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用品网

揭秘临沂冠山的独特魅力与风光

发表时间: 2024-11-10 22:37

揭秘临沂冠山的独特魅力与风光

在我的印象中,老家临沭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东东南边陲的小县,不仅区域面积小,也未有让人引以为豪的名胜古迹。然而,在《临沭文化概览》(中华书局,2009年9月)中看到,有一处景观—冠山朝阳洞,在1935年版的《续修临沂县志》中被推为临沂名胜之首。掩卷思忖:沂蒙以山美水美享誉全国,仅蒙山就有龟蒙、云蒙、天蒙、彩蒙几处被世代传颂赞美,这些景观尽管无法与泰山黄山等名山大川相媲美,但也在全省美名远扬。但临沭的冠山这个小得可怜的山峦何以能登上临沂名胜的榜首?

冠山山门

立冬之日,约数名同学来到位于临沭县城东北5公里的冠山风景区。站在景区门前广场,隐约感觉到一种非凡之气。西面是景区主峰冠山,山峰不高却巍然宏阔,更有悬崖巨石横卧峰顶,令只有299米的山峦有了壁立千仞的崇高感。与冠山遥相呼应的是位于景区入口正北的演武山,山高280米,峰峦叠嶂,树木葱茏,绿色满园,有一股清新幽雅、静谧恬淡之气。山脚下,东、南两面各有一个水库,让山峦间的植被青翠欲滴、生机盎然。翘首东望,在一片开阔的广野之外,有两重山峦横亘与前,一重是圣水山脉,一重是夹谷山脉,恍佛远处的山峦连绵不绝,使得冠山有了鹤立鸡群的统领地位。

山水环绕的冠山

冠山之冠

进入山门沿东侧山路盘桓而上,沿途有如镜湖水碧照山峰,有潺潺泉水轻吻岩石。在湖泊、溪流岸边,那些草木在湖水泉流间仿佛有了灵性,有的在倾听,有的在窃窃私语,更有活泼者在摇头摆尾,犹如列队欢跳的青涩少年。

同行的朱旭同学介绍,沿此路可攀登演武山。演武山因罗成在此山率兵练武得名,有多处道家修炼之所。

越过湖泊,在山的东坡,有一尊牌坊,名“紫气东来”,左右立柱题楹联:“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再往上,峰回路转又遇一牌坊,名“东夷仙山”。两个牌坊预示这儿必是道家修炼之处。拾级而上,我们先后登上了“长春观”和“三清殿”。长春观据山腰,三清殿近峰顶。两庙宇之间则有两尊银杏相守。长春观后的一棵树龄高达2500余年,据记载,此树为老子高徒尹喜所植,曾在上世纪40年代毁于战乱,时隔10年后又在根部发出一枝新芽。三清殿前的银杏树亦有1800年的福寿。此树东数十米的岩石斜坡上,有金色摩崖石刻道德经》全文。据说,长春观是为老子高徒尹喜而建,这一巨幅石刻是后人为纪念这位道家高人而作。绕过三清殿,在近峰顶南侧,有一块开阔地,传说就是罗成训兵处。

三清殿

沿长春观西侧的山路西行数百米,我们来到了冠山山顶,峰顶之上是一巨石,高约30米,南北阔约40米,面东为一立面,立面上有一上一下两个岩洞,相距3米多,犹如两层阁楼。下面的洞口有小篆石刻“仙人洞”三字。这儿就是张良徐庶修炼成仙的地方。因这两个洞面向东方,每天最先看到日出,又名“朝阳洞”。

距离地面3米多高的第一个洞穴,洞高宽各约3米,纵深约8米,洞内一前一后供奉着两尊菩萨雕像。雕像前的香炉内有许多燃尽的香柱根,旁边的石面上更有许多成束的香,可见经常有香客到此祭拜。上面的洞穴距离该洞足有三米多,上去要攀爬直上直下的岩壁,令人望而生畏,我只好断了上去一看究竟的念头。站在底层的洞口东望,又有一番醉人的景象,山脚有多个湖泊和人工水库,更远处则是这一带一处最大的水库—西盘水库,为冠山增添了灵动之气。极目东望,不仅看到了更多的山峦,还能越过圣水山和夹谷山看到江苏赣榆地界,又仿佛隐约可见浩淼无际的黄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冠山真的就应了这句名言。这座海拔不足300米的小山不仅被当地人传颂,还得到刘少奇的青睐赞赏。抗战期间,刘少奇同志来山东时,曾经登临冠山,并题写了“冠山仙境,福地洞天”八个大字。

冠山是否真有道家在此修仙,已经无从考证,更没有留下可资考古的遗迹、遗物。但,人们已经不在意这儿是否却有仙人修行,只在乎这儿的山水之美。感慨之余,想起欧阳修在其《醉翁亭记》中的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临沂籍中国著名作家王兆军更是对此深有感触。他在《冠山记》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然仙自何来,未为闻焉。又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行何方,亦未闻焉”……“冠山峰峦葱茏,涧谷清秀,外得简约而内涵生动,形而下者足以休闲身心,形而上者则可付诸性灵,虽不能羽化成仙,然游目骋怀,足可悟大道于须臾,是以老少咸集,雅俗接踵,此冠山之所以兴隆也。”

《冠山记》石碑

至此,我想冠山能在《续写临沂县志》居名胜之首,大概因此地与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密、亲近、亲切而令人心向往之,并与之有了一定的情感联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