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30 08:34
春节一到,阖家团圆,满桌的珍馐美味中,总有一盘炸得金黄、香气四溢的带鱼,稳稳地占据着 “C 位”,仿佛在宣告它才是这场舌尖派对的主角。
在北方,那街头巷尾飘散的炸带鱼味儿,就是咱老百姓心里最熟悉、最亲切的年味儿。可你有没有好奇过,这貌不惊人的带鱼,究竟是咋 “游” 上咱们春节餐桌,成为家家必备的 “年味儿担当” 的呢?
年年有 “鱼” 话带鱼
带鱼,实际上可是深海里的 “宝藏鱼”,属于大名鼎鼎的 “四大海产”。它的家族相当庞大,全世界共有 9 个属 44 种,咱们中国沿海就分布着 4 个属。常见的国产带鱼有白带鱼、短带鱼、南海带鱼以及小带鱼。
白带鱼,也就是平日里咱们叫的最多的带鱼,东海是它的主要 “根据地”,新鲜时体表银白光亮,身姿修长,最长能达两米,挂起来好似寒光闪闪的刀剑,威风凛凛。
南海带鱼钟情于东海南部和南海的广阔海域,体型较为硕大;短带鱼则在海南岛周边的温暖海域悠然生活,身形娇小,通常半米左右;小带鱼偏好近岸沿海区域,黄海、渤海是它频繁现身之地,渤海沿岸的 “渤海刀鱼” 便是小带鱼家族中的佼佼者。
壹
“游”上餐桌
曾经,北方内陆地区因地理条件限制,水域稀缺,鱼类资源匮乏,鱼在餐桌上成了难得一见的 “稀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东海每年准时到来的带鱼汛。
带鱼汛的时间规律且恰到好处,每年从小雪节气前后开启,持续约三个月,恰好赶在春节前夕,为把带鱼运往各地预留了充足时间。其产量更是蔚为可观,冷空气南下时,带鱼为御寒聚集在近海,一网撒下去,上万斤带鱼活蹦乱跳入网,整个汛期产量可达 14 - 15 万吨,要是遇上适宜的气候与先进的捕鱼技术助力,突破 20 万吨也并非难事。
于是,大量带鱼如同奔赴使命一般涌向北方,填补了北方人对鱼类食材的需求缺口。而且,带鱼还有个 “加分项”,冷冻后的它鲜味依旧,刺少肉厚,口感浓郁,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完美契合,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在北方站稳了脚跟,成为北方春节餐桌上的常客。
贰
捕捞量下降
然而,近些年来,带鱼也遭遇了成长的 “烦恼”。高达100 万吨的年消耗量超让带鱼有些 “应接不暇”。与此同时,过度捕捞问题日益严峻,部分渔民为追求高产量,使用网眼极小的 “绝户网”,大小带鱼无一幸免,严重破坏了带鱼的繁殖根基。科研人员尝试人工培育带鱼,却困难重重,人工繁育出的带鱼体型瘦弱、产量稀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多重因素叠加,致使我国带鱼捕捞量从 2016 年起逐年下滑,人们不禁担忧,带鱼会不会走上大黄鱼的老路,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让未来的春节餐桌少了这一抹熟悉的美味。遥想当年,大黄鱼也曾鱼汛兴旺,捕捞量惊人,甚至出现过滞销的情况,渔民无奈将其丢弃,可如今野生大黄鱼却身价不菲,“一鱼难求”,这般鲜明对比,实在令人唏嘘,也为我们敲响了保护渔业资源的警钟。
叁
禁渔保护
好在咱们国家及时洞悉危机,迅速行动起来。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起,便在黄海、东海、南海相继设立禁渔期,时长 2 至 3 个月不等,给海洋生物们创造休养生息的机会。
2021 年,长江流域更是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禁渔计划,力度空前,只为让鱼儿们能在宁静的水域中繁衍生息,重现往日的繁荣景象。就拿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来说,2008 年应运而生,自 2013 年起,每年 4 月 16 日 12 时至 7 月 1 日 12 时,其核心区严禁任何捕捞作业,同时派遣渔政船严格巡航执法,全方位守护带鱼及众多水生生物的家园,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如今每到春节,一家人围坐,看着那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带鱼,依旧能尽情享受 “年年有余” 的美好寓意。相信在一系列禁渔政策的悉心呵护下,带鱼定能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中自在畅游,生生不息。
未来的每一个春节,它都能如约跃上我们的年夜饭桌,续写与春节的浪漫美味传奇,让这一口鲜香,长久地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个温馨欢乐、团圆美满的中国年。愿岁月静好,带鱼常伴,年味儿如初!
参考资料:
农牧渔业部水产局调查研究室编:《水产工作文件选编(1983年)》;
新华社新闻稿《舟山群岛冬季带鱼汛提前到来》,1956年11月20日;
农牧渔业部水产局编:《水产工作文件选编(1949-1977年)》;
钱江晚报:《带鱼首次禁渔 为期三个月》;
余姚发布:《余姚人稳住!今起,东海带鱼核心保护区禁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