,他们面对长安,立意归服大唐,并登坛祈雨成功,南平府地域上大旱方解。百姓为感恩,决意顺唐为民,请求皇上降恩(当时蜀地末纳入初唐疆域),唐高祖李渊龙颜大悦,欣喜万分,决定将祈雨之地的神坛亲笔赐名为“禅真宫”,以召民众归顺大唐。祈雨的道士被唐高祖李渊敕赐为真人(注:唐代官方多把巴渝乡民称为僚民,南平府的土人或山民也就是僚人。当然这种称谓很笼统,有人说是巴人南移后的少数民族裔)。

实际上,“八卦井”早己是缙云山道观或“禅真宫”道士吃水用井。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该地曾开出一朵奇特的莲花而响誉巴渝之地,有名僧为占地盘,他们借机驱赶道士,于是双方论辩,道家论败,“禅真宫”被毁,道家退出了八卦井之地。从此,缙云山狮子峰,宝塔峰至莲花峰一带都为佛家的地盘。道家只余下“八卦井”这一处残景。

实际上,缙云山上的道家地界从此退到了“轩辕洞”至石华寺一带的山林里。陈抟到缙云山闭关时,实际上己是五代时期,那时巴蜀地是后蜀孟昶称帝之时,其后蜀国力日衰。陈抟离开了缙云山,云游到了后周地域。因陈抟拒见后周官员,每次官员见他,陈抟都在睡觉,有时他一睡就连睡十余天,所以陈抟渐以睡仙而得名。后周柴荣皇帝赐陈抟为“白云先生”。陈抟有弟子云游到了缙云山轩辕洞附近,他结茅筑观,故取陈抟闭关之山道观名为白云观,可是该道士不久升仙,山里的僧众趁机占有了白云观,改名为白云寺。

缙云山前山有一古寺名叫白云寺(现白云观)。白云寺始建于何时,此历来是个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部门在撤除白云小学(解放前校舍为白云寺)古庙大梁时,有人才发现大梁上记有古代年号的文字,结合该址上还发现过古石碑文印证,白云寺之名实则是为纪念知名道士陈抟而得名的。

陈抟(871∽989),历经晚唐,五代后周,北宋时期,相传曾有四个皇帝召见过他。其实,陈抟最早涉道是他来缙云山开始的,他曾在缙云山前山的白云寺后山悬崖上的轩辕洞里闭关修道数年,其后离开了缙云山,云游天下名山大川,相传陈抟是在华山升仙的,仙年118岁。

陈抟被后周世宗皇帝柴荣赐道名为“白云先生”,北宋代周后,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又赐陈抟道名为“希夷先生”,但他自号为“扶摇子”。就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道士寻来上书有关部门重修白云寺,还将白云寺重修更名为“白云观”。

为什么陈抟会到缙云山来闭关呢?这里又涉及到很多缙云山的传说,首先陈抟是北宋蜀地普州崇龛县人,即现重庆潼南县崇龛镇。宋代的蜀地普州与渝州巴县相距并不太远,沿崇龛镇涪江水至合川出嘉陵江而下到缙云山,不过百多里。如今说来,其实潼南和巴县都是属重庆(渝州),那时缙云山属巴县(渝州)。其次,普州周边最知名的山,缙云山方为最有名的山,因为缙云山相传为轩辕黄帝闭关,炼丹、采药、觞百神、浴温泉的地方(有古碑《宋灵成侯庙碑》石刻和古名道士陶宏景文赋《水仙赋》记载其名)。缙云山中的古寺缙云寺和温泉寺又是渝州最早建佛寺的名山。按照道家说法,道士闭关必须选择名山,有名家在名洞修行的地方,而缙云山的轩辕洞正是渝州最佳的福地洞天。

六、周敦颐在缙云山见过陈抟石刻太极图,或见到“八卦井”中的动态太极图后,他悟道明理而写出了千古经典哲学名篇《太极图说》,从而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大师和思想家。

也许是周敦颐在缙云山崇教寺(缙云书院)讲学时,白云古寺有书童或高僧或名道长前来与周敦颐请教学问,并说轩辕洞的石壁上有“太极图”,说是“白云先生”陈抟所绘,还说到缙云山有二处八卦胜地,邀请周敦颐前去游玩。周敦颐兴趣盎然,果然见到了三处景点,他挥笔题写了“八卦池”和“八卦井”的地名,以及《太极图说》文,于是有人在此立碑以作景点名,也有人将《太极图说》文碑刻于轩辕洞中。也许,周敦颐既见过陈抟闭关时的太极石刻图,也见过八卦井中动态太极映像图后,他才写下这篇名作《太极图说》的

文革时,八卦池和八卦井因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而更名为“八角池”和“八角井”,另有可能有人认为北宋状元冯时行更有名,所以习惯上多称八角池和八角井了。而轩辕洞中的太极图,以及《太极图说》碑文被人拓下来载入史册,但因战乱或动乱,轩辕洞被作为藏宝洞被人为地一次次地洗劫而致此消失了。

七、太极拳宗师张三丰在缙云山创太极拳

若要寻根太极拳的发源地,我竟然发现太极拳的实根却在缙云山上。关于张三丰的个人传记,我认为传说太浓,无法分辨,有传说他活了四百余年,传记说他活了二百多岁,极让人迷惑。有的说他生于南宋,历经元朝,至明中期,武当山升仙,活了数百年,太玄了!不过,张三丰的笔迹和著述却很多。但要说张三丰与缙云山的关系,我这里又不得不说起现在缙云山的另一道观绍龙观。

前面说了陈抟老祖的太极图,和大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实缙云山的道教文化符号本来是很多的,可说有数千年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佛寺的传说,但缙云山的道家文化历来被佛家传说所笼罩而处于隐藏的劣势状况中。比如说缙云山上明代所建的古寺绍龙寺现更名于绍龙观,其原因也是与名道士张三丰有关。据说重修古寺绍龙观时,该古地竟出现神秘的玄龟景象,接着平地基时,又挖出了一古碑石桥名为“得仙桥”,该石碑字迹题名经有人考证颇有名道士张三丰的笔势,因为张三丰的笔迹非常有特色,说是有龙飞天的气势。

张三丰之传说也流行于合川铜梁洞(现铜梁洞公园)。铜梁洞现存有张三丰笔迹的摩崖石刻,另蜀地青羊宫也有张三丰的石刻笔迹。传说张三丰为陈抟的弟子之一,在民间都认为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也许张三丰的确也在寻陈抟老祖的“太极图”,象周敦颐《太极图说》一样,他特意来到过缙云山。如此说来,“太极拳”的发源地也可扯到缙云山上。说实话,巴渝地区,甚至整个巴蜀地区,真的还没哪座山像缙云山上有如此多的“太极”传说。这儿要说清太极图,《太极图说》和太极拳,我又不得不简要地说下缙云山的道教文化了。

附一、缙云山道教传说渊源简介:

道教尊轩辕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即尊黄老学说为本,轩辕黄帝为道教最早的传说源头。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治天下时是4500年前,老子在世时是2600年前。显然,轩辕黄帝在先,缙云山理应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因为所有的轩辕黄帝的传说都在缙云山上,例如轩辕黄帝在缙云山上的轩辕洞闭关,炼丹(石华寺),采药(《黄帝内经》),觞百神,浴温泉(温泉寺)。这些都是道教修身养性的内容。

这里我们不妨探寻“缙云”山之名与道教的渊源关系。

1、传说轩辕黄帝在巴山上闭关。因此传说将轩辕黄帝在古巴山闭关之山更名为缙云山。

古巴山是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时分封的巴国之山,秦灭巴蜀后设巴郡之域的名山,叫巴山;巴山之下有江日巴江,巴山之滨有山峡日巴峡。显然,巴山在缙云山得名之前就有古名了。现巴蜀之地,只有大巴山和巴中,巴河之名较为远古,且一直都没有变过。显然,巴渝之域只有缙云山才是与巴国,巴人,巴山,巴峡和巴江,巴郡,巴县联系最为密切的地方。

我认为,缙云山之名应是在西汉时才将巴山更名为缙云山的。

2、传说将轩辕黄帝炼丹而形成的赤云笼罩之山叫缙云山。实际上,缙云山下嘉陵江对岸,南齐在现北碚对岸设郡府叫东阳郡辖丹阳县,该郡治所就是丹阳县。显然,“东阳”和“丹阳”之名就有炼丹场地的含义,也就是说很早以前在缙云山附近就有大量的人在取火“炼丹”了,这一带经常是被赤云笼罩的,故称丹阳或东阳,缙云山也就是赤云之山。

3、轩辕黄帝传说在巴山上宴请众臣时见山岭多赤云,并以此彩色云名而任命官员。

据说,轩辕黄帝按四季冠名,夏官名为缙云,主管天下军事(即战争)。春官名为青云,冬官为黑云,秋官为白云。缙云官员之后代叫为缙云氏。照此说法,缙云山是任命官员缙云冠名之山,也是该官员正式姓氏名称。

4、缙云氏有不才子日浑沌,日饕餮。高辛氏有不才子八人,被帝喾发配于此山中,以御魑魅,故山名为缙云山。缙云氏本身就是轩辕黄帝一族,高辛氏也为天帝颛顼,又高阳一族。帝喾乃是颛顼之后的天帝,照此说法,被天帝喾发配缙云氏不才子等人所在的山叫缙云山。

轩辕黄帝闭关,炼丹,采药,浴温泉乃是黄帝之术的内容,古书《黄帝内经》有述。道教尊黄老之说为始祖。凡后来的道士闭关,炼丹,中医药,养生等都多发迹于此。陈抟祖称睡神也与此有关,睡为养生之术,也为道学之一。

5、周易:八卦(八角池,八角井),一处为天然八卦景点八卦池,另一处为古道士仿《周易》中八卦之说开挖的井,叫八卦井。无论是八卦池或八卦井的源头都与道有关。

6、道教始祖:张道陵(西汉巴郡江州令,现重庆地方最高官员),他本人就在江州为官几年,他是最有可能到缙云山上设坛布道的“文化人”。张道陵被道家尊为张天师,道教正一教派之始祖。缙云山之传说很可能就是张道陵发明的一种传道说法,因巴郡山民或土人是根本不知轩辕黄帝以及三皇五帝传说的。只有张道陵他本人就出自于官家的太学堂,他才有系统性的把“三皇五帝”中的轩辕黄帝的传说搞明白,他也能化符为其教民治病。

7、五斗米教:张修(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巴郡人,五斗米教的实际组织人,他将传教人神职官员化,有奸人,祭酒,鬼吏。据说张修擅长画画,专研医学)。东汉时期,缙云山区域可能有人设坛传教了。张修是巴郡人,他在五斗米教中对巴人极有号召。他掌管着汉中实际权力,与张鲁分庭抗议,最后被张鲁所杀。他也有可能杜撰出关于缙云山轩辕黄帝之说。

8、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有高道陶弘景他就写有一篇仙文《水仙赋》,他在《水仙赋》中描写了轩辕黄帝在缙云山下,宴请天下百神,众仙,以及高官的盛大场面。后来的地方志多引用《水仙赋》中的说法即:“增城瑶池,缙云琼阙,黄帝所以觞百神也!”。陶弘景乃是历经齐,梁,陈几朝的名士,为茅山开山道士,被誉为“山中宰相”,梁武帝多次征诏他入仕,他吟诗以“山中有白云”作答,拒不入仕。因此,陶弘景也有叫“白云”之雅号。陶弘景也可能是到过缙云山的高道之一。

9、禅真宫:唐太祖李渊赐名的缙云山道观。《禅真逸史》和《禅真后传》中提到该事。这二部书是明代武侠小说体,也有人认为是道教传说的一种野史。两部书真假掺半,史迹较真,只是演义过程有点荒诞。这二部书的作者笔名是个道士,故事情节构造呈现出道教逻辑,故可以把它作参考资料。目前,官方采信了缙云山唐代有道观“禅真宫”的说法。因为书中所描绘的唐代重庆历史背景还是可靠的。

10、太极图:陈抟始创绘太极石刻图(疑似陈抟在缙云山“轩辕洞”闭关时创绘,并石刻在轩辕洞中)。此说法,是将白云寺佛寺更名为道教的白云观的依据,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文物和古迹来佐证这种说法。

11、太极图说:周敦颐撰写(在缙云山见陈抟石刻太极图或见过八卦井水面呈出来动态太极映像图而作)。周敦颐确实是上过缙云山的,他也在缙云书院里讲学。因为缙云山下寺温泉寺里有他的石刻文,石刻碑文上有时间落款,这也是最有历史根据的证据,并非传说。

12、太极拳:张三丰为始创者(张三丰云游缙云山见到陈抟太极石刻图,或见过八卦井水面呈现的动态太极影像而创太极拳)。这个也是依据绍龙寺更名为绍龙观的原因之一,至于张三丰是否到过缙云山,我认为可能极大,因为合川铜梁山与缙云山非常近,况且缙云山的知名度远高于铜梁山。若陈抟确实到缙云山闭过关,有太极图的传说,加上周敦颐上过缙云山,那么张三丰就一定会来缙云山的。

注:关于缙云山道教篇幅,我将专门著述。

附二、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引: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阴。二气交感,生化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分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静,立人极焉。故圣人“立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其凶。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附:1、周敦颐《彭推官宿渝州温泉寺诗碑》序》(文略,《北碚志》上有全文)。

2、周敦颐在缙云山大隐寺(原名大林寺)作的诗:

三月山房暖,桂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邑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飘渺觉声轻。

注:大林寺,即缙云山杉木园大隐寺。


周敦颐为彭应求诗作序的诗碑原文(见《北碚志》略)

《宿渝州温泉佛寺》彭应求

公程无遐日,乍得宿清幽。

始觉空门客,不生浮世愁。

温泉喧古洞,寒磬度危楼。

彻晓都忘寐,心疑在沃州。

周敦颐《太极图说》全篇文字虽只有249个字,但字字珠玑,奥妙无穷,且意义重大,其影响极其深远。


缙云山八角池


缙云山八角古井(又名为洗墨池)地面条石状为卦象,水面象有时有天空云状如太极图。


缙云山白云观陈抟老祖简介


缙云山白云观陈抟坐像


缙云山白云观简介


白云观简介上有:白云观后的悬崖上有轩辕洞


缙云山八角池附近的入口处(已被大火烧毀)


缙云山白云观闭关处


缙云山绍龙观风景


清代缙云寺天子殿,天王殿旧址,民国时期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

缙云山原缙云书院(崇教寺)原址(宋,明)

清代缙云寺天子殿,天王殿旧址,民国时期“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大学)旧址。

缙云山八角井旁北宋状元冯时行塑像


缙云山药王观古道旁佛像(2022年大火己烧毁)


北宋章献皇后刘娥影视像(选自网络图片)


缙云山八角井(状元井,洗墨池,八卦井)旧址


缙云山上考古发现《慈印法师遗诫碑》残片(选自网络图片)


缙云山北宋古迹《慈印法师遗诫碑》残片(选自网络图片)


缙云山前山白云观正大门


缙云山下寺温泉寺里的莲花池旧址(为纪念周敦颐命名)


缙云山石华寺旧址旁的石笋峰石(相传是轩辕黄帝炼丹处)


远望缙云山白云观后山崖轩辕洞


重庆潼南崇龛镇陈抟故里陈抟塑像


缙云山缙云寺旁相思崖的北宋摩崖石刻

该石刻疑似工匠照章献明肃皇后的亲绘图而打造的石窟,其意为“大宋王朝传位图”,非佛家造像。解读为:左上方佛像为宋太祖赵匡胤,右上方佛像为宋太宗赵光义,居中间佛像为宋真宗赵恒,左下角手捧一盒者的老太婆为刘娥皇太后,居右下角手持权杖者的少儿为宋仁宗赵祯。此图石刻完成时间也为宋仁宗初年,此石窟造像为缙云山上的现存宋代重大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