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31 23:38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临川
编辑|t
在唐朝,吃饭可是件有趣的事儿!穷人家呢?小米粥、死面饼子加泡菜,管饱管够;富人家呢?奶酪、果脯、羊肉大餐样样齐全,餐桌直接装满“唐诗三百首”!
可别小瞧了这差距,简单的饮食里藏着唐朝百姓的智慧,而丰富的美食则盛满了这个时代的繁荣。咱们今天就从小米粥开始,带您尝尝唐朝平民百姓的“人间烟火”!
说起唐朝的平民百姓,吃饭真的是件讲究效率的事儿。你以为唐代人都像《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贵族那样吃得讲排场?错了!那是贵族的戏码,普通老百姓的饭桌上,主角通常只有三个:小米粥、死面饼子和泡菜。别看这仨不起眼,能扛饿,还真有点“铁三角”的味儿。
先说这小米粥,简直就是唐朝百姓的“续命神器”。熬一锅粥,不需要多好的米,只要有火,来个咕嘟咕嘟煮上半天,米粒全化成糊状,粘稠得像糯米浆。
尤其是冬天,盛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配点菜,一口下去,肚子暖了,胃也舒坦了。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老百姓的“心灵热饮”。
可单吃粥毕竟有点“清汤寡水”的意思,得有个干的东西垫垫。于是,死面饼子登场了!所谓死面,就是没有发酵,直接揉成面团,拍成饼,下锅一烙,顶多撒点盐花。成品出锅,别提多硬了,那手感拿在手里简直像砖头。
不过唐朝人牙口好,嘴也勤快,咬着吃一点儿不含糊。再说了,饼子和粥配合得天衣无缝,硬中带软,刚中有柔,吃完一套流程,保证让你撑到干完一天的活。
当然,日子虽苦,舌头不能完全“苦”。这时候泡菜就派上了用场。唐朝人做泡菜用的大多是芥菜和白菜,装在陶坛里,洒上盐,埋土里发酵。
等到坛子一开,酸香扑鼻,那个“刺激”劲儿,绝对能把一个冬天的寒冷全赶走。有人可能觉得,这酸得太狠了吧?可对唐朝百姓来说,泡菜下饭,那是一种快乐的“发明”。
想象一下,村头铁匠老王忙活了一天,回到家一屁股坐下。他老婆端上一碗热粥、一张死面饼,还有一小碟泡菜。铁匠拿起饼子蘸着粥,咔嚓一口,“哎哟,真瓷实!”再夹口泡菜,他嘴里嘀咕:“这一口酸得值,吃完干活才有劲儿!”
看似简单的饭菜,却是唐朝老百姓对生活的全部倚仗。每一口咀嚼,藏着他们对未来的期盼;每一顿饭菜,都传递着生活的温暖。
说起唐朝吃的门道,除了那些靠小米粥续命的平民,稍微日子好点的人家就开始讲究了。他们的餐桌上,花样可多了,不光要管饱,还要“吃出花样”。尤其是甜食,什么蜜饯、果脯、枣糕,全成了家里炫耀的小资本。
唐朝的蜜饯特别讲究工艺,讲究到什么地步呢?用今天的话来说,糖多得足够让现代人头疼一整天。
比如用果子煮糖水,反复泡、反复晒,直到果子晶莹剔透,像糖雕一样。这时候,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凑上来,伸手抓一块就往嘴里塞,一边嚼还一边喊:“再甜点就更好啦!”那画面别提多滋润了。
至于果脯,更是一个比拼家庭手艺的“舞台”。唐朝的果脯种类特别丰富,从杏脯到梨脯,再到葡萄干,家家都有自己的秘制法子。尤其是葡萄干,这可是从西域传来的稀罕物。
一颗小小的葡萄干,要经过晾晒、搓揉,最后熏香,吃起来又甜又酸,口感像初恋一样复杂。怪不得唐代的“吃货”诗人白居易会在诗里感慨:“若无葡萄干,聊补酸枣心。”
说到甜点,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枣糕。这枣糕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随手能买到的糕点,而是大户人家的专属“下午茶”。
枣糕的做法复杂到离谱,需要上好的红枣熬成泥,再和面粉、糖混合,最后蒸成松软的形状。糕点出锅时,那香气都能飘出半条街。
但甜食不止是填饱肚子的,还有点彰显身份的意思。
比如某天,邻里来了客人,主人就会端上一盘精致的蜜饯,顺便再夸自己一两句:“这是我娘传下来的手艺,外头可买不着!”如果客人再说“这果脯做得比长安城的名铺还好”,主人心里能美上好几天。
其实,这些甜食的背后,不只是富裕家庭的“生活调味剂”,更是唐朝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缩影。
比如那些来自西域的香料和干果,它们的出现说明唐朝的贸易繁荣到了什么程度。一块普通的葡萄干背后,可能藏着驼铃阵阵的丝绸之路;一块蜜饯梨片,也许映照着唐人的工匠精神。
吃,是一种生活态度;甜,更是一种生活追求。在唐朝,那些稍微过得好些的人家,靠着这些甜品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或许,这也是唐人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
说起唐朝的贵族,他们吃的可是另一种档次——不叫吃,叫“享”。尤其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桌上的菜品绝对是放开了整。乳酪、羊肉、果酒,再加上一桌的精致菜肴,足以让现代的米其林餐厅自愧不如。
乳酪算是唐朝贵族饮食的“天花板”。牛奶或者羊奶经过发酵、过滤,做成质地绵软的乳酪,看起来像今天的奶油,吃起来却更香浓。
有钱人家每顿饭都少不了它,光乳酪的吃法就分为蘸蜜、加果仁甚至做糕点。想象一下,一勺乳酪入口,细腻得像吃云朵,再来点蜜渍葡萄干,这味道绝对够“凡尔赛”。
至于肉,那才是贵族们的主场。羊肉是重头戏,不光讲究炖、烤,还要拼花样。唐朝的贵族宴席上,羊腿和羊排的做法能罗列出一长串,最常见的就是烤全羊。
这烤羊可不是随便弄弄的,得用炭火慢慢烤,外皮脆得像薄壳,内里却汁水四溢,咬一口,连手指都舍不得放过。
此外,果酒更是宴席的点睛之笔。唐代的果酒不止用来助兴,还被当作身份的象征。最有名的莫过于石榴酒,色泽鲜红,味道酸甜,连诗人王昌龄都忍不住夸:“酒如丹霞,醉亦成仙。”你说,这哪是喝酒,分明是在品艺术。
一场贵族的宴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像是一场“舌尖上的仪式”。一桌盛宴下来,既是对美食的敬畏,也是对身份的确认。贵族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炫耀,炫耀他们的地位、财富,甚至是文化涵养。
从百姓的一碗小米粥,到富裕人家的蜜饯果脯,再到贵族们的乳酪烤羊,唐朝的饮食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
简单的食物里藏着百姓的坚韧,甜蜜的点心代表着繁荣的经济,而盛大的宴席则体现了权力的巅峰。千百年过去,餐桌上的故事早已远去,但唐人的烟火气,依然让后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假如生活在唐朝,餐桌上会有哪些美食?.中信出版.2020-11-11